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苦熬43年,解開錢學森「密碼」,美俄優勢不復存在

2020-08-30 格子道歷史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現,科技的發展必須佔據首要地位。通過歷史發展證明,科技的發展會讓一個國家和民族迅速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的主宰者。

縱觀世界歷史,從英美等過實行的工業革命開始說起,由此可見,科技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逐漸強大的必備因素。近代時期的中國由於科學技術的缺失,使得自己淪為任人宰割的。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系列發展,新中國已經逐漸站到世界前列,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在這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一直處於不停的進步和發展中。

尤其是,中國院士苦熬43年,解開錢學森「密碼」,使得美俄優勢不復存在。

一,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縱觀科技發展的軌跡,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人類進步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歷史的證明和實踐發展給出的答案,一個國家和民族想要真正走向世界,科技發展至關重要。

以如今的中國為例,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尖端技術的掌控和創新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像天宮一號、神州八號等。

但是,在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候,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客觀的說,如今的美俄仍然走在世界前列,是世界各國科技發展中的佼佼者。一直以來,美俄在某些科學技術發展方面,始終都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然而,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後,多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一個嶄新的中國出現在世界之上,與此同時,曾經困擾中國的問題也不復存在。

二,四十三年的努力,終於突破核心技術

眾所周知,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強勢的向世人展示了戰斧飛彈千裡之外精準打擊目標的出色能力。然而戰斧飛彈的精準度則離不開一項核心技術,也就是雷射陀螺儀。正是這項技術使得美國的飛彈系統具有百步穿楊的功效,相傳美國早在1976年就已經研究成熟的技術。但是在這項技術方面,偌大的中國一直處於空白角落。

通過對美國這一技術的了解,我們再次感受到本國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對此,錢學森院士依靠自己淵博的知識,把雷射陀螺儀的大致原理寫了下來,並且把這項原理交由國防科技大學,希望他們能夠突破這一領域。

為了徹底攻克這一技術,我國的科學家們陷入不懈的努力之中。當時國防科技大學在接到這一原理之後,立刻馬不停地召開了會議,並迅速成立了由高伯龍院士帶領的專家課題組,根據錢學森院士給的提示迅速展開了討論和研究。

提起高伯龍,便不得不不說他的傳奇經歷。高伯龍出身貧寒,學習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求學生涯可謂坎坷,甚至是斷斷續續的。直到1947年,他才得以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學習他熱愛的物理。

等到1971年時,錢學森院士提出雷射陀螺儀的研究。緊接著,在錢學森院士的授意之下,高伯龍被調到國防大學應用物理系,專注研究雷射陀螺儀。對於高伯龍和這項技術而言,這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開始。

不得不說,錢學森院士給出的這一理論,堪稱是一個重大的技術難題。以當時中國的各項技術而言,這一技術處於完全的盲區,就連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們,也很難看懂錢學森留下的雷射陀螺儀。

但是,這一技術難題並沒有讓中國科學家楊門止步,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榮譽感激勵著他們努力專研,儘可能攻克這一難題。常言道:「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在高伯龍等科學家的努力下,雷射陀螺儀這項技術被我國攻破。

等到1994年時,中國正式研究出雷射陀螺樣機。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可以獨立自主研發雷射陀螺的國家。不得不說,這一研究的成功在世界上激起了軒然大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這一研究使得美俄兩國在中國面前的優勢已不再存在。在不知不覺中,中國的雷射陀螺儀技術已經趕超美俄,並實現質的飛躍。

可以說,是高伯龍院士帶領團隊解開了錢學森留下的一系列「密碼」,使得中國徹底攻破雷射陀螺儀這一科學技術,讓中國比肩美國和俄國。然而,高伯龍院士在帶領中國科技騰飛的同時,也讓世界各國親眼目睹中國的偉大之處。

三,科技發展,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

不得不說,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為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

客觀的說,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在科學技術大發展之前,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然而,現代社會之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歷史來看,更是如此。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發展,也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結語:

回顧近現代歷史,無時無刻不向世人說明一個道理: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裡被創造出來。可以說,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它顯得至關重要。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有重視科學技術在國家各項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個國家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倘若一個國家放棄和忽略科技,它的結局就會像百年以前閉關鎖國的清朝一樣,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即便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也從不會改變。

參考資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雷射陀螺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43年後,我國院士解開了錢學森「密碼」,美俄的優勢不復存在
    就在這時多虧了錢學森等一眾留學科學家排除萬險,堅持回到中國,才使得中國的科技道路走的沒有那麼艱難。錢學森院士帶領我國一眾科學家研究出了眾多屬於我國的核心科技,可即便如此我國和美俄兩國的差距依然不是一星半點。
  • 中國院士花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有這樣一位中國院士,他陰差陽錯地晚上了兩年大學,但並沒有就此消沉,學成之後花了43年,率領團隊成功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未解密碼,一下縮短了中美20年的差距,讓中國可以與美俄站在同一起跑線。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出如此偉大的壯舉呢?
  • 耗時43年!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
    耗時43年!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科技在國家的發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工人的事實,它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根本因素。
  •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院士,他的一生都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他花了43年,終於將困擾學界多年的錢學森&34;成功破解,一下子便帶動了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縮短了中美之間20年的差距,而這便是高伯龍。
  • 中國院士用43年時間,成功破解錢學森「密碼」,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在我國就有一個非常厲害的院士,他雖然因為一些原因晚兩年才上的大學,但是他並沒有氣餒,並且在從學校出來以後,用四十三年的時間,帶領團隊成功破解了錢學森所留下來的難題,讓我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縮短了二十年,和他們處在了一個平等的發展線上,這個人是誰呢?他怎麼完成了這麼厲害的一件事呢?
  • 中國科學院院士,用20年破解錢學森密碼,這技術成為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伯龍就是這樣的存在,他帶著團隊,做雷射陀螺的研究,在外人一片不看好的情況下,取得了一個個驚喜的成就,最終研製成功。1940年,他考進了廣西的漢民中學,但在1944年的時候,日軍打入了他們學校,高伯龍棄筆投戎,想要從軍。但他去了後,發現國民黨軍中腐敗,他這個想法破滅。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中新網長沙6月22日電 題: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作者 陶社蘭 歐陽紅軍 張喆  被稱為茫茫海天「定位神器」的雷射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國國防科技競爭的制高點。40多年前,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將寫有雷射陀螺簡單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國防科技大學。
  • 錢學森的工資有多少?看他1996年的工資單,院士就掙這麼多?
    錢學森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之一,對於錢學森的故事,大家也是比較熟悉的。如今我國的航天技術一直位於世界前列,這和錢學森的貢獻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彼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各方面技術都非常落後,所以人們都希望那些漂泊在海外的科學家能夠回國建設。得知這一切後,錢學森毅然而然的選擇放棄自己在國外所擁有的財富和地位。
  • 【科技日報】鄭哲敏:解開爆炸的力學密碼
    從北京黃莊小區到中科院力學所,這條從家到單位的路,他一走就走了56年。而今,雖已米壽之年,只要身體狀況好,他依舊會步行上班。在中科院力學所,也許你會經常看見這位準點到三樓上班的忙碌身影。他,就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的鄭哲敏。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楊元喜院士榮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2020 China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榮獲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中國航天大會現場頒發了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和航天重大項目獎兩個獎項,楊元喜院士在內的10人獲得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 美俄高超音速武器,都採用了錢學森的成果,速度比聲音快5倍以上
    但是,就在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還是美國陸軍上校的錢學森在繳獲的德國技術資料中獲得啟發,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這個設想就是現今聞名世界的「錢學森彈道」!它將彈道飛彈和飛航飛彈的軌跡融合在一起,使得彈道飛彈兼具突防性和靈活性。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獲第二屆「錢學森力學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哈爾濱8月26日電(記者楊思琪)「錢學森先生是我國近代力學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感慨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句話後來被媒體修改為:「為什麼我們的高等教育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並上升為「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拷問著我們興辦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折射出中國學術界繁榮表面下的內在危機,同時也必然引領著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
  • 院士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在穗舉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的創新引領發展。論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頌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等十多位院士通過特邀報告、圓桌對話等方式出席論壇。國內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知名專家及企業家面對面,共同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化的關鍵問題以及科技金融戰略。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該書是集團公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集團公司黨組的領導下,集結全集團相關優勢力量,以前期紮實的課題研究為基礎,反覆打磨而成的一部航天「三大精神」專著。書中有理論詳解,有實踐案例,有歷史成就,有當代作為,深入淺出,精煉翔實,是航天人學習航天「三大精神」的優質教材,也是社會各界了解航天事業、領悟航天精神的最佳讀本。
  • 中國美女科學家,解開美國自稱最安全密碼,獲百萬美金獎勵
    清華大學教授、國內頂級密碼科學家王小雲,曾憑藉著創新性密碼分析方式,在短短10年就內成功破解MD5和SHA-1兩大國際密碼。而相關突破在助推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提升的同時,還為中國密碼學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特稿]楊利偉等眼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林中,那棵參天大樹:《錢學森故事》讀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孫家棟作為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其精神化作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成為一種象徵,而值得永遠學習。什麼是愛國主義?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這就意味愛國是一種情結,是一種價值觀念,是檢驗一個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尺度。
  •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報告集中提出的7個國家戰略,而排在前3位的,就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這次論壇的舉辦,就是要能「頂天」,緊密圍繞中央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得地利」,是指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創新發展的特區,擁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靈魂,在推動創新發展上,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強大的實踐優勢。
  • 中國能研製出殲20,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39年前自大洋彼岸「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發射升空,人類從此便步入了太空梭時代,太空梭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節省發射成本,為了大力發展這種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之後又投入大量資金,繼續打造了「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太空梭,蘇聯為了對抗大洋彼岸太空計劃,也發展出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並沒有實施載人任務,2011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