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

2020-11-26 紅網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

高伯龍教授在測量膜片。

1990年,高伯龍教授在進行科研工作。

2017年9月8日,高伯龍院士在病房堅持查閱資料。

紅網時刻記者陳宗昊 通訊員 姚宏 顏瑾 方嬌 陳思長沙報導

雷射陀螺,一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它在我國的誕生,歷經20餘年艱苦攻關;它的廣泛應用,經過40餘年漫長跋涉;它的「生命」,和一個人緊緊相連——是他帶領團隊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使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能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自主創新,方寸之間鑄重器

雷射陀螺,是自主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被譽為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為集成眾多尖端科技,這個方寸大小的儀器極難研製。1971年,當錢學森將兩張寫著雷射陀螺大致原理的紙交給學校時,中國在該研究上已兩次受挫。

這兩頁紙所代表的難度,堪稱世界級「密碼」。數理功底極其深厚的高伯龍,通過大量計算,反推出雷射陀螺的若干關鍵理論認識和結論,提出了我國獨有、完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的四頻差動陀螺研製方案。同年,在全國雷射陀螺學術交流會上,進入該領域不到一年的高伯龍用紮實的理論和計算說服了與會的眾多專家。

次年,高伯龍所著《環形雷射講義》出版,成為我國雷射陀螺理論的奠基之作。

理論解決後,工藝難題如連綿高山,高伯龍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攀登。幾乎每一個攻關都是從零開始,而其中最難攻破的是雷射陀螺的「命根」——光學薄膜。為了檢測膜片是否符合要求,高伯龍發現國內國外的儀器都不符合需求,於是採用全新的方向,設計出一種符合我國實際、具有原理創新的測量儀器——DF透反儀。它的面世引發國內同行熱烈反響,為停滯不前的雷射陀螺研究打開新局面。

攻關之路多險阻。1984年,實驗室樣機鑑定通過之時,一陣「涼風」襲來。由於美國徹底放棄同類型雷射陀螺研製,國內質疑四起。

「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沒有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10年後全內腔四頻差動雷射陀螺工程樣機通過鑑定,證明了高伯龍所言非虛。

眼看成功已不遠,但在1993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在鑑定過程中突然出現問題。

「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高伯龍在專家組面前立下「軍令狀」:一年內一定解決此問題!這是攻關最白熱化的階段,高伯龍帶領學生龍興武等人全力投入攻關。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力下,那一年他體重下降了13公斤。

1994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的鑑定順利通過。與此同時,一批號稱「檢測之王」的全內腔He-Ne綠光雷射器問世,引起轟動。它的膜系設計皆由高伯龍一手完成,它的問世意味著我國在鍍膜的膜系設計和技術工藝水平上有重大突破,成為繼美、德之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成功並未讓高伯龍放慢攀登的腳步。當某新型雷射陀螺被高伯龍盯上時,外國對此型陀螺的技術嚴格封鎖,國內資料有限,高伯龍所見到的只有一張它的圖片。

對此,高伯龍的反應是繼續幹! 70多歲的他義無反顧帶領學生從零開始。在他的悉心指導下,2006年12月,國內首套使用新型雷射陀螺的單軸旋轉式慣性導航系統面世。4年後,具有一定工程化的雙軸旋轉式慣導系統面世,精度國內第一。如今,旋轉式慣導系統已成為國內慣導界主流。

姓軍為戰,軸心不偏移半釐

高伯龍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功底深厚,成績優異,同窗楊士莪和何祚庥曾用「天才」一詞來形容他。1954年9月,高伯龍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成為物理教員,開始了他姓軍為戰的人生。

物理教學雖不是高伯龍的理想,但他深耕教學,把最難教的量子力學、原子武器等課程講得深入淺出,在哈軍工講出了名氣。後來,他又報考了中科院研究生,期待重返理論物理界。然而哈軍工太需要高伯龍這樣的人才了,為留住他,陳賡院長在家親自請他吃了一頓飯。高伯龍後來回憶,飯一吃他就知道走不了了。

這是高伯龍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則在1975年。

當年全國撤銷基礎課部,高伯龍離開講臺,被研究雷射陀螺的304雷射教研室「收容」。在此之前,由於對一些基本原理不了解,研究幾乎沒有進展,而高伯龍憑著過硬的理論物理功底,僅花一周就攻克了難關。

而這時,國內各科研單位由於遲遲無法突破閉鎖效應而紛紛放棄雷射陀螺的研究,國外則在該研究上進展神速。美軍在越戰中頻頻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展露出遠程精確打擊的強大威力。看到國內雷射陀螺領域舉步維艱,面對國家和軍隊的迫切需要,高伯龍沒有猶豫,他將自己的人生坐標徹底錨定在戰場。

面對如山的困難,高伯龍並未打退堂鼓,在動蕩年代出生、從連天炮火中走出來的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為國家、為軍隊研製出適用於各型武器裝備的雷射陀螺。

「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這是高院士帶著我們技術攻關時,反覆叮囑的一句話。」作為高伯龍的學生,羅暉一直謹記導師的教誨,時至今日,每款陀螺設計完成之後,團隊都會讓其經過惡劣環境的檢驗,確保陀螺在強震動、大衝擊環境下依舊能夠保持高精度性能,提升部隊戰鬥力。

因為在抗高過載方面沒有突破,西方某國下馬了平面四頻差動雷射陀螺,認為其無法應用到武器裝備中。某部籌建數位化炮兵營時,提出了將雷射陀螺應用到某型火炮上的設想。火炮發出陣陣「怒吼」時,加速度計顯示的指標瞬間超過量程,但國防科大的雷射陀螺裝載在近10噸的火炮上,硬是完好無損,接受住了戰場環境的考驗。中國,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把平面結構四頻差動雷射陀螺運用到武器裝備上的國家。

我國某型衛星,長期被微振動測量不夠精確、圖片成像不夠清晰等問題困擾。為解決這一問題,航天某部來到國防科大請求支援。

高伯龍二話沒說,爽快地「受領」了任務。從那時起,高伯龍辦公室的燈光就常常亮到深夜。這位倔強的老頭兒,不顧自己已是耄耋之年,在短短幾天內將程序編寫完成,論證了參數的合理性。

「高院士,我們的陀螺上天了!」衛星首次搭載雷射陀螺發射成功時,高伯龍已纏綿病榻多時,當從學生口中得知這個消息,瘦削的老者在病床上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聲。42載痴心不改,他終於令我國海、陸、空、天有了「火眼金睛」,他終於等到雷射陀螺飛天,耀我國防!

以身許國,至真至純如雷射

時光倒轉回2015年,在湘雅醫院病房內,一個消瘦的老人捧著一疊滿是複雜計算的文件,在檯燈下逐字逐句地看。

「該休息了,老爺子!」查房的護士已經來了七八次,高伯龍只是口裡應著,卻一動不動。因為雙腿浮腫得厲害,他只能將腿架在凳子上,以此緩解糖尿病併發症的痛苦。這位「不聽話的病人」在多種器質性疾病的侵襲下,堅持工作。

「住院三年,直到去世,他沒有任何生活上的訴求,他只要求工作。」照顧他的護士說。

進入雷射陀螺領域時,高伯龍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將自己全部的熱情與精力投入到雷射陀螺的研製中,開始了與生命賽跑般的執著攀登。

「院士幹起活來不要命。」團隊的李曉紅回憶說,「那時候條件很差,夏天沒有電扇和空調,整個工作間就像個大悶罐,院士經常穿個背心渾身是汗的工作。」幾塊錢的小背心是他夏日的「標配」。後來他八十多歲高齡時穿著背心在電腦前工作的場景被鏡頭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脛而走。

從事雷射陀螺研究的四十餘年時間裡,高伯龍幾乎沒有按時吃過飯。一次臨近中午,高伯龍的學生去向他請教問題,想著先吃飯再來詳細討論,沒想到,高伯龍一拿到問題便立馬投入思考,完全沒有要吃飯的意思。思量許久,高伯龍突然站起來:「走!我帶你去見個人,他是這方面的高手。」於是,師生二人騎著自行車、頂著夏季正午的烈日,去拜訪學校在顯微鏡檢測方面的王姓教授,王教授正在家吃飯,見到二人只好放下碗筷,三人一談又是兩個小時。

「不僅我們的中飯泡了湯,王教授估計也沒有吃好。」這樣的故事在高伯龍身上數不勝數,老伴曾遂珍曾經無奈地說:「我這輩子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給老頭子熱飯。」

在他人眼中,高伯龍有些「另類」——他的軍大衣一穿就是大半年,並非他天生怕冷,而是因為他患有嚴重的哮喘,對冷空氣特別敏感。為了減少發病頻率,他寧願整天裹著軍大衣,以便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為延長發病間隔,他跑到醫院去開大劑量的藥,起初醫生不同意,因為激素類藥物對身體傷害大,他卻滿不在乎:「管他什麼副作用,能工作就行。」後來醫生也拗不過他,只好任由他一次性將幾個月甚至半年的藥抱回家。

高強度的工作加上長期服藥,帶來的是透支身體的代價。到了晚年,高伯龍的身體機能全部紊亂,雙腿又黑又腫的他甚至需要攙扶著才能上樓,他拒絕坐輪椅,他總說:「坐下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為了與病魔作鬥爭,高伯龍可謂想盡各種辦法。為了調節肺部問題,他堅持遊泳,83歲時還能一口氣遊一公裡;為了控制高血糖,他就吃清水麵條與水煮白菜,餐餐如此,團隊成員說「院士對自己身體的自律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對工作近乎「痴狂」,對生活卻幾乎沒有要求。一身老式作訓服、一雙綠膠鞋,穿了一輩子。家中,只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幾樣家具,瓷杯是缺了口的,藤椅是變了形的,他有兩件寶貝,一件是學生在他生日時送的湘繡,另一件是從哈軍工運過來的年代久遠的衣櫃。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三年裡,高伯龍一刻也沒有放下過他摯愛的事業,他的床頭摞著高高的書籍與資料,學生前來看望,他總會提前很久挪到沙發上坐著,然後關上門,促膝長談。

護士郭佳回憶說,高老為了方便工作,不願打留置針,只接收一次性扎針,扎針的次數多了,手背便腫了起來。有時自己扎不中血管,高老不僅毫不介意,甚至還鼓勵她繼續「實驗」:「年輕人永遠不要怕犯錯,就怕你失去了挑戰的勇氣。」

隨著身體日漸衰弱,高伯龍開始抓緊時間發簡訊,他要把自己的思考全部告訴學生。他坐在病床上,捧著老人機艱難地打字,一條簡訊要耗費半個小時,看得一旁的護士偷偷抹眼淚:「他總說在辦公室的抽屜裡還有一篇學生的論文,很有價值,他要回去繼續深化 ,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年,他還想著要出院的事……」

2017年12月10日,長沙南郊的陽明山,是人們最後和高伯龍告別的地方。那日,無數人從全國各地甚至國外趕來,只為送他最後一程。他的夫人曾遂珍在輓聯上寫了這樣一句話:該休息了老頭子,安心去吧。

軍旗下,老人的臉龐已深深凹陷,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已經永遠停止跳動。高伯龍走了,這位老者的生命之光,一如雷射陀螺的光芒,至真至純,閃耀不滅!

來源:紅網

作者:陳宗昊 姚宏 顏瑾 方嬌 陳思

編輯:肖娟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20/6058417.html

相關焦點

  •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梁 瑩 通訊員 賈朝星  兩張紙片、一組數據,他憑著一股倔勁苦心鑽研,使我國成為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高伯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成員,國家863專家組成員,慣性技術學會名譽理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高伯龍在雷射陀螺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飛彈潛艇等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先後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湖南科技之星」。
  • 高伯龍: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這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兩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學生的心中,這道身影從未離開,因為他留下了眾多研究成果,在行業內熠熠生輝;他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繼續開拓前行;他所開創的中國雷射陀螺事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位老人名叫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來源:《光明日報》9-12 劉小兵 楊彥青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裡,曾有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頭髮稀疏的老人,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上是一雙黃膠鞋,緩慢而堅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實驗室的小路上。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央視網消息: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屠呦呦、袁隆平、郎平……這些閃光的名字背後,你可清楚知道他們真正的「厲害」之處?12月10日起,央視網推出系列短視頻「了不起的中國人」,每集用1分鐘帶你看懂《新聞聯播》中那些「國民面孔」。前方高能,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星!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汨汨、劉少華  雷射陀螺——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如今,中國已成為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43年來,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已成為中國雷射陀螺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雷射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造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
  • 大國脊梁|至純至強之光——雷射陀螺專家高伯龍院士
    ——高伯龍一個從小就立志當科學家的人,被調入實驗室,憑藉淵博的學識和不斷的努力成為團隊的領軍人物。他沒日沒夜的待在實驗室在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1994年中國第一臺雷射陀螺工程化樣機誕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位帶病工作無私奉獻的院士就是高伯龍!
  •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龍,生活十分節儉,幾塊錢的小背心是夏日的「標配」。他八十多歲高齡時穿著背心在電腦前工作的場景被鏡頭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脛而走。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三年裡,他一刻也沒有放下過摯愛的事業,「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抓緊!」
  • 永不停轉的「雷射陀螺」(愛國情 奮鬥者)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蒼茫大海深處,中國艦船乘風破浪。它們每一次精準航行,都離不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這個儀器的問世,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高伯龍:至純至強之光高伯龍(1928.6.29~),雷射陀螺專家。原籍廣西岑溪市,生於廣西南寧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自1975年起,高伯龍一直從事雷射陀螺研製,率先對雷射陀螺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有關雷射陀螺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等。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曾深有感觸地說:「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這段話充分體現了高伯龍的學術自信和創新膽魄。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聲明:本文為胡侃教育原創首發,轉載必須註明出處,否則將投訴到底!2017年12月6日,研究了一輩子雷射陀螺的高伯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艱難地靠在病床上,堅持用一臺老人機對外交流,一條簡訊往往要耗費半個小時以上,看得一旁的護理人員偷偷抹眼淚:「他總說在辦公室的抽屜裡還有一篇學生的論文,很有價值,他要回去繼續深化 ,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刻,他還想著要出院繼續科研……」他嘴裡不停重複的、惦念的,永遠是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那永遠綻放動人光芒的雷射陀螺。
  • 錢學森稱他為「大師」,為中國造永動「陀螺」,可讓飛彈一發入魂
    為了補償歷史的欠債,無數老一輩們背井離鄉,投身祖國的軍工建設當中,而在雷射陀螺這一領域,高伯龍院士可謂是中國的「掃地僧」!在1975年之前,高伯龍院士的興趣一直都是理論物理研究領域,而在接到錢學森院士的兩張小紙片後,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轉投應用物理研究。
  • 高伯龍: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讓中國雷射器領先歐洲20年
    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從教了六年,高伯龍從主任教員,變成了高級講師,最後高居副教授一職。雷射陀螺造就了高院士的炫彩人生1970年,同學們喜愛的高副教授離職,轉入長沙的工學院物理教研室以及雷射教研室工作。雷射陀螺主要應用在儀器的製作上,這個利用雷射光束的光程差測量物體角位移方位的儀器,在現代的航空、航海、航天以及國防等工業中廣泛使用。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所有的經驗和基礎基本都為零,一堆的學術專家也是不知道從何處下手,甚至對所需要的材料也是一臉懵。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高伯龍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在這個寂寞的領域裡繼續戰鬥、奮力前行。但凡經歷磨難,驚喜總是不期而至。1978年,高伯龍率領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代雷射陀螺實驗室原理樣機。這一成果解決了大量理論和技術問題, 為進一步研製、生產雷射陀螺奠定了基礎。
  • 閃耀海天的創新之光——記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技術團隊
    新華社長沙6月22日電(王經國、劉和旭、李治) 現代戰爭中,以雷射陀螺為核心部件的自主導航系統,可以不受各類通訊系統的限制,精確制導對目標實施打擊。這項技術,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中國是其中一員。創造這一佳績的是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技術團隊。
  • 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
    也正是因為廣泛的涉獵,令高伯龍有著紮實而廣闊的基礎知識,並且在確定自己研究方向時不會感到迷茫。經歷戰亂後的他成功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在此後始終耕耘在這個領域,而主攻方向就是飛彈的「千裡眼」雷射陀螺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