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我們讚美竹子,是因為它的謙虛與它的節氣。有些人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但他們可能並不是巨星。真正的巨星,從來不是那些開豪車、住豪宅的娛樂明星,而是那些低調的科學家。
有這樣一位中國院士,他陰差陽錯地晚上了兩年大學,但並沒有就此消沉,學成之後花了43年,率領團隊成功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未解密碼,一下縮短了中美20年的差距,讓中國可以與美俄站在同一起跑線。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出如此偉大的壯舉呢?
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叫做高伯龍。1928年的10月,高伯龍出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戰爭的不期而至讓高伯龍的學業斷斷續續,高伯龍一直跟隨著家裡遷移,多次的跳級讓他比別人花費更少的時間完成了小學的學業。
1944年9月,高伯龍進入高中學習,兩個月後敵軍就進犯廣西,高伯龍又一次的暫停了學業。抗戰勝利後高伯龍回到上海中學,又讀了一遍高二。
因戰亂問題,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高伯龍的父母考慮再三考慮後,決定先讓高伯龍讀一年預科班,自己整理知識,結果因為當時信息較為閉塞,錯過了報考時間,又耽誤了一年。
錯過了時間已經無法挽回,有人選擇就此浪費,但珍惜時間的人明白這兩年並不能浪費,而是要積累自己。高伯龍在這兩年讓自己冷靜下來,找到了願意傾其一生的夢想。
高伯龍的父親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受到父親的影響,高伯龍從小閱讀《萬有文庫》和《小學生文庫》,從四大名著到科普知識,古今中外將近有45個學科,這為高伯龍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的大量的選擇,而高伯龍也在其中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能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其在各個領域有所涉獵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在其未來發展時才不會迷茫,更會減少未來被不懷好意的人欺騙的可能。
高伯龍在如此多的學科中找到了方向---物理,並且在兩年內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書中形形色色的實驗,高伯龍都自己摸索過,這也為後來物理實驗的自主動手能力打下基礎。
1947年高伯龍考入清華物理系,當同期學生都在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時,高伯龍卻不甘心只學習國內的授課知識,自學了國外的專業理論,最終於1951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他未能如願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高伯龍無法接受這一事實,於是自我消沉了三年時間。後來轉往哈工大任職兼教師進修指導教員。
本打算一生就在哈工大工作下去,可到1975年,一切發生了轉機。全國高校撤銷基礎課部,高伯龍被分配到承擔雷射陀螺的教研室工作。
進入教研室的高伯龍,國家需要自己,而自己不應該再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只有努力地將不如意努力轉化成如意,才能讓人生路走得順暢些。
這時的高伯龍早已成為了理論與實踐兼具的人才,進入科研室之後,高伯龍很快就發現了雷射陀螺長期以來的癥結所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解開這一癥結了。
1971年,錢學森將寫下雷射陀螺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國防科技大學,在那個技術壁壘高立的年代,兩張紙條成為了研製陀螺所有的資料。
簡單來說,不掌握雷射陀螺這項技術,就沒有精確制導武器,更不可能擁有這麼多的我國引以為傲的戰機和飛彈。如果說氫彈為我國搭建起核武器的保護傘,那麼雷射陀螺就為我國的武器裝上了千裡眼。
高伯龍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從不了解雷射陀螺的概念到撰寫出《環形雷射講義》,從理論上解開錢學森兩張紙條上的密碼,這背後一定是無數淚與汗的努力。起步晚就要靠後天的努力補足。當一個人努力程度不夠時,不配談起天賦的比較,天賦是決定性因素,但不努力一切都是浪費。
當時上級下批的資金只有五萬元的經費,簡陋的條件下沒有阻擋高伯龍科研的腳步。在研究的過程中,高伯龍把自主動手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研究過程中缺什麼,高伯龍就造什麼,材料不夠就自己研發,他把食堂改裝成了研究室,研究儀器精度不足就提升精度,甚至軟體的運算能力不足,就自己學習編程。
1993年,雷射陀螺的樣機出現了問題,考核的專家們指責高伯龍研究組的方向錯了,認為他們不僅浪費國家的財力,還浪費了研究雷射陀螺的研發時間。
這時的高伯龍並沒有自我懷疑,而是堅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出問題的源頭是鍍膜工藝,並與這些專家們籤訂&34;,保證在一年之內解決掉這個問題。
在眾人都不看好的前提堅定自己的方向,這不光需要紮實的理論知識做後盾,更需要極大的勇氣,有多少人離挖出井水就差幾米而選擇放棄,又有多少人因為別人的懷疑而變得自我否定,堅持下去才會讓埋下的種子開花。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有了回報,這顆武器的&34;被成功研發出來。1994年,雷射陀螺樣機研發出來,讓中國成為第四個可以獨立研發雷射陀螺的國家,美國與俄羅斯的優勢不復存在。
21世紀初,年近退休的高伯龍將目光放在了雷射陀螺中最重要的領域---組建慣性導航系統。此消息一出引起不少專家的反對,可高伯龍並沒有放棄,而是堅定自己的方向。
43年後,經過不懈努力,高伯龍團隊構建出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研發體系,研發能力與應用價值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在學生眼中的高伯龍是慈祥的同樣又是嚴厲的,他勤儉節約,食堂吃剩下的米飯一定打包回去;他治學嚴謹,學生寫下的論文即使有上百頁的厚度,高伯龍也會一頁一頁的看,認真做批改。
對待學生寫下的論文,無論自己怎麼修改都不會在上面附上自己的名字。對待科學,高伯龍甚至是嚴苛的,他培養的研究生,注重質量而不注重數量,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出實用的內容,而不是寫寫空洞的文章。
&34;,高院士不光研發出雷射陀螺為武器指引方向,他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對待科研的態度同樣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祖國發展而奮進。
&34;,國家的進步不應該只有一個高伯龍院士,而是應該有無數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為了國家的富強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