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耗時43年!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科技在國家的發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工人的事實,它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根本因素。
然而眾所周知,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國都沒能抓住機會,以至於讓我們從一個泱泱大國成為任人欺負的國家。也正因此,新中國成立後,科技與教育也成為了國家發展中最為看重的部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湧現出來,中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知名的科學家有很多,但當下令人感到嘆惋的是普通人知曉的並不多。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我國當下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當然了,這其中也有科學家為人低調的原因。而我國就有這樣一位科學家,潛心從事物理研究領域43年,重重困難沒有阻擋他的腳步,成功解鎖錢學森密碼,直接推動中國前進20年,直追美俄兩國。
這個人就是我國科學院院士高伯龍。1928年出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他經歷過戰爭的磨難,體驗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戰亂的影響的,他的學業也始終斷斷續續,不過幸運的是高伯龍自己並沒有放棄。當然了,這也與他的父親有關。相關資料顯示,高伯龍父親是畢業於上海交大的高材生。要知道,儘管放在現在,上海交大也屬於國內頂尖學府,上海交大的學生有著十足的含金量,更不要說在那個戰爭年代了。
高伯龍從小閱讀《萬有文庫》和《小學生文庫》兩本書,涉獵中內外45個學科。也正是因為廣泛的涉獵,令高伯龍有著紮實而廣闊的基礎知識,並且在確定自己研究方向時不會感到迷茫。經歷戰亂後的他成功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在此後始終耕耘在這個領域,而主攻方向就是飛彈的「千裡眼」雷射陀螺領域。
雷射陀螺是飛彈能夠實現精準打擊的關鍵所在。然而由於我國起步較晚以及國外技術封鎖,中國的飛彈在瞄準領域始終有著巨大的缺陷。並且當時有關於雷射陀螺的資料很少,幾乎沒有,唯一相關的就是錢學森先生留給國防科技大學的兩張紙條。然而高伯龍就是憑藉這兩張紙條,歷經一年半的時間,成功為中國打開了雷射陀螺的大門。此後,高伯龍帶領自己的團隊在研究條件、設備、材料等極度缺乏的狀態下展開探索,並且在1994年獲得成功,令中國成為了全球第四個可以獨立研發雷射陀螺的國家,我國在飛彈、在國防領域邁出至關重要的一大步,直接拉進與美國的距離20年。
時至今日,高伯龍先生依然在從事雷射陀螺領域,主要研究雷射陀螺的組建慣性導航系統,為中國飛彈領域繼續拼搏著。
正是因為一位位如同高伯龍院士這樣的優秀科學家,中國才能在短短70年的時間裡順利實現騰飛。老一輩人已然鋪好了路,作為年輕一輩,自然更應努力,秉承前人,為中華之崛起而不懈奮鬥。
歡迎大家關注互聯狗,聊聊科技方面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