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楊利偉等眼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2020-11-30 中國文明網

  

一九九一年錢學森八十歲生日時攝於家中。

  林中,那棵參天大樹:《錢學森故事》讀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孫家棟

  一拿到塗元季、劉瑩著,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錢學森故事》,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面裝幀、新穎獨創的故事形式、生動引人的故事題目、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和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深深吸引,我連續幾天認真閱讀,那通俗洗鍊的文字、繪聲繪色的描述、適時插入的評論,把錢學森近百年的人生和不同時代的風貌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展現在我面前,尤其是「報效中華」篇,對我國「兩彈一星」事業、航天事業的準確真實再現,直接勾起了我深深的回憶和對錢老的深切懷念。 >>>全文

  讓精神火炬照亮飛天路:讀《錢學森故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楊利偉

  從小學語文課本裡第一次認識錢老,他的故事陪伴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由塗元季、劉瑩合著的《錢學森故事》,是一本文圖並茂的好書。作品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客觀地展現了錢老為祖國飛彈航天事業殫精竭慮的光輝人生,生動勾畫了人民科學家的赤子情懷,讀來親切感人,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也再次勾起了我對錢老的緬懷和追憶。錢老對載人航天事業的深切關懷,以及他那德高品馨的大家風範,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全文

  質感英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錢學森故事》帶給我的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愛國主義者的情懷及其鑄就的精神高地。作為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其精神化作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成為一種象徵,而值得永遠學習。什麼是愛國主義?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這就意味愛國是一種情結,是一種價值觀念,是檢驗一個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尺度。 >>>全文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 黃緯祿

  錢學森已經離開我們一年多了,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我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全文

  高山仰止 永為我師:《錢學森故事》讀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 戴汝為

  錢學森先生離開了我們,讀了《錢學森故事》,我對先生的敬仰與愛戴更加與日俱增,先生對我的指導和幫助歷歷在目。 

  1955年,錢學森先生在周總理直接關懷下衝破重重阻礙返回祖國,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時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與其他3名大學生一起分配到力學所工作,恰逢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批國外高級知識分子回到祖國,使剛入所的大學畢業生每人都有幸得到了一位高研作導師。我幸運地被分配到錢學森先生門下,成為先生回國後指導的第一個學生。 >>>全文

  

相關焦點

  •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發表時間:2011-03-10   來源:我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 我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的名言 王永志和錢學森的伯樂相馬故事
    錢學森的名言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去體會。王永志和錢學森的關係如何錢學森突破美國的重重阻隔之後最終回到了他熱愛的祖國,在祖國的熱土上,雖然受到研究條件的諸多限制,但是錢學森和當時的一批有能力的科學家一起戰勝了重重困難,最終研究出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和軍事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錢學森本人更是獲得了中國飛彈之父的稱謂。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然而,在他的晚年,卻有一次例外,他竟然大聲疾呼自稱:「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講述這一有趣故事的,是錢學森的保健醫生趙聚春。那是在錢學森晚年,久臥病榻,語言不多。有人懷疑錢學森是否患了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又稱「阿茲海默氏症」。
  • 錢永剛分享父親錢學森十個感人故事
    【解說】11月26日,全國第三屆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在鄭州舉行。 【解說】當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以「講錢學森故事,明人生方向」為主題,講述了錢學森從國內上學時「報告老師,我不是滿分」,到國外求學中「誰敢和我比」,再到回國後工作時「這可不成,得給他們補補課」等十個故事。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新書發布會現場「故事線」寫作方法的運用《他日歸來》作者呂成冬任職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從事錢學森檔案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已近十年。作者在發布會上說,這次寫作既是對過往零星研究的系統思考,同時也在寫作方法上進行大膽嘗試,即借用劇本中的「故事線」概念運用於寫作。
  • 中學生國慶節手抄報資料:錢學森的故事
    近閱塗元季、劉瑩合著的《錢學森的故事》一書,我才真正領略了我一直景仰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精彩人生。錢先生為科學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錢先生是我們人生的一座豐碑,是莘莘學子學習的楷模。  錢學森具有為科學獻身的愛國精神。1936年,錢先生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到洛杉磯市郊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
  • 錢學森養生經
    錢學森常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才是他的養生真經。 「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這是錢學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財富觀,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 錢學森圖書館今上線音頻故事講訴珍貴往事
    眾所周知,當年由於美國政府的極力阻撓,錢學森的回國曆程艱難曲折。而時代的局限、年代的久遠和地域的隔閡,以及有關資料的涉密,使錢學森回國受阻的真正內幕鮮為人知,很多第一手檔案資料難以獲取。長篇紀實文學連播節目《羈絆與歸來》脫胎自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張現民研究館員所著的《羈絆與歸來——錢學森的回國曆程》一書,還原了錢學森艱難回國的人生歷程,再現那段極其重要而又謎團重重的往事。
  • 國慶節手抄報:錢學森的愛國故事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 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  美 國為什麼如此器重錢學森呢?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 小組的5成員之一。  在馮?
  • 錢學森要對醫生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所以不顧大家的「勸誡」,錢學森還是決定要舉家回到中國。然而,大名鼎鼎、用處多多的錢學森想要回中國,美國是第一個不同意的,畢竟他們還指望著錢學森為自己效力,於是錢學森的回國之路不說崎嶇坎坷,也是一波三折了。
  • 【科學傳奇】錢學森、黑魔法、邪教教主
    錢學森與特異功能兩年前就準備寫這個題目,講講錢學森先生和他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火箭時候的同事Jack Parsons的故事。結果前幾天在微信上看已經有位愛克斯博士在不久前捷足先登了。愛克斯博士(X博士)《錢學森與黑魔法的秘密》微信文章寫得不錯,尤其是開頭那句話意味深長。
  • 錢學森的幾個小故事——航天日紀念航天奠基人
    最近在聽《錢學森傳》,裡面有幾個小故事。1錢學森在上大學的時候得了傷寒。那時候青黴素還沒有到中國,一般的醫生對傷寒都沒有辦法。後來錢學森去看了中醫,中醫給的方子是吃腐乳和喝稀粥,每天三頓,一共喝了三個月。他的病是好了,但還是留了一點病根,身體極為虛弱。後來,錢學森去學了氣功。
  •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
    ,在美國軍方看來,錢學森一個人,就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1955年5月,錢學森在畫報上看到中國五一勞動節的報導,其中的一張照片裡,站在毛澤東身邊的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正是錢學森父親錢均夫的老師,也是錢家多年的老友。為了能夠順利地寄出給陳叔通的求援信,錢學森千方百計避開了聯邦調查局特工的監視。
  • 「光影科學夢」科學家精神電影——中科院何林講述「錢學森的故事
    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專題講座——中科院何林講述「錢學森的故事」10月8日,「光影科學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黨委書記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團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何林應邀來到內蒙古科技館,以《錢學森的故事
  • 〖有風景的思政課〗一段錢學森故事,讓學生明白了理想的意義
    近日,在杭州市時代小學六(1)班的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這一問題再次被提及,課上一位老人用一個故事開啟了學生追求理想的大門。這位老師是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邀請錢教授前來的,是這節課的任課老師是時代小學副校長酈雲。時代小學是杭州錢學森學校的領辦單位,關於錢學森的學習活動學生也參加了不少,現在這群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經過六年的學習,未來他們應該如何發展?
  • 赴美求學師從名門,錢學森的留學報國故事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帶著子女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了歸國之路。錢學森先生是中國人民的科學家,是留學報國的光輝楷模,是「中國航天之父」。我們學習錢學森先生,就必須全面、系統地了解他的奮鬥過程和坎坷經歷。我們要研究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必須深入、細緻地了解他的求學經歷、科學精神和豐功偉績。
  • 女秘書眼中的錢學森
    張可文錢學森於1911年出生於上海,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 張可文,是錢學森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第一任秘書。她擔任錢學森秘書有兩年多時間,離開秘書崗位後,又擔任力學所科學技術學校教務科長。但是,這兩年多時間卻是她非常懷念的歲月。選擇數學,因為不想當花瓶 1927年,我出生在浙江寧波,抗日戰爭前跟隨父母移居上海。
  • 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錢學森的嚴與實①
    原標題: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周年。
  • 上街區舉辦錢學森論壇深度會議,許昌路小學獲「錢學森小學」冠名批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通訊員 趙東東 高鵬 李鵬11月25日, 由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辦,中共鄭州市上街區委、上街區人民政府協辦的第九期錢學森論壇深度會議在鄭州市上街區許昌路小學舉行
  • 錢學森,中華民族的驕傲!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