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將陸續實施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將陸續實施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國務院新聞辦昨天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行星探測規劃基本明晰 有待國家審批

吳豔華介紹,明後年計劃用兩年完成空間站建設的11次發射任務,包括四次載人飛船任務。

吳豔華介紹,探月三期任務之後,我國已經基本規劃確定探月四期任務,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已經實施。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中,準備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行星探測規劃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5月中旬著陸火星巡視探測。另外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載人航天方面,明後年將非常繁忙,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建設的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四艘載人飛船,然後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火箭方面,我國將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包括本月將首飛的長徵八號。

吳豔華還介紹了重型運載火箭的進展。「重型運載火箭肯定要發展,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

關注1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如何開展研究?

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部分將入藏國博

吳豔華介紹,國家航天局已經研究決定,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品,除了將北京作為主要存儲點,湖南韶山將作為異地災備點。吳豔華介紹,月球樣品第一個用途為科學研究,將與全球共享相關樣品和數據;一部分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另外,按國際慣例,還有一部分可能作為國禮贈送,聯合國已經提出申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包括它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礦物特點和地質演化方面,希望能夠深化我們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

嫦娥五號還包括其他地外天體著陸的過程、區域的選擇,實際上是長期的戰略研究和技術迭代的過程,要考慮到工程的可實現性和科學價值。工程的可實現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能源供給的光照條件、熱控條件、通信因素、測控因素。

此前,俄美兩國的九個採樣點,都在月球緯度30度的範圍,嫦娥五號採樣點選擇了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作出很多科研貢獻。

關注2

中國是否將與美國分享月球樣品?

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開展合作

有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將月球樣品分享給美國NASA?吳豔華回應稱,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中國政府願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合作。

「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吳豔華說。

吳豔華介紹,中國航天局一直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開展國際合作。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樣品,近一段時期來,國際同行非常關注,提出了共同研究的意願,我們也非常歡迎。

不過,科學研究是有規律的,中國將按照聯合國有關的條約、法規,按照我國有關規定開展合作。為了做好月球樣品的管理和數據共享工作,國家航天局將專門印發月球樣品的管理辦法和後續管理政策。後續會與國內有關科技部門,共同向國際同行發出徵集月球樣品分析的相關方案,組織國內外科學家對方案進行遴選,開展成果共享、共同研究、數據開放相關工作。

關注3

我國距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我國當前要先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說,我國當前要先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建設,中國空間站將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爭取發揮更大價值,為人類民生福祉實現更多產出。載人登月方面,我國初步計劃先做關鍵技術攻關,在空間站建成和使用得很好以後,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載人登月。與此前美國阿波羅計劃不同,中國如果開展載人登月,目的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探索未知,不是為了登月而登月。

吳豔華說,此次嫦娥五號的技術方案,驗證了一些載人登月返回必要技術,為未來打下基礎。

■ 焦點

嫦娥五號帶回2千克樣品有怎樣價值?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將2千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這趟旅程困難重重、充滿風險,嫦娥五號執行的多個任務都是中國首次嘗試。千辛萬苦帶回的這2千克月球樣品將會帶來怎樣的研究成果,會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新京報記者 倪偉

從風暴洋採回全新樣品

2006年起,由美國航天員帶回的半克月巖一直在北京天文館展出。次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之後每次嫦娥探測器發射,天文館都會迎來特意觀看月巖的觀眾。

這半克月巖是來自美國的禮物,由阿波羅17號飛船的航天員帶回地球。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將之作為贈禮。中國學者將其分為兩半,一半用來研究,一半用來展示。

「這些年我們圍繞這半克月巖策劃了不少活動,跟觀眾介紹月球相關的知識。不過畢竟還是美國贈送的,我們更希望自己國家採集的月球樣品,未來也能放在天文館,讓老百姓能夠近距離接觸。」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說。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回憶,利用這半克月巖,當時中國學者花了4個月研究其化學成分、同位素、礦物質、採集地點等,發表了14篇研究文章,研究結果讓美國同行信服。

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被認為對於研究太陽系有特殊的價值。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介紹,月球沒有大氣層保護,所以月表的月壤是受地外星體撞擊,以及受到宇宙射線輻射和太陽風轟擊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的。通過研究月壤,能進一步了解月球狀態、物質含量、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新信息。

此次嫦娥五號降落的地點,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從未有探測器到訪過。這裡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對人類來說是全新的月球樣本。

樣品研究有助於月球資源利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通過有人和無人採樣的方式,總共從月球帶回380多千克樣品。這些樣品讓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美國航天員鑽取了3米深的月球巖芯,發現土壤多達57層,每一層就是一次隕石衝擊。科學家還通過樣品分析,證實了月球上存在核能源氦-3,為後來月球研究和探測注入了巨大動力。

龐之浩說,氦-3是理想、安全、高效的核聚變燃料,這種資源地球上很少,只有10噸到15噸左右,而月球上的氦-3至少有約100萬噸。如果開發出來進行核聚變發電,能滿足地球上一萬年的能源使用。」科學家發現,月球土壤和巖石可以製取水和氧,氧化鐵的含量也很高。這些元素都可以加以利用,成為未來建立月球基地的能量來源,這對建立月球基地的方式和路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NASA科學家表示,希望目前新一輪的樣品研究可以推動更實際的月球開發。

樣品的研究成果應讓公眾知曉

雖然已經有近50年沒有採集新的樣品,但對月球樣品的研究持續至今。

時隔40多年之後,2019年11月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在休斯敦詹森航天中心重新打開了一批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月球樣品。科學家從試管中提取樣品,然後送去給研究團隊進行研究。

自從阿波羅時代以來,所有返回地球的月球樣品都存放在實驗室中。其中大多數經過了充分研究,許多樣品至今仍在被研究。但是,美國航空航天局還決定封存一些,以便未來使用更先進的技術進行分析。

2019年打開的這批樣品是阿波羅17號帶回來的,包括月球巖石和土壤,被封藏了近50年,從未被接觸過,與北京天文館的月巖屬於同一批。相比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年代,由於過去50年的科技進步,科學家們有機會以以前不可能的方式分析這些樣本,進行當時無法開展的檢測,使阿波羅計劃的科學效益最大化。同時,拿出一部分阿波羅計劃的樣品,也能讓新一代科學家「練手」,為2020年代開始的未來登月任務做好準備。美國正在推進Artemis月球計劃,計劃2024年前讓兩名航天員登陸月球,並帶回樣品。到時候,新一代科學家將會被賦予新的研究任務。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中國科學家也等到了嚮往已久的研究對象。「這兩公斤的樣品很寶貴,參與研究的機構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基礎,我們也希望以後能夠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朱進說。

朱進還提到,嫦娥五號整個任務過程,讓廣大公眾非常關注,未來的研究成果也應該讓公眾知曉,發揮社會效益,因此圍繞這兩千克樣品的展示傳播非常重要。他認為,博物館等機構的主要職能是科普,應該承擔起責任,及時展示、傳播這2千克樣品的研究成果。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 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將陸續實施
    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將陸續實施  明後兩年完成空間站建設的11次發射任務,包括四艘載人飛船;我國計劃與國際合作論證建設月球科研站基本能力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IT之家12月17日消息 據環球網報導,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嫦娥五號「回家」,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按...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划走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 漲知識|嫦娥四號之後的五號、六號、七號、八號各有什麼使命
    嫦娥四號之後,嫦娥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也要來了。中國的月球探測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探月,即無人月球探測;第二階段是登月,即載人登月;第三階段是駐月,即建立月球基地。在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裡,又分為三期,也就是常說的「繞、落、回」三步走。
  • 除了嫦娥四號,探月四期還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承擔哪些使命?
    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今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中國後續將實施嫦娥六、七、八號任務 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有望實現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回」。而在行星探測領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今年7月23日成功發射,預計明年5月實行火星軟著陸。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已經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不僅對月球進行了環繞探測,還對月球正面和背面進行軟著陸探測,本次嫦娥五號成功採樣返回,將大幅提升中國對月球的認識,而且還可以為未來實施載人登月奠定了一些技術基礎和積累不少工程經驗。因此,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後可以考慮適時正式立項載人登月項目,早日實現中國人的登月夢。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會上介紹,今天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電,高度肯定嫦娥五號任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這是對全體參研參試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  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來了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隨著計劃今年年底嫦娥五號工程實施,我國將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未來中國探月工程還有哪些規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今天介紹,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已經在規劃中。
  • 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未來實施嫦娥六號等任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口11月2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在海口舉行,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在剛剛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基礎上,我國後續還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探月任務,同時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 進度喜人,嫦娥五號年內發射,嫦娥七號任務已擬定
    ,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2016年8月4日,「玉兔號」月球車正式退役。「嫦娥四號」探測器,簡稱「四號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
  • 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國家航天局網站透露,我國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國家航天局、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於7月29日發布於國家航天局網站。
  • 我國最新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
    國家航天局等七部門7月29日發布《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啟動實施。我國今年年底將會用長徵五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並取樣返回。
  • 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這其中,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官宣!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
    天問一號已經奔向火星,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正在月球上努力工作著,後續任務也正在有序推動中。今天,中國探月工程今天官方宣布,當前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同時,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也已啟動實施,計劃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啟動於2004年,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大階段,每一階段又細分為多個步驟。
  • 早讀|嫦娥八號,探索建設月球基地!
    ※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
  • 嫦娥七號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毅飛)國家航天局網站7月29日透露,我國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 國家航天局、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於29日發布於國家航天局網站。
  •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順利完成互拍,任務圓滿成功
    記者1月11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至此,我國探月工程取得「五戰五捷,連戰連捷」。
  • 嫦娥五號出發了,六號、七號還遠嗎?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和玉兔一號成功軟著陸月球,成為37年內再次訪問月球的人類使者,嫦娥三號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工作時長創下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新紀錄。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號T1試驗器出發,驗證嫦娥五號採樣返回任務的技術儲備。
  • 嫦娥五號乘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執行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而嫦娥五號任務將徹底改變這一窘迫的現狀,對於我國航天研究的意義不亞於登陸月球暗面。嫦娥五號如何採回月壤?配件多,操作複雜,需要的燃料多,整體任務重量自然要驟然上升。之前的嫦娥四號主任務兩件套總重3.78噸,天問一號三件套總重近5噸,而到了嫦娥五號四件套,總重直接飆升到了8.2噸——遠超發射嫦娥四號兩件套的長徵三號乙火箭的運力極限。所以為了帶回這隻有兩公斤的月壤樣品,嫦娥五號任務必須採用更大運力的長徵五號火箭才能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