高伯龍: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2020-11-26 求是網

  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裡,曾有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頭髮稀疏的老人,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上是一雙黃膠鞋,緩慢而堅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實驗室的小路上。

  這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兩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學生的心中,這道身影從未離開,因為他留下了眾多研究成果,在行業內熠熠生輝;他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繼續開拓前行;他所開創的中國雷射陀螺事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位老人名叫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攻克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雷射陀螺,為我軍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

  選擇——

  「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

  「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雷射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曾是高伯龍的學術秘書,現為國防科大文理學院副教授的柳瓏說,高伯龍一生面臨過很多次選擇,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始終是他不變的初心。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高伯龍,父母對其期望甚高,使他從小就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特別是高氏家族祖輩們的報國壯舉時刻激勵著他,愛國報國思想深深根植於心。雖然少年求學時輾轉多地歷盡坎坷,但這種信念始終支撐著他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高伯龍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雖然他愛好數學,但因為要研究核原理,並且認為物理學家必兼數學家,從而選擇了物理系。上學期間,他成績優異,被同窗楊士莪和何祚庥稱為「天才」。1951年,高伯龍畢業被分配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1953年9月,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哈軍工」誕生。次年9月,高伯龍調入哈軍工,成為物理教員,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選擇。

  高伯龍人生的第三次選擇,發生在1975年。當年全國撤銷基礎課部,高伯龍離開講臺,被一家雷射研究單位「收容」,該單位做的研究恰是雷射陀螺。這時,國內各科研單位由於遲遲無法突破閉鎖效應而紛紛放棄雷射陀螺的研究。一面是雷射陀螺研製舉步維艱,一面是國家和軍隊的迫切需要,如何選擇?高伯龍面臨重大考驗。

  「這一選擇異常艱難,但我最終還是邁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多年前,高伯龍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袒露心跡,一個人的主觀想法必須跟客觀實際相符合,真正的愛國是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在西方嚴密技術封鎖、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鑑的條件下,高伯龍帶領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經歷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來中,完全自主研製出雷射陀螺。

  「高院士,我們的陀螺上天了!」當我國衛星首次搭載雷射陀螺發射成功時,患嚴重哮喘的高伯龍已纏綿病榻多時,從學生口中得知這個消息的他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聲。

  堅持——

  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

  雷射陀螺是自主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被譽為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為集成眾多尖端科技,這個方寸大小的儀器極難研製。

  1971年,當錢學森將兩張寫著雷射陀螺大致原理的紙交給國防科大時,我國在該研究上已兩次受挫。數理功底極其深厚的高伯龍,通過大量計算,反推出雷射陀螺的若干關鍵理論認識和結論,提出了我國獨有、完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的四頻差動陀螺研製方案。

  堅持自己獨有的研製方案,破解如連綿高山般的工藝難題,高伯龍和他的科研團隊開始了長達20年的攀登。創業之初,他們什麼都沒有,就連鐵架子、點焊機、高壓電源這些最基本的器材都是自己動手做的。

  「核心關鍵技術買不來,再難也要堅持下去。」高伯龍和同事們沒有卻步。沒有實驗場所,他們把廢棄食堂改成實驗室;沒有軟體,就自己動手編程……1984年,實驗室樣機鑑定通過之時,由於美國徹底放棄同類型雷射陀螺研製,國內質疑四起。「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10年後全內腔四頻差動雷射陀螺工程樣機通過鑑定,證明了高伯龍所言非虛。

  在這被質疑的10年,高伯龍頂住了無數壓力。1993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在鑑定過程中突然出現問題,有專家認為浪費了錢,要求就此畫上句號。「一年內一定解決此問題!」高伯龍在專家組面前立下「軍令狀」。這是攻關的白熱化階段,高伯龍帶領學生龍興武等人全力投入攻關。1994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鑑定順利通過,與此同時,他們研製的號稱「檢測之王」的全內腔He-Ne綠光雷射器問世,引起轟動。因為這意味著我國在鍍膜的膜系設計和技術工藝水平上有重大突破,成為繼美、德之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從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龍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在這20年間,他幾乎沒有按時吃過飯。「跟他結婚幾十年,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熱飯。」高伯龍的老伴無奈地說,每個春節他都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的。

  勝戰——

  「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

  21世紀初,早已到退休年紀的高伯龍又將目光投向雷射陀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組建慣性導航系統。那時國內已有多家單位開展此類研製,採用的是捷聯式慣導系統。高伯龍經過親自調研提出必須給該系統加轉臺的方案,不少專家對此持否定態度。

  高伯龍堅持自己的方案。70多歲的他義無反顧地帶領學生幹起來。他的學生王國臣講了這樣一件事:2008年年初,長沙遭遇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電力供應極其緊張,實驗室只在晚上有電。當時已80歲高齡的高伯龍每晚小心翼翼地走在積雪很厚的校園裡,到實驗室觀察數據,悉心指導,而且一直工作到清晨停電後,才步履蹣跚地回家。

  2010年,具有一定工程化的旋轉式慣導系統面世,精度國內第一。如今,高伯龍和他的團隊研製的旋轉式慣導系統已成為國內慣導界主流。

  「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這是高院士帶著我們技術攻關時,反覆叮囑的一句話。」高伯龍的學生羅暉說,時至今日,每款陀螺設計完成之後,團隊都會讓其經過惡劣環境的檢驗,確保陀螺在強震動、大衝擊環境下依舊能夠保持高精度性能,提升部隊戰鬥力。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3年裡,高伯龍一刻也沒有放下過他摯愛的事業,他的床頭摞著高高的書籍與資料,學生前來看望,他總會與他們促膝長談。

  「我還記得當初寫博士論文時,引進了一個力學領域的算法來解決光學領域的問題。」高伯龍的第一位女博士生、教授馮瑩回憶,為了檢驗她的算法能不能在實際的工程項目中應用並取得相同效果,高伯龍重做了一遍實驗來驗證,還讓馮瑩用自己的算法去算。直到得到相同的結果後,高伯龍才肯定馮瑩這個算法是可行的。

  高伯龍從不要求自己的學生多寫多發文章,他對學生的要求是,沒有原始創新的論文不要發,階段性成果的論文要少發。他常對學生強調的一句話就是「一切要為了科學實踐和解決問題服務」。

  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高伯龍衡量評價他的博士生、碩士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在他眼裡,真才實學就是要能解決問題,否則就是徒有虛名。他交給學生的課題,幾乎全部都是雷射陀螺研製中急需解決的攻關課題,難度很大,以致出現過受邀參加他的碩士生畢業論文答辯的專家,誤以為是博士生畢業論文答辯。

  高伯龍的首位博士畢業生,已是三級教授的龍興武回憶說,為了解決雷射陀螺樣機精度問題,高伯龍安排他專門從事相關工藝技術研究。剛開始,龍興武有些不解,一個博士生去研究工藝,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經過大量走訪調研,龍興武發現,工廠製作工藝水平低下,是影響雷射陀螺精度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項目進展的瓶頸因素。他漸漸明白了高伯龍這樣安排的用意,決定投身到這項具有非凡意義的課題中去。後來,他在該領域大放異彩,成了專家。「先生對我的嚴格要求,使我受益終身,沒有先生的關心教育,就沒有我現在的發展。」龍興武說。

  嚴師出高徒。高伯龍一生培養的30多名研究生,都成長為我國雷射陀螺研製領域的領軍人物和重要技術骨幹。

相關焦點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來源:《光明日報》9-12 劉小兵 楊彥青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裡,曾有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頭髮稀疏的老人,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上是一雙黃膠鞋,緩慢而堅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實驗室的小路上。
  •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高伯龍教授在測量膜片紅網時刻記者陳宗昊 通訊員 姚宏 顏瑾 方嬌 陳思長沙報導雷射陀螺,一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它在我國的誕生,歷經20餘年艱苦攻關;它的廣泛應用,經過40餘年漫長跋涉;它的「生命」,和一個人緊緊相連——是他帶領團隊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使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能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的事跡,是金句的最好詮釋:為自主創新,40多年裡,他將人生坐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心無旁騖,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央視網消息: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12月10日起,央視網推出系列短視頻「了不起的中國人」,每集用1分鐘帶你看懂《新聞聯播》中那些「國民面孔」。前方高能,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星!
  •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
    為我軍航母、飛彈、潛艇等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  埋頭在一間小小的科研室裡,歷經40多年艱辛跋涉,他將人生座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幹著驚天動地的事,卻甘於做隱姓埋名之人。  他叫高伯龍,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真正的愛國應該是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利益密切結合。」國家需要之時,這位從廣西走出去的科學家,選擇把小我融入大我,將自己的人生錨定在戰場。
  • 永不停轉的「雷射陀螺」(愛國情 奮鬥者)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蒼茫大海深處,中國艦船乘風破浪。它們每一次精準航行,都離不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這個儀器的問世,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自1975年起,高伯龍一直從事雷射陀螺研製,率先對雷射陀螺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有關雷射陀螺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等。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曾深有感觸地說:「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這段話充分體現了高伯龍的學術自信和創新膽魄。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研究的初步進展,給雷射陀螺的研製工作帶來了一線希望。就在這個時候,幾家合作單位又因難度太大、前景不明選擇退出。「別人不幹了,我們卻不能放棄。」高伯龍和課題組每個人都清楚,如果就此放棄,我國雷射陀螺研製任務就會半路夭折。在困難面前退縮,決不是軍隊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素養。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汨汨、劉少華  雷射陀螺——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 錢學森稱他為「大師」,為中國造永動「陀螺」,可讓飛彈一發入魂
    為了補償歷史的欠債,無數老一輩們背井離鄉,投身祖國的軍工建設當中,而在雷射陀螺這一領域,高伯龍院士可謂是中國的「掃地僧」!在1975年之前,高伯龍院士的興趣一直都是理論物理研究領域,而在接到錢學森院士的兩張小紙片後,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轉投應用物理研究。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聲明:本文為胡侃教育原創首發,轉載必須註明出處,否則將投訴到底!2017年12月6日,研究了一輩子雷射陀螺的高伯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艱難地靠在病床上,堅持用一臺老人機對外交流,一條簡訊往往要耗費半個小時以上,看得一旁的護理人員偷偷抹眼淚:「他總說在辦公室的抽屜裡還有一篇學生的論文,很有價值,他要回去繼續深化 ,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刻,他還想著要出院繼續科研……」他嘴裡不停重複的、惦念的,永遠是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那永遠綻放動人光芒的雷射陀螺。
  •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圖/何書遠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輔助艦,在蒼茫大海深處,一艘艘中國艦船自由穿梭,乘風破浪,徵服了浩瀚的大海,守護著中國的每一片海域。 它們每一次精準的航行,挺進深藍的壯美航跡,都離不開一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它的誕生,歷經20餘年艱苦攻關;它的應用,經過40餘年漫長跋涉;它的「生命」,和一個人緊緊相連。
  • 大國脊梁|至純至強之光——雷射陀螺專家高伯龍院士
    ——高伯龍一個從小就立志當科學家的人,被調入實驗室,憑藉淵博的學識和不斷的努力成為團隊的領軍人物。他沒日沒夜的待在實驗室在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1994年中國第一臺雷射陀螺工程化樣機誕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位帶病工作無私奉獻的院士就是高伯龍!
  • 高伯龍: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讓中國雷射器領先歐洲20年
    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從教了六年,高伯龍從主任教員,變成了高級講師,最後高居副教授一職。雷射陀螺造就了高院士的炫彩人生1970年,同學們喜愛的高副教授離職,轉入長沙的工學院物理教研室以及雷射教研室工作。正當高伯龍想要安安穩穩地當一輩子教授的時候,這個夢想再一次被現實所打破——國家高校取締了基礎課程不。1975年,47歲的高伯龍進入到擔任研究雷射陀螺研製任務的學院教研室工作。雷射陀螺實驗聽起來覺得像是遊戲,但是它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如今,中國已成為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43年來,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已成為中國雷射陀螺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雷射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造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
  • 戰鬥機陀螺有多先進!全球僅4國能造,中國專家花23年攻克難關
    它的出現,為精準制導武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而且像我們熟知戰機、衛星、火箭、潛艇等,都會應用到它。如此重要的技術,有需求的國家自然都想掌握,可美、蘇、法三國,為了保持優勢地位,肯定是禁止出售相關技術的。為了避免被他國「卡脖子」,在錢學森的倡議下,1971年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雷射研究實驗室,而為了能成功取得成果,錢老還親自挑選了時年47歲的雷射專家高伯龍。
  • 中國院士花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這時的高伯龍早已成為了理論與實踐兼具的人才,進入科研室之後,高伯龍很快就發現了雷射陀螺長期以來的癥結所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解開這一癥結了。簡單來說,不掌握雷射陀螺這項技術,就沒有精確制導武器,更不可能擁有這麼多的我國引以為傲的戰機和飛彈。如果說氫彈為我國搭建起核武器的保護傘,那麼雷射陀螺就為我國的武器裝上了千裡眼。高伯龍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從不了解雷射陀螺的概念到撰寫出《環形雷射講義》,從理論上解開錢學森兩張紙條上的密碼,這背後一定是無數淚與汗的努力。
  • 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
    也正是因為廣泛的涉獵,令高伯龍有著紮實而廣闊的基礎知識,並且在確定自己研究方向時不會感到迷茫。經歷戰亂後的他成功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在此後始終耕耘在這個領域,而主攻方向就是飛彈的「千裡眼」雷射陀螺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