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

2020-12-08 騰訊網

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49年10月1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禮炮自大洋彼岸傳來時,早年間考取公費留學的錢學森決定回到中國去。

作為世界頂尖的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同時也擔任著美國空軍科學諮詢團成員和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的職務,他所從事的工作中有百分之九十屬於軍事機密,在美國軍方看來,錢學森一個人,就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

1950年9月6日,錢學森以莫須有的企圖運輸秘密科學文件罪名被拘禁。儘管很快就被保釋出獄,但他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長達五年的軟禁歲月中,錢學森也在想方設法、積極地尋找回國的機會。1955年5月,錢學森在畫報上看到中國五一勞動節的報導,其中的一張照片裡,站在毛澤東身邊的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正是錢學森父親錢均夫的老師,也是錢家多年的老友。為了能夠順利地寄出給陳叔通的求援信,錢學森千方百計避開了聯邦調查局特工的監視。

1955年7月,錢學森從洛杉磯寄出的求援信,穿越大洋,輾轉送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的手中,在信中,他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當前的困境和對歸國的期待。

看了求援信後的周總理,清楚地知道錢學森在美國的艱難處境,也深知錢學森這封信的重要,第一時間將這封信轉交到正在與美方談判的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手中。正是這封來自錢學森的親筆信成為了最有力的回擊。最終在中國政府提前釋放11名美國間諜和錢學森親筆信的力證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回到中國的錢學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是這樣回答的:「我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著的祖國,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服務。」

1956年的春節剛剛過完,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擺放著由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總理逐字逐句地審閱,並做了一些修改,在報告首頁,他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這份計劃。

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籤署國務院命令,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他的肩上擔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飛彈的重任。

從1956年10月開始,錢學森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給年輕科研人員教授有關飛彈的基礎理論,他為此專門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飛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蒙了第一代從事飛彈和火箭研製的中國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面對日益加劇的「冷戰」形勢,蘇聯決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首先就要取得中國的支持,當時的蘇聯在飛彈這一尖端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為中國提供了「P-1」型和「P-2」型近程飛彈,為了加快中國飛彈的研製,錢學森率領的科研隊伍決定對蘇聯提供的近程飛彈進行仿製研究。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中蘇兩國關係也開始出現了裂縫。1960年7月,隨著莫斯科一聲令下,蘇聯政府突然宣布撤走在華的1300多位技術專家,與飛彈相關的所有合作也全部中止,飛彈研製工作頓時陷入停滯,大家的情緒也陷入了低谷。

在最艱難的時刻,錢學森鼓勵大家,雖然蘇聯專家的離開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研製飛彈的步伐決不會停下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在錢學森的帶領下,始終堅守著「自力更生」,這一信念更是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克服困難繼續走下去的精神動力。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近程飛彈,飛行7分37秒,橫跨550多公裡後,精確命中靶區。這一距離已經超過了被仿製的蘇聯飛彈。但在錢學森看來,中國人的腳步不能僅僅停留在仿製階段。

「東風二號」隨即被擺上日程,它的設計方案是在「東風一號」基礎上,射程擴大一倍的中近程地對地飛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錢學森,告訴飛彈研製人員仿製和自行設計是截然不同的。但在當時掌握的有限知識和仿製經驗上,一些難以察覺的技術隱患,也存在於最初的設計方案當中。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製的「東風二號」飛彈首次試驗遭遇失敗。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所有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們難掩心中的傷痛和沮喪。

錢學森在讓科研人員振作的同時,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我們現在被困難重重包圍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這是錢學森對那一次失敗的真實心情。為了找到發射失敗的原因,錢學森在乾燥、酷熱和缺水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為了改進「東風二號」的設計,就連星期天,錢學森都會把相關人員叫到自己家中研究解決問題。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故障結論報告長達67頁,大大小小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

時隔兩年,「東風二號」飛彈再次發射,所有科研人員的心都隨著起飛的飛彈一同提了起來,就在飛彈飛行了一千多公裡,準確擊中目標的時候,科研人員才把那顆提起來的心放了下來。

在經歷了首次失敗後,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飛彈終於成功了 。這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也正是在這一年,錢學森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研專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未來,在「東風二號」的基礎上,一份《1965年至1972年我國火箭技術發展途徑的意見》,送到了中央領導人的手中。這份計劃提出,將在八年時間內研製出「東風」系列的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飛彈。

錢學森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和技術科學家的縝密策劃,組織並實施了這份規劃。後來,被稱為「八年四彈」。正是因為這一規劃,中國在尖端技術的發展途徑上從追趕型轉變為趕超型。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飛彈,「東風五號」飛行30分鐘穿越6個時區後穩穩地到達了萬裡之外的太平洋。曾經的「八年四彈」宏偉目標終告成功。

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直到今天獲此殊榮的人只有錢學森一個人。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錢學森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是國家對於這位,用畢生的精力為中國航天事業創造奇蹟的老人最高的褒獎。

已經完成了「八年四彈」宏偉目標的錢學森,始終密切地關注著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的最新動態。在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國人送上太空正是自己三十年的付出與堅持。

2003 年10月12日,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三名航天員抵達酒泉。五年的訓練,只為即將到來的特殊時刻。10月14 日,楊利偉正式接到通知,由他進入「神舟五號」執行首飛任務。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一次飛行。

此時的錢學森已經92歲高齡,身體的原因讓他只能在床榻上,和億萬中國人一起注視著「神舟五號」。正是在1967年,錢學森在一封來信上的修改,將宇宙空間技術正式定名為「航天」。飛行 590 秒時,楊利偉擺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終於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

從「神舟五號」開始,每一位從太空凱旋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的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奠基人報告好消息。「神舟七號」成為錢學森一生中看到的最後一次中國載人航天任務。

如今的人們不會忘記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正是源自於錢學森長久以來的堅持與付出。在那個充滿勇氣和夢想的年代,錢學森懷揣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為中國航天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

敬請收看今晚(5月4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兩彈一星」元勳 錢學森》

文字:鞠成昊

編輯:史佩侖

主編:趙斌

相關焦點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做巨大貢獻,卻被一悶棍終結生命
    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姚桐斌卻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在「嫦娥」工程當中,他的指導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位兩彈元勳姚桐斌,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之後,卻在其46歲時被一記悶棍結束了生命,讓人扼腕嘆息。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錢學森當年要回貧窮落後的祖國,當下留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回來?
    面對這種情況,人們會想起一個人來,為大家樹立一下愛國的典型,此人就是兩彈一星的元勳錢學森。關於錢學森的相關經歷,相信作為中國人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不管是從課本上了解還是各類宣傳,他確實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尊敬。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了美國的高薪,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個人榮譽,毅然決定前往中國,為祖國建設出一份自己的力。在這樣的想法下,錢學森又經歷了千難萬險,中間受了很多苦,所幸在我國的交涉後,錢學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飛彈成功發射,緊隨其後的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至此,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兩彈一星」,全部研究成功。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有了他們,才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錢學森與1950年毅然決定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返回祖國,幫助祖國發展科技事業,卻遭到美國的監禁。直至1955年在國家的努力下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當天,在山東榮成,曾為原子彈爆炸做出卓越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就在這座故居中,見證了少年郭永懷的成長,記錄著他的生活印跡。  作為錢學森的師弟,郭永懷追隨師兄的腳步,將自己的全部所學貢獻了給我國的原子彈事業。而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他的愛情故事同樣動人…
    當天,在山東榮成,曾為原子彈爆炸做出卓越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將自己的全部所學貢獻了給我國的原子彈事業。作為知己,錢學森和郭永懷在一起也常常討論回國的事。1950年,錢學森曾試圖回國,卻被美國橫加阻撓,因為他們不想失去這樣一位重量級空氣動力學人才。後來,在周恩來總理的幹預下,錢學森終于于1955年回到中國。看到師兄走了,郭永懷更是坐不住了。他整天和李佩商量回國的事。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
    這一天凌晨5點05分,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溘然長逝,享年95歲。屠守鍔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自從上世紀50年代投身航天事業後,他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飛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創了我國液體彈道式飛彈先河。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1956年,他響應國家號召,衝破美國的重重阻礙準備回國報效祖國。蔣介石得知郭永懷將要返回大陸的消息後,對身邊的人說:「此人可是同錢學森齊名的科學家啊,難道大陸真的要搞飛彈和火箭嗎?毛人鳳你說,這是怎麼回事?」毛人鳳說,他讓手下告訴郭永懷不要離開美國,但是郭永懷根本不聽。同時,毛人鳳還讓胡適去做郭永懷的工作,可郭永懷連胡適的面都不見。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聽眾朋友,我是央廣記者王銳濤,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
  •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一生為中國航天事業作貢獻,遇害時年僅46歲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445,閱讀約3分鐘他是"兩彈一星"元勳,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神舟飛船和嫦娥四號能夠順利上天,也有他的一份功勞。7所大學都希望他在自己的學校讀書,出於對礦冶的熱愛,姚桐斌最終選擇了當時遷往貴州平嶽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姚桐斌埋頭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1945年7月,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該校學士學位。8月,他到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直到1947年3月,一邊從事研究工作,一邊準備出國的相關事宜。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為祖國貢獻果斷回國,拒絕國外優厚待遇
    但面對著國外優渥的生活環境,錢學森卻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去。在回國的道路上,無數的艱難險阻都不能成為他放棄的理由。其實,在我國社會中,像錢學森這種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並不少見。
  •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
    日前,「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陳能寬逝世。斯人已去,但「兩彈一星」的意義我們始終應該銘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兩彈分會會長張翔將軍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粹。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
  • 李佩先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丈夫是兩彈元勳,死後一行星以其命名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負責機構表示,想要命名小行星必須要滿足四大條件:其一、想要命名的小行星可以是該行星的首要發現者,其二、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了做出貢獻的團體或個人,其三、是在地域性舉行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或活動,其四、是離世後或已經發生時間長達百年的各領域的科學家或軍事事件。
  • 「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
    央廣網6月15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黃翔)「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名家談軍事》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第十四篇——《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那時的上海被日軍的飛機炸得房倒屋塌,年紀輕輕的屠守鍔萌生了這樣一種志願:我們一定要為死難的同胞們報仇,而且我要學會製造飛機。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後,屠守鍔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公費赴美留學的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僅僅兩年時間,他就攻下了碩士學位。在這之後,他就到了布法羅的一個飛機製造廠工作,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後來戰爭結束,他回到了國內。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愈加彰顯重要的現實意義。  1.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底色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回想當年,「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這樣說。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作者:唐洲雁、楊雪純(均系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2020-11-01 15:32:28(鄭瑩瑩 攝)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鄭瑩瑩)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