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5年第9期
作者:宋健
來源:民族英雄錢學森[J].中國工程科學,2015,17(9):III-X.
編者按
錢學森院士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技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國工程院宋健院士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撰文回顧了錢學森院士回國之後三十餘載科研歷程,指出錢學森院士不僅在兩彈一星、載人飛船、探月工程等國防科技事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深入研究系統工程、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提出「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對現代農業、林業和沙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很多值得後人參照的科學思想和創議。
錢學森院士(1911—2009)離開我們轉瞬已逾多年,國內外記述、憶頌、崇仰錢學森先生功勳和風範的書文如海似潮。觀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盛大閱兵後,更覺千章萬端,意猶未盡。
1986年6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科協第一次全委會上,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新華社記者楊武敏攝
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應祖國呼喚,決定回國。美國麥卡錫反共惡潮盛行。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聯邦調查局於1950年7月吊銷了錢學森領導和主持軍事科研的安全許可。美國海軍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Daniel A. Kimbel)打電話給司法部,要求阻撓錢學森回中國:「無論如何都不要讓錢學森回國。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我寧肯斃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產黨中國。」歷史表明,輕狂的金貝爾低估了錢學森的潛能,井底蛙囂而已。
錢學森於1955年10月回國後,不顧勞累,立馬登鞍,投入戰鬥。請看在短短30年內他發起、主持和指揮的航天事業大戰役犖犖大端。
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籤署停戰協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1955年8月1日中美在日內瓦再次舉行大使級會談,周總理收到錢學森請求祖國營救回國的親筆信,直接指示王炳南大使以此為據向美國要回錢學森和一批留美學者。1955年7月31日中國釋放了11名韓戰中被俘的美國飛行員,以示善意。1955年8月5日錢學森終於收到美國移民局準予他回國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登船回國,10月8日抵香港,10月28日到北京。周總理說:「中美大使級談判歷時15年,沒有實質效果。但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會談是值得的,有價值的。」
按照總理建議,錢學森於1955年11月22日—12月21日去東北調研,訪問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與校長陳賡大將討論研製飛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2月下旬見到彭德懷、陳毅元帥時,提議發展飛彈武器。
1956年1月16日錢學森與錢偉長組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分任所長、副所長。
1956年春,錢學森全力參與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主持的制訂新中國《1956—1967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並任綜合組組長。確定了12個重點領域,57項重大任務,6項緊急措施。他親自執筆第37項《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任務計劃。《規劃綱要》確立了發展原子能、飛彈、電子計算機、無線通訊、自動化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方針和行動計劃。1956年6月14日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接見擬制《規劃綱要》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欣喜賦詩相贈:
大火無心雲外流,望樓幾見月當頭。
太平洋上風波險,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籬歸故國,參加規劃獻宏猷。
從茲十二年間事,跨箭相期星際遊。
1956年2月,毛澤東同志和錢學森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於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宴會上交談。
新華社照片
錢學森院士1956—1988年的科研事業
1956年
2月17日,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建議立即組建研究機構,擬調專家名單,直報周總理。
3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成立航空工業委員會,聶榮臻元帥為主任,錢學森為委員。5月10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批准實施。
10月8日,聶帥宣布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研製飛彈武器,任命錢學森為院長。錢學森立即主持組建了空氣動力、飛彈設計、控制系統、火箭發動機等研究機構。
1957年
7月,錢學森主持並撰寫上報中央軍委《關於建設飛彈試驗靶場的規劃》,報毛主席、周總理批准,中央軍委調20兵團從朝鮮回國組建酒泉試驗基地,任命兵團副司令孫繼先中將為基地司令員。中央軍委又令解放軍第三兵團組建羅布泊原子彈試驗基地,調兵團參謀長張蘊鈺任基地司令員。
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9月,錢學森隨聶榮臻元帥訪問蘇聯,參與中蘇談判,籤訂新技術援助協定。
11月16日,中央軍委任命錢學森兼一分院(今運載火箭研究院)院長。
1958年
1958年決定從仿製蘇制P-2地地飛彈起步(德制V-2的改進型,代號1059,射程500千米,定名東風一號)。1年又4個月完成。
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中科院成立人造衛星領導小組,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為副組長。
1959年
1月15日,錢學森在中國科學院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預備黨員,1960年轉正。
1960年
1960年五院已組建四個分院,分別研製戰略飛彈,空防、海防飛彈和固體火箭發動機等。調進上萬名科學家、工程師和大學生,數千名各級領導幹部。4月6日,國防部任命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常務副司令員王秉璋出任正、副院長,接管行政事務。錢學森改任副院長,意在專事科技領導工作。
1960年,錢學森(前左四)在某飛彈基地指導工作。新華社照片
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廢止援助協定,撤回全部援華專家和顧問,8月22日全部回國。錢學森向聶帥報告:「我們絕不會動搖對祖國、對黨的信心。我們五院的同志一定會在蘇撤回專家的壓力面前挺直腰杆,通過努力,建立起自己的飛彈事業。請聶帥轉告中央放心,蘇聯壓不倒我們。」
11月5日,國產東風一號試飛成功。開始自行研製東風二號,射程提高到1000千米。
1961年
6月開始,錢學森主持了12次人造衛星討論會。1962年3月21日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首次試飛失敗。分析故障,改進設計費時2年3個月。空防、海防飛彈研製全面展開。
1962年
11月,劉少奇主席宣布成立中央專門委員會,領導兩彈一星的研製計劃。周恩來總理任主任,錢學森列席。
1963年
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為組長,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錢學森建議報告中央,將人造衛星列入國家計劃。
1963年錢學森主持《地地飛彈發展途徑》3000人大討論,提出東風二號(中近程)、三號(中程)、四號(中遠程)和五號(洲際飛彈)「8年4彈」的研製計劃。
1964年
6月29日,東風二號試飛成功。開始研製東風三號中程地地飛彈,射程提高到2500千米,改用可貯存推進劑,全慣性制導。
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5年
1965年五院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王秉璋任部長,錢學森任副部長。國產防空飛彈紅旗一號裝備部隊。海防反艦飛彈「海鷹二號」開始研製。空軍用國產飛彈擊落美國高空間諜偵察機。
1966年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3月17日中央決定對第七機械工業部實行軍事管制。周總理親自指示,對錢學森等科學家實行保護措施。
10月27日,錢學森、張震寰協助聶帥主持「兩彈結合」實彈試驗;東風二甲(DF-2A)載核彈頭靶試成功。美國報導:「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被驅逐回中國,指導核飛彈試驗成功,這是對冷戰史的嘲弄」。
7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戰略飛彈兵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以下簡稱第二炮兵)。
12月,中央專門委員會決定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新五院),負責研製人造衛星(651工程),列入軍隊編制,錢學森兼院長,主持組建總體設計部,成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507所),後成為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5月26日、6月10日東風三號試飛成功。東風四號(中遠程飛彈,射程5000千米)開始研製。錢決定:東風四號加第三級固體火箭成為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用以發射衛星。
1967年
6月17日,氫彈試驗成功。
自行設計的防空飛彈「紅旗二號」定型,批產裝備了空軍。,9月8日擊落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自行設計的岸艦飛彈「海鷹二號」打靶試驗成功。
1968年
2月9日,錢學森在一分院召開了東風四號和長徵一號動員大會。
1970年
1月,東風四號發射成功。錢學森立即主持制訂軍、民用衛星(通訊、導航、偵察、氣象、載人)發展計劃。
4月24日,錢學森在酒泉基地主持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公斤,超過美國、蘇聯首星載荷。同年5月1日毛主席接見研製和發射衛星科學家、工程師和將士。
7月,錢學森調國防科委任副主任(59歲)。
1971年
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試飛,基本成功。到1980年又進行了9次各種狀態的飛行試驗,性能日臻完善。
1974年
1974年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加強對核潛艇、718工程(遠洋測量船)研製工作的領導。海軍政委蘇振華任組長,餘秋裡、周希漢、方強、錢學森任副組長,錢學森負責技術領導。第一艘核動力潛艇於1970年12月下水。
1978年
1978年錢學森指揮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1980年
5月18日,洲際火箭(DF-5)向太平洋實彈試射成功。5月9日新華社發布公告,中國將於5月12日至6月10日在南太平洋進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落區以171°33′E,7°05′S為中心,半徑70海裡水域,各國船艦飛機不要進入上述海空。5月8日海軍組成18艘艦船的特混艦隊,駛過赤道,到落點觀測和回收彈頭。中國船隊首次穿越赤道是500年前的鄭和船隊。
1982年
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按新華社公告,準確落在28°13′N,123°53′E靶區。
1984年
4月8日,成功發射首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定點於赤道上空東經125度,軌高3.6萬千米;1975—1988發射了10顆可回收實驗衛星、地球同步通訊衛星、氣象衛星等;1988年9月14日至27日潛射核飛彈海下發射成功。
1986—1988年
4月,從科研一線退下後,錢學森連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主席,1988年擔任國防科工委高級顧問。
錢學森不論在哪個崗位都心系航天事業的發展,對載人飛船、探月工程等都及時給予指導。同時,他將注意力轉向研究系統工程、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提出「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對現代農業、林業和沙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很多值得後人參照的科學思想和創議。
錢學森1955年年底回國後,全身心投入建立中國的火箭、衛星飛彈和航天事業,日以繼夜,連續奮鬥了30多年。在周總理和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他親自點將聘賢,率領千軍萬馬,從零開始,逐步實現了近程、中程、洲際、空防、海防、巡航飛彈和各類衛星飛船的研製、試驗和生產,形成了百萬尖端產業大軍,使中央軍委1966年組建對抗核威脅的新戰略飛彈兵種—第二炮兵成為可能,為陸、海、空軍裝備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在短暫的30多年中,中國從貧弱落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建立了鞏固的現代戰略防禦和空防、海防體系。由飛彈武器派生的航天運載火箭也為空間科學開闢了道路。
為表彰錢學森先生的卓越貢獻,1986年國家授予他科技進步特等獎。1991年國家傑出貢獻科學獎,中央軍委授予一級英模獎章。1995年獲首屆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2001年霍英東傑出成就獎。同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命名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3763小行星為「錢學森星」。
隨著歲月的推移,國人會日益感到,20世紀50年代中央關於研製兩彈一星的決定和成功是劃時代的偉大壯舉,一舉改變了國家面貌和國人心態,足以與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比肩,永載史冊。誠然如錢學森所說,「這種大事業,一兩個人是無法完成的,一切成就歸功於黨,歸功於集體,我恰逢其時,做了應做的事。」然若概觀之,錢學森先生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時代風雲,緣才相濟,大愛如火,把他鑄成中國科技界脊梁,精裝百萬雄師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將與江河永在,日月同輝。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洲際核飛彈第二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遙憶學生時代,讀《工程控制論》英文版(1954),俄文版(1956),似懂如禪。錢學森關於空氣動力學的著作被譯成俄文出版,受到蘇聯科技界尊崇。坊間盛傳,錢學森是當代力學和控制論大師,受到美國法西斯迫害,新中國把他救回,一代英傑,壯烈歸來。1957年9月他隨聶榮臻元帥訪問蘇聯,談判中蘇新技術合作協定,應邀到蘇聯科學院演講,受到盛情接待。「蘇聯將領和學者與錢學森見面時,都正襟危立,致以軍禮,以示敬仰。」
晚學於1960年年末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五院二分院工作,目睹了那個最艱苦的年代。東風二號首飛失利,空防、海防型號研製開始。三年災荒,一切憑票供應,五院雖屬軍隊建制,也不能例外。人們節衣縮食,終日飢腸轆轆,然人人都在奮鬥,鬥志並未稍減。聶帥向各大軍區求救後,供應才得紓緩。錢學森身負重任,晝夜奔走於各院,確定各型號設計方案,指揮發動機試車,來往於酒泉試驗靶場。身心交瘁,日漸消瘦之際,把聶帥化緣分給他的豬肉交給大食堂,與部下共享。他195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把出版科學著作所得的3000元稿費全部交了黨費。
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聶帥主持制訂的「科研14條」,即國家科委黨組和中科院黨組提出的《關於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當前工作的14條意見》,總結經驗教訓,糾正「左」的錯誤,提出團結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專長,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科研正常秩序和工作時間,出成果、出人才。同年9月15日中央批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60條」。條例規定,高校必須以教育為主,提高教育質量,正確執行知識分子政策和雙百方針,充分發揮教授、副教授等老教師作用,提高學術水平。這些新政策的出臺,對科技人員如久旱逢雨,覺風霜已過,終可安心工作了,人們感動地高呼「14條」萬歲!1963年1月29日周總理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發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技現代化》的講話。錢學森於1963年春主持召開了長達3個月有3000多人參加的大討論,制訂了《地地飛彈發展途徑》,即「8年4彈」計劃,爭取十年後掌握洲際飛彈技術並裝備部隊。當時他才稍感輕鬆,精神更加振作,深謀遠慮,為科教興國籌思未來。
1963年6月的一個晚上,錢學森獨自到二分院找我談話。面對面交談,這是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首先向他匯報了「紅旗一號」仿製和自行設計的「紅旗二號」進展。錢學森說,「防空飛彈的關鍵是控制,要與目標相撞,而戰略飛彈的關鍵是火箭發動機和制導,落點靠近就行,我們都應該切實掌握這些技術。」他認為,「控制論這門學科對現代化建設也十分重要,不僅對飛彈是核心技術,在工業、農業、軍事、科技各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線性規劃、統計學等都是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系統工程的應用範圍更廣,在經濟建設、生產計劃、社會管理等大尺度問題上都很有用處。我國這方面研究工作剛起步。五院已設立了軍事運籌學『作戰研究處』,中科院力學所設立了運籌學研究室,由許國志同志主持(許國志,1919—2001,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羅庚主張數學所也要成立控制論研究室,由關肇直(1919—1982,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請你去協助。」他繼續說,「《工程控制論》一書是十年前他在美國受難時寫的,20世紀50年代蘇聯、美國、歐洲都有新的發展。各高校把它當成參考書,內容已經不夠了,請你對該書做一些補充修訂,以適應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我報告說,「蘇聯哲學家曾批判維納的《控制論》是機械唯物論,對辯證唯物論的反動。《工程控制論》英文版出現後(1954),蘇聯馬上譯出(1956),主編正是我的導師費德鮑姆(A.A.Feldbaum,1913—1969)。費德鮑姆高度評價該書的時代意義,為控制論平了反,使其成為『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規律的新學科』,為世界科技界普遍接受。」錢學森若有所思地說,那是美國最黑暗的年代,麥卡錫反共勢力盛行,迫害科技界。接著,錢學森簡要講述了當時的處境。
1950年7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吊銷了錢學森參加國防科研的「安全證書」。他買好了機票,決心回新中國。美國一方面驅逐錢學森出境,同時禁止他回國。1950年9月7日錢學森被拘捕了15天後,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校方和同事保釋回校。從此他轉向與軍事無關的控制論研究,為學生開過新課。他說,「當時並沒有想到建立新學科,而是為避開美國特務的追蹤和迫害。那時我還年輕,雖然痛苦,精力還很充沛,我不能消沉。我必須積累知識,隨時準備返回祖國,為建設新中國盡力。」他又說,「你們這一代還算好,沒有遇到像美國那樣兇惡的特務。五年的苦難,我終生難忘。」「只要美國政府不給平反,我此生此世決不再踏上美國的國土。」按錢學森的性格和工作負擔,他很少與下級聊天。他心情沉重的破例自述使我萬分感動,印象極深。在困境中傲視霜雪,與命運抗爭,在苦難中不虛度時光,忍辱負重,錢學森自謔為「杭鐵頭」的風骨,成就了中國的航天事業,鑄就了他光輝的一生。
若干年後,讀張純如的《蠶絲》和其他回憶錄,始知1948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密謀暗殺法國科學家約裡奧·居裡(法國共產黨員)未遂。1950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懷疑愛因斯坦是共產黨,並立案調查。1947年吊銷了「美國原子彈之父」猶太裔物理學家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的「安全證書」,說他是美國共產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支部成員。奧本海默曾任阿拉摩斯原子彈研究所所長(1943—1945),是研製原子彈主要領導人。二戰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美國原子能顧問委員會主席(1946—1952)。他知識淵博,心胸開闊,邀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在內的最優秀的旅美科學家到他主持的研究所工作。
1953年被解職,1966年被迫退休。物理學家後來評說,美國研製原子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奧本海默的領導,德國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由測不準的海森堡(Heisenberg W., 1901—1976)領導的。1950年美國政府又解散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火箭研究中心,驅逐了錢學森,說那裡有很多猶太裔科學家是共產黨,錢學森也可能是。風雨不測,政治無情,一出瘋狂促成了別處機緣,悲喜難分。
歲月如流,世事多變。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森訪華,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係鬆動。經過長期艱苦談判,於1978年12月16日達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簡稱《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表示無意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內政;不尋求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逐步降低數量和質量;宣布於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外交關係。
建交後,1979年1月29日至2月8日鄧小平副總理應美國總統卡特邀請,對美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美國政府和各界人民的熱烈歡迎。籤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和文化協定。1983年9月美國國防部部長溫伯格訪華,1984年6月中國國防部部長張愛萍訪美,中美建立了防禦性軍事合作關係。1984年1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問美國,籤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工業技術合作協定》。1984年4月美國總統裡根回訪了中國。1985年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美國,籤署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並啟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交流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美關係一度穩定發展,中美兩國科技界都曾寄予期望。1979年加州理工學院決定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獎」,邀請他訪美,被他一口回絕。在1986年一次會議上胡耀邦總書記當面勸他,「今時代已變,可否擱置前嫌,去一趟美國,舊地重遊。你是著名科學家,去訪問或許對中美關係的發展有所幫助。」錢學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當即回答說:「總書記,我的情況不同。美國政府迫害我五年多,被驅逐才回到祖國。只要美國政府不做出改正,我終生不會再踏上美國國土。」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成社會主流。1984年我被調到國家科委,1985年忝任科委主任,接替方毅副總理與美方共同主持「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隔年輪流在北京和華盛頓舉行,討論落實兩國科技合作事項。1984—1988美國第40屆總統裡根的科學顧問是契沃思博士(Dr. Geoge Keyworth)。他對我說:「那是美國最黑暗的年代,錢博士的情況與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遭遇相似,美國政府是欠了債的;我認為這是很不幸的事,我要向裡根總統報告,力爭採取措施平反這樁冤案」。美政府頻繁更換,裡根時代未見有任何動作。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第42屆總統柯林頓的科學顧問是吉本斯博士(John H.Gibbons,1929—2015), 一位核物理和核能科學家。多次相陪互訪,成了朋友。我又向他介紹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在美國受難的經過,推薦他讀張純如寫的《蠶絲》和馮•卡爾曼的回憶錄《一代風流》。我說,「錢先生對美國和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都有重大貢獻,他是中國科技界的領袖,國家領導人之一。據我觀察,兩國科技界都希望美國政府以某種方式糾正錯誤,給予平反,了結這樁冤案,像中國『文革』後平反冤假錯案那樣。」吉本斯說,「20世紀50年代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發生過不少冤案,大多已以不同方式恢復了名譽,如奧本海默是在他去世前三年(1963)被授予國家費米科學獎。錢學森博士的案件容我仔細了解,看能否找到解決辦法。」
又過兩年,1998年2月吉本斯離任前夕,從華盛頓白宮以總統科學顧問的名義正式致函錢學森,當即遵囑轉報,留有附件,抄錄如下:
白宮華盛頓,1998年2月27日
致錢學森博士,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宋健博士轉交
敬愛的錢博士:
近來我從各種資料中,知悉你和你的家庭半世紀以來經歷的不幸和動蕩不安。
首先,我要感謝你在中國和美國對工程技術、數學和科學各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你在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執教期間幫助培養了一整代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很多已成為各自領域的領導人。特別是,你的研究工作對航空、速度與安全,可靠的火箭發動機,制導技術以及其他極其重要的控制系統、材料工藝等領域都有重大貢獻,成果被廣泛推廣應用。近來,當我乘飛機經過底特律、密西根等地直達北京的路上,時常想到你的貢獻。飛行導航無誤,通訊暢通無阻,這在20年前只是夢想。
第二,雖然很多事件發生在很久以前的美國,我仍想為你和你的家庭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遭遇到的艱難經歷致以歉意。由於當時兩國沒有外交關係,缺乏相互了解,導致雙方的錯誤判斷。我雖不敢保證以後此類錯誤不會再發生,但我深信,你的經歷、記憶會時刻提醒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更警惕,更慎思,更富同情心。
第三,我想請你知道,我對宋健博士十分尊重。他是你的門生。我為你有這樣的學生向你表示感謝。他有很高的智慧、思想,有效地利用他的才華和精力領導中國的科技事業,使中國和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相信,我們將會在各方面攜手合作,在21世紀把中美兩國建設得更美好。
誠摯的約翰•吉本斯
美國總統科學顧問
原信附註(1998年2月27日)
親愛的宋博士:感謝你能把我致錢博士的信轉給他,因為我沒有他的地址。時間飛逝,我為政府工作任期將滿。4月3日後,我的郵箱將改為新址。以後我會繼續為科技界和社會服務,同時照顧家庭。謝謝你多年的善舉。在我心中,你不僅是好朋友,更是一位英傑。
誠摯的吉本斯
吉本斯寫給錢學森的信及手寫附註原件
再過兩年,為參加美國工程院年會,我們中國工程院代表團於2000年應邀訪美,又與吉本斯博士相會。他告訴我,近幾年來他調閱了20世紀50年代錢案的所有檔案,知道得更多了。1998年致錢學森的信是他能做的最高限度,再多,他無能為力。那封信是經過美國國務院和聯邦調查局審閱同意的,基本反映了美國政府的態度。
2002年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訪問錢學森的紀要,錢老時逾九十歲。他說,「回到祖國後,我通過學習才慢慢懂得馬克思主義,懂得點政治,感到科學與政治一定要結合」,這是肺腑之言。普天之下,大千世界,到處是政治掛帥,政治之力始終強於科學,大於科學,泛於科學,有時科學也無奈。然而,當今世界,無論何處,摧殘科學、缺理乏情的黑暗政治必然失敗。
註:本文內容呈現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作者介紹
宋健,控制論、系統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前後,在最優控制系統理論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後又從事分布參數控制理論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對象與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決了這類系統的穩定性、點觀測、點控制的理論問題。70年代修訂和擴充了錢學森《工程控制論》一書,進一步發展了控制理論。1980年後,建立了「人口控制論」這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新學科,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控制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組織領導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起並主持了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火炬計劃」等科技計劃;領導實施了「863」、「攀登」等高技術和基礎研究計劃;發起「夏商周」斷代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