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2020-08-01 君憶藍橋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嶇的小路上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另闢蹊徑,勇攀高峰

眾所周知,科學的道路自古以來就並非一片坦途,其間深奧的科學道理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夠被領悟的。有的人因為科學自帶的困難重重而半途而廢,而有的人則願意迎難而上,用盡大半生心血終於得以解決難題。

然而專注於科研的人們常常是默默無聞的,他們在自己的研究當中廢寢忘食,悄無聲息的鑽研,最終厚積薄發而創造出驚人的成就。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先前就有屠呦呦傾盡畢生心血,終於另闢蹊徑提取出青蒿素,因此震驚了全世界,事實證明她的堅持無疑是成功的。而這正好印證了馬克思的話:在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在崎嶇道路上努力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才可能領悟到科學的真諦。

在當今的科學領域當中,如屠呦呦這般堅持專一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就如同一株深深埋在地下的春筍,只待到積蓄了足夠的能量,能夠勢如破竹般的破土而出,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持之以恆的精神才奠定了如今科技的長足發展。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院士,他的一生都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他花了43年,終於將困擾學界多年的錢學森&34;成功破解,一下子便帶動了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縮短了中美之間20年的差距,而這便是高伯龍。

精準打擊,戰力十足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那錢學森&34;是什麼呢,高伯龍縮短的這20年的差距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當今的和平年代,也依然存在著諸多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或許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當中,兵強馬壯是在戰爭當中取勝最必不可少的條線。而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科技則在戰爭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這也正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在科技發達的美國,自然也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武器研究,而戰斧飛彈則是美國最得意的研究成果之一。戰斧飛彈憑藉著其高超的打擊精確度而被世界聞名,但其實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精確的打擊效果,實則與內部安裝的雷射陀螺儀密切相關。

以毫不誇張的說,雷射陀螺儀就是這個秘密武器的核心,然而此前這一直是一個困擾著中國科學家的迷題。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事實上,製造雷射陀螺儀的技術是由中國飛彈專家錢學森率先提出來的,在曾經在世界上便被稱為錢學森&34;。想必提及錢學森的名字大家定然是被陌生的,他不僅開拓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局面;

而且在中國飛彈事業的發展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少將中國的飛彈及原子彈技術向前推進了二十年,因此也被稱作&34;。其輝煌的成就都是不可磨滅的,中國飛彈事業能取得如今這般快速的發展自然少不了錢學森的貢獻。

苦心鑽研,畢生所學

錢學森幾乎將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科研事業,尤其是在飛彈的研究上。在自己豐富的研究實驗當中,錢學森就發現只有打得準的飛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即使再厲害的飛彈,倘若打不準,那再大的威力也不過是徒有虛名。但怎樣才能提高飛彈的精確度呢?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錢學森經過反反覆覆的實驗,傾盡了畢生所學終於提出了製作雷射陀螺儀的構想,並且還在圖紙上留下了雷射陀螺儀的原理,但由於身體原因的限制,錢學森老先生最終還是沒能完成雷射陀螺儀的製作而抱憾離世。

這留下來的圖紙成為了解決謎團的重要線索,這也吸引著後世科學家們的探索,在幾十年間依舊毫無進展,因此這便成為了困擾著科學家們的錢學森&34;。

艱苦條件,奮力向前

這個迷題直到遇到了高伯龍之後,才終於得到了破解,從而實現了中國飛彈事業上的重大突破,讓現代化的武器實現了精準打擊。但高伯龍的這條科研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重重的困難自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在研製初期,國內的科研條件並沒有如今這般寬裕,無論是在資金上還是在技術上都讓這項研究成為了一項不小的挑戰。

其次,再加上國外的技術封鎖,逼迫著高伯龍的團隊不得不自力更生,只得硬著頭皮往前走。尤其是在研究經費的投入上,當時相關部門給出的科研經費還不到五萬元,而美國研製雷射陀螺儀的投入甚至超過了上億元,這對科研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為了節省經費開支,高伯龍帶領團隊在除了科研之外的一切開支方面力求節儉。科研的場所是高伯龍改造的食堂,在這樣密不透風的環境當中,高伯龍在夏天忍著烈日帶來的燥熱,冬天的時候又不得不忍受刺骨的寒冰。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在硬體上,高伯龍將所有的器械都發揮到了極致,儀器不夠了就自己動手製造,精密度不夠了也只得手動提高。而為了軟體上能提供足夠的計算支持,高伯龍甚至還自己學會了編程……

即使是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即使是面對艱難的科研條件以及世人的不斷質疑,高伯龍卻始終沒有放棄對雷射陀螺儀的研究。俗話說十年磨一劍,高伯龍憑藉著自己豐富的經驗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在這條路上一走便是四十多年。

在沒有實際成果之前,這樣的堅持著世人眼中不過只是徒勞,然而就在世人質疑的聲音當中高伯龍終於還是成功了。

高伯龍花了43年的時間,終於破解了錢學森&34;,成功研製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雷射陀螺儀。正是有了雷射陀螺儀做鋪墊,才讓中國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精確度最高的雷射武器,大大加強了中國的實力。

中國院士花了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這款武器的問世,瞬間縮短了中美之間在此技術上20年的差距,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有向高伯龍這樣敢於在崎嶇路上攀登並且持之以恆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而他的精神也感染著我們在奮發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花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有這樣一位中國院士,他陰差陽錯地晚上了兩年大學,但並沒有就此消沉,學成之後花了43年,率領團隊成功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未解密碼,一下縮短了中美20年的差距,讓中國可以與美俄站在同一起跑線。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出如此偉大的壯舉呢?
  • 耗時43年!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
    耗時43年!中國院士破譯錢學森「密碼」,抹平與美20年差距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科技在國家的發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工人的事實,它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根本因素。
  • 中國院士用43年時間,成功破解錢學森「密碼」,縮短中美20年差距
    在我國就有一個非常厲害的院士,他雖然因為一些原因晚兩年才上的大學,但是他並沒有氣餒,並且在從學校出來以後,用四十三年的時間,帶領團隊成功破解了錢學森所留下來的難題,讓我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縮短了二十年,和他們處在了一個平等的發展線上,這個人是誰呢?他怎麼完成了這麼厲害的一件事呢?
  • 43年後,我國院士解開了錢學森「密碼」,美俄的優勢不復存在
    就在這時多虧了錢學森等一眾留學科學家排除萬險,堅持回到中國,才使得中國的科技道路走的沒有那麼艱難。錢學森院士帶領我國一眾科學家研究出了眾多屬於我國的核心科技,可即便如此我國和美俄兩國的差距依然不是一星半點。
  • 中國院士苦熬43年,解開錢學森「密碼」,美俄優勢不復存在
    正是科技的進步,讓中國一直處於不停的進步和發展中。尤其是,中國院士苦熬43年,解開錢學森「密碼」,使得美俄優勢不復存在。一,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縱觀科技發展的軌跡,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 中國科學院院士,用20年破解錢學森密碼,這技術成為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伯龍就是這樣的存在,他帶著團隊,做雷射陀螺的研究,在外人一片不看好的情況下,取得了一個個驚喜的成就,最終研製成功。他的興趣沒有被時間耗盡,用他的話來說:「理論物理知識是在大學形成的,畢業之後,很多人都勸我改一改研究方向,但我沒有改,可以說在痛苦中,堅持了20年」。是的,他堅持了20多年,終於在1974年看到了曙光。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之際,懷念錢學森院士
    1955年8月1日中美在日內瓦再次舉行大使級會談,周總理收到錢學森請求祖國營救回國的親筆信,直接指示王炳南大使以此為據向美國要回錢學森和一批留美學者。1955年7月31日中國釋放了11名韓戰中被俘的美國飛行員,以示善意。1955年8月5日錢學森終於收到美國移民局準予他回國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登船回國,10月8日抵香港,10月28日到北京。
  • 中國航天取得突破,但與美國還有10年差距?老院士說了一句實話
    :中美航天差距比我們想像的要大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一直在進行積極投資建設,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現在終於成立全球數一數二的航天大國。此前有人表示,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也就十年時間,但一位航天局的老院士卻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雙方的真實差距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 她是「密碼女王」,破譯美國最安全密碼,獎金711萬卻不出國科研
    在中國歷史中,同樣也不缺乏密碼的身影。不僅如此,最難破解的「密電碼」也是中國人發明的。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首領戚繼光更是發明了「反切碼」,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發展到現在這個時代,密碼學界的佼佼者——王小雲院士,為其添上了絢麗的一筆。
  • 中國嫦娥5號成功挖土!美國航天卻停滯51年?中美差距正逐漸縮小
    一喜一悲下,英媒發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國的科學家在歡慶即將到來的重大發現,另一國的科學家卻在為標誌性儀器的坍塌而悲傷,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中美航天差距還有多少年回歸到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上,此前曾有媒體從四大方面梳理了中美航天的差距,分別為首顆衛星升空的「天眼」能力、載人航天飛行的「飛天」能力、載人登月「星際旅行」能力、軌道空間站
  • 兩度破譯「白宮密碼」,卻稱自己是抱娃敲代碼的普通媽媽
    未來科學獎是2016年成立的科學大獎,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袁隆平、施一公等知名科學家獲過此獎。王小雲認為當時的密碼算法已經不安全了,她開始專門研究Hash函數,試圖找到破譯當時主流的MD5和 SHA-1的方法。
  • 高伯龍: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讓中國雷射器領先歐洲20年
    我國科學院的著名院士高伯龍,被稱為"背心院士"——整日穿著五塊錢的背心搞著上億元的研究,抹平了中國尋彈與世界二十年的差距。少年初長成,艱苦求學路18世紀初期,高伯龍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可以說,高伯龍完全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頭不洗,牙不刷,天天穿著一件白背心坐在實驗桌前做實驗,因此也被別人稱為是"背心院士"。"超級巨星"錢學森的點睛之筆日復一日的研究並沒有讓高伯龍有所突破,反而一直在原地打轉。
  • 中美航天技術僅相差了10年?院士回應:真實差距你可能不信
    中國厚積薄發了幾十年,我們也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和美國的差距一直都存在,但總有人在謠傳中美航天技術僅僅相差10年,對於這個問題院士終於表態:真實差距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長徵九號」重型火箭已經開始研發,預計在2030年可以完工,它的載荷量可是達到了140噸,一旦真正投入使用,將是碾壓美國獵鷹的存在,而上述所謂的10年差距就是因為這個。
  • 英國愛好者使用電腦成功破譯德國二戰潛艇密碼
    但時隔64年之後,英國的一群業餘愛好者憑藉先進的計算機,終於將這些沉封多年的密碼全部破譯了出來。,共將2500臺家用計算機全部通過網絡聯接起來,通過極為複雜的數學運算,最終取得了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使用的密碼被英國情報人員破譯,盟軍在海上作戰行動中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權,德國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1942年11月,德國海軍為了更安全地與U型潛艇實現通聯,特別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密碼,使用無序排列,德軍當時宣稱該密碼極為安全,「幾乎不可能被破譯」。
  • 二戰時圖靈機破譯的Enigma密碼,現在AI僅需13分鐘便可破譯
    現在即使知曉Enigma密碼知識,破譯仍需要數年的時間,而DigitalOcean及Enigma Pattern公司發明的密碼破譯者的天才工作挽救了許多平民和士兵的生命,據說將戰爭縮短了兩年。 Enigma密碼機非常複雜,它最先進的化身可以配置158,962,555,217,826,360,000種不同的方式,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沒有一個字母可以取代它本身。 即使有了相關的密碼知識,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破解密碼。
  • 祝賀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懷念我國航天科技奠基人——民族英雄錢學森
    中國工程院宋健院士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撰文回顧了錢學森院士回國之後三十餘載科研歷程,指出錢學森院士不僅在兩彈一星、載人飛船、探月工程等國防科技事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深入研究系統工程、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提出「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對現代農業、林業和沙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很多值得後人參照的科學思想和創議。
  • 中國密碼專家令美蘇恐慌,美方見到密碼專家後,更是謙恭如小學生
    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做學問就要不斷鑽研,琢磨透徹。古往今來,中國學問大家層出不窮,各個領域都有各自頂尖的人才學者。而在中國密碼界,有一位專家曾經令美蘇專家都十分敬佩,甚至像小學生般恭恭敬敬。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在繁雜的數字之中自在暢遊的密碼學專家竟然有先天性的視力問題,也就是一個半盲人。
  • 美國的超難密碼,計算機破譯需100萬年,中國女子只用了2年
    即使利用大型的超級計算機對其進行常規破譯,至少也要花費100萬年的時間才有破解的可能,難度可想而知。出人意料,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天才,一中國女子僅在2004年到2005年的兩年期間就相繼破解了美國的這兩大超難密碼,這是她一個人單獨完成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用手算的,只是偶爾會藉助一些如電腦之類的高科技設備,這可以說是常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美國最安全密碼,聲稱百年內無人能破,結果被一山東寶媽輕鬆破解
    2018年參加電視節目《開講啦》的王小雲就是這樣一個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她連續破譯了美國宣稱毫無漏洞的兩套密碼系統,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國產密碼算法,極大程度地保護了我們的通信安全。,而且她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事密碼破譯方面的工作。
  • 中國與美俄航天差距只有10年?答案有點失望,專家稱勿盲目自信
    對此有些網友看不下去了,於是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已經縮短到了希望國人不要盲目地被勝利衝昏頭腦,對於該問題,中國專家早已經做出過解答,千萬別盲目自信。中美俄在航天領域的差距遠不止10年,雖然很多國人不願意承認,但這就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