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49年10月1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禮炮自大洋彼岸傳來時,早年間考取公費留學的錢學森決定回到中國去。
作為世界頂尖的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同時也擔任著美國空軍科學諮詢團成員和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的職務,他所從事的工作中有百分之九十屬於軍事機密,在美國軍方看來,錢學森一個人,就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
1950年9月6日,錢學森以莫須有的企圖運輸秘密科學文件罪名被拘禁。儘管很快就被保釋出獄,但他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長達五年的軟禁歲月中,錢學森也在想方設法、積極地尋找回國的機會。1955年5月,錢學森在畫報上看到中國五一勞動節的報導,其中的一張照片裡,站在毛澤東身邊的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正是錢學森父親錢均夫的老師,也是錢家多年的老友。為了能夠順利地寄出給陳叔通的求援信,錢學森千方百計避開了聯邦調查局特工的監視。
1955年7月,錢學森從洛杉磯寄出的求援信,穿越大洋,輾轉送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的手中,在信中,他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當前的困境和對歸國的期待。
看了求援信後的周總理,清楚地知道錢學森在美國的艱難處境,也深知錢學森這封信的重要,第一時間將這封信轉交到正在與美方談判的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手中。正是這封來自錢學森的親筆信成為了最有力的回擊。最終在中國政府提前釋放11名美國間諜和錢學森親筆信的力證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回到中國的錢學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是這樣回答的:「我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著的祖國,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服務。」
1956年的春節剛剛過完,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擺放著由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總理逐字逐句地審閱,並做了一些修改,在報告首頁,他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這份計劃。
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籤署國務院命令,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他的肩上擔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飛彈的重任。
從1956年10月開始,錢學森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給年輕科研人員教授有關飛彈的基礎理論,他為此專門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飛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蒙了第一代從事飛彈和火箭研製的中國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面對日益加劇的「冷戰」形勢,蘇聯決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首先就要取得中國的支持,當時的蘇聯在飛彈這一尖端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為中國提供了「P-1」型和「P-2」型近程飛彈,為了加快中國飛彈的研製,錢學森率領的科研隊伍決定對蘇聯提供的近程飛彈進行仿製研究。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中蘇兩國關係也開始出現了裂縫。1960年7月,隨著莫斯科一聲令下,蘇聯政府突然宣布撤走在華的1300多位技術專家,與飛彈相關的所有合作也全部中止,飛彈研製工作頓時陷入停滯,大家的情緒也陷入了低谷。
在最艱難的時刻,錢學森鼓勵大家,雖然蘇聯專家的離開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研製飛彈的步伐決不會停下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在錢學森的帶領下,始終堅守著「自力更生」,這一信念更是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克服困難繼續走下去的精神動力。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近程飛彈,飛行7分37秒,橫跨550多公裡後,精確命中靶區。這一距離已經超過了被仿製的蘇聯飛彈。但在錢學森看來,中國人的腳步不能僅僅停留在仿製階段。
「東風二號」隨即被擺上日程,它的設計方案是在「東風一號」基礎上,射程擴大一倍的中近程地對地飛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錢學森,告訴飛彈研製人員仿製和自行設計是截然不同的。但在當時掌握的有限知識和仿製經驗上,一些難以察覺的技術隱患,也存在於最初的設計方案當中。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製的「東風二號」飛彈首次試驗遭遇失敗。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所有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們難掩心中的傷痛和沮喪。
錢學森在讓科研人員振作的同時,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我們現在被困難重重包圍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這是錢學森對那一次失敗的真實心情。為了找到發射失敗的原因,錢學森在乾燥、酷熱和缺水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為了改進「東風二號」的設計,就連星期天,錢學森都會把相關人員叫到自己家中研究解決問題。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故障結論報告長達67頁,大大小小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
時隔兩年,「東風二號」飛彈再次發射,所有科研人員的心都隨著起飛的飛彈一同提了起來,就在飛彈飛行了一千多公裡,準確擊中目標的時候,科研人員才把那顆提起來的心放了下來。
在經歷了首次失敗後,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飛彈終於成功了 。這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也正是在這一年,錢學森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研專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未來,在「東風二號」的基礎上,一份《1965年至1972年我國火箭技術發展途徑的意見》,送到了中央領導人的手中。這份計劃提出,將在八年時間內研製出「東風」系列的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飛彈。
錢學森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和技術科學家的縝密策劃,組織並實施了這份規劃。後來,被稱為「八年四彈」。正是因為這一規劃,中國在尖端技術的發展途徑上從追趕型轉變為趕超型。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飛彈,「東風五號」飛行30分鐘穿越6個時區後穩穩地到達了萬裡之外的太平洋。曾經的「八年四彈」宏偉目標終告成功。
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直到今天獲此殊榮的人只有錢學森一個人。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錢學森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是國家對於這位,用畢生的精力為中國航天事業創造奇蹟的老人最高的褒獎。
已經完成了「八年四彈」宏偉目標的錢學森,始終密切地關注著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的最新動態。在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國人送上太空正是自己三十年的付出與堅持。
2003 年10月12日,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三名航天員抵達酒泉。五年的訓練,只為即將到來的特殊時刻。10月14 日,楊利偉正式接到通知,由他進入「神舟五號」執行首飛任務。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一次飛行。
此時的錢學森已經92歲高齡,身體的原因讓他只能在床榻上,和億萬中國人一起注視著「神舟五號」。正是在1967年,錢學森在一封來信上的修改,將宇宙空間技術正式定名為「航天」。飛行 590 秒時,楊利偉擺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終於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
從「神舟五號」開始,每一位從太空凱旋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的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奠基人報告好消息。「神舟七號」成為錢學森一生中看到的最後一次中國載人航天任務。
如今的人們不會忘記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正是源自於錢學森長久以來的堅持與付出。在那個充滿勇氣和夢想的年代,錢學森懷揣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為中國航天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
敬請收看今晚(5月4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之
《「兩彈一星」元勳 錢學森》
文字:鞠成昊
編輯:史佩侖
主編: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