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鄭哲敏:解開爆炸的力學密碼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1955年鄭哲敏離美回國前照片

1956年郭永懷與鄭哲敏親切交流

1978年鄭哲敏(右二)與科技人員討論工作

■鄭哲敏談科研

科研人員不會發財的,只要給他一個體面的生活,他們一定會好好幹。不要刺激他們,用各種名利吊他們的胃口。而現在很多科學家天天算的就是工資多少績效多少,每天操這個心,像無頭蒼蠅一樣,這就不可能想大事、想長遠的事,也必然影響他們的科研生活和做科研的決心。

工程師科學家要言之有物,否則浪費時間。SCI很重要,也有局限性,大家都覺得引用多的文章熱門,但也許最有創造力的人們和文章還沒有被大家認識到。所以不要迷信SCI。

搞基礎科學,貴在持之以恆。關鍵是給寬鬆的政策,老老實實幹。愛因斯坦的工作,誰支持他幹啊?

大師貴在實踐。吹不出大師。大師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他們需要成長的過程,我們現在多少有點拔苗助長。

■精彩問答

「獎勵的500萬元科研經費,你怎麼花?」

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追問,鄭哲敏的回答還是那麼樸實。

「我正在發愁錢怎麼用。最近一段時間我正好在上網查文獻資料,我們是否應該對力學發展方向做一個全面整理和設計,這也許是我下一步想推動的工作。錢絕不會瞎花。需要做什麼我還沒想好,這要跟大家商量。」

「下一步你有什麼打算?」

「你說我能做多長的打算。做好隨時走人的打算。我已是風燭殘年,還是想做一些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從北京黃莊小區到中科院力學所,這條從家到單位的路,他一走就走了56年。而今,雖已米壽之年,只要身體狀況好,他依舊會步行上班。

在中科院力學所,也許你會經常看見這位準點到三樓上班的忙碌身影。他,就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的鄭哲敏。

2013年1月,記者再見到他時,依舊和5年前一樣:個頭不高,精神矍鑠,手拎黑色辦公包,頭戴鴨舌小帽,身著棉襖外套、黑色牛仔褲,架著金邊眼鏡,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條縫。

由於榮獲了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1月18日,他聚焦在更多的鏡頭之下。但那種平和、謙遜、淡定的力量依舊直抵人心。有記者稱他為硬漢,他擺擺手,呵呵一笑「不像」;有人說他真神,他摸摸腦袋,「一點都不神,就是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員。」

對於媒體反覆追問的獲獎感受,他低頭沉思:「怎麼說呢,沒有意料到,能獲獎很高興,這是黨和國家以及力學界對我的認可。我也有些忐忑不安,做了這麼幾件事,沒有與他人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我應該做得更多,現在覺得欠了點什麼東西,心情有點複雜。」

從頑童到負笈少年

「我從過去走到現在,並沒有什麼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願望。」

1960年,中科院力學所,一個小型爆炸成形實驗正在進行。科研人員屏息靜氣,只聽「砰」的一聲,一塊5釐米長寬,幾毫米厚的鐵板被單發雷管炸成一個小碗。大家歡呼雀躍。所長錢學森興奮不已,拿著小碗給大家看:「可不要小看這個碗,我們將來衛星上天就靠它了。」

隨之,在中國,一個新興的專業就此誕生,錢學森起名為「爆炸力學」。其創始人便是錢學森的得意門生鄭哲敏。

與爆炸力學結緣,並非刻意的人生規劃。「我從過去走到現在,並沒有什麼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願望。」

冥冥之中,鄭哲敏與力學似乎也有不解的緣分。鄭哲敏出生於商人家庭,因為父親在山東經營亨得利鐘錶,他小時候就喜歡拆表拆鍾,擺弄各種光學儀器。

在鄭企靜童年的記憶中,二哥鄭哲敏是一個活潑甚至有點淘氣的頑童,並非一天到晚死讀書,而是興趣廣泛,愛好音樂,最喜歡吹口琴、唱京劇。

8歲那年,父親與鄭哲敏聊天,語重心長說道:「你長大以後不要像我一樣做生意,要念書做學問。」他還教導鄭哲敏,做人要誠實、實在,要憑實力。在父親影響下,鄭哲敏兄妹也都一生剛正不阿,一心向學,並學有所成。

1938年,鄭哲敏讀中學。其間因身體不好休學在家,父親讓他看《曾國藩家書》。他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確立了做人的底線。家裡還請老師教他學英語。鄭哲敏自學了英文原版的歐幾裡得,書中嚴密的邏輯推理給鄭哲敏很大的影響。他自此就迷上了數學、物理,並由此進入到科學的殿堂。「打那以後,成績就好了,學習也很輕鬆。」

童年,有美好的記憶,也烙下了歷史的陰影。日本侵華後,鄭哲敏一家都生活在頻繁轟炸的恐怖中。一次鄭哲敏在路上撿子彈殼,突然遭到一個拿步槍的日本兵的追趕,他嚇得一路狂奔逃命。從此,這一幕就成為他經常出現的夢魘。初中填報志願時,鄭哲敏就立下兩個志願:一是當飛行員,打日本鬼子;二是當工程師,實業救國。

1943年,鄭哲敏中學畢業後考入西南聯大電機系。鄭哲敏有幸見到了梅貽琦等知名教授。雖然沒有親聆教誨,卻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回遷,鄭哲敏在北平(北京)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畢業後,便留校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1948年,經四級選拔,同時在梅貽琦、陳福田、錢偉長、李輯祥等人的推薦下,鄭哲敏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唯一的一名「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獲得者,赴美學習。

錢偉長為他寫了留學推薦信:「鄭哲敏是幾個班裡我最好的學生之一。他不僅天資聰穎、思路開闊、富於創新,而且工作努力,盡職盡責。他已接受了工程科學領域的實際和理論訓練。給他幾年更高層次的深造,他將成為應用科學領域的出色科學工作者。」

23歲的鄭哲敏,背起行囊,負笈留學。他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錢學森先生,攻讀博士學位,鄭哲敏有機會聆聽許多世界著名學者的課程或報告,尤其受錢學森所代表的近代應用力學學派影響很深:著眼重大的實際問題,強調嚴格推理、表述清晰、創新理論,進而開闢新的技術和工業。這也成為鄭哲敏後來一生堅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學風格。

日內瓦會議後,美國移民局取消了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鄭哲敏離美之前,恩師錢學森為他送行。他請教:回國後幹什麼?錢先生說,國家需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一定是尖端的,哪怕是測量管道水的流動也可以做。

1954年9月26日鄭哲敏從紐約乘船離美,途經歐洲輾轉近5個月,於次年回到了闊別6年半的祖國。

半個世紀後,總有人問他「當時為什麼回來?後悔過嗎?」在鄭哲敏看來,這不是個問題:「沒有想過不回來。這是長在骨子裡的東西。雖然美國物質生活很好,但感覺像浮萍,沒有根的感覺。」

從雷管都沒見過的書生到爆炸力學專家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科學家要(為工程技術)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鏡頭再回到1960年爆炸成形的實驗。新中國建立伊始,由於缺乏萬噸水壓機,工業製造水平極低,無法做出航天特殊要求的零部件,錢學森、鄭哲敏就想出一個法子——用爆炸的方法炸出來。錢老提出應建立力學的新學科——爆炸力學!

爆炸的機理就是能量的快速釋放和有效的控制。爆炸現象在自然和人類歷史中經常出現,如宇宙大爆炸、戰爭轟炸等。爆炸力學就是研究爆炸能量的傳播規律、力學效應及其控制方法與定量應用。在高速衝擊和爆炸荷載作用下,固體材料流體化,有了新的材料特性,既是固體又是流體,既非固體也非流體。描述介質的新特性,傳統的固體流體力學方程不夠用了,鄭哲敏花費近三年時間,深入研究爆炸力學新的理論,闡明基本規律。

爆破成形的小碗,就是最早的實驗模型。在這之前,鄭哲敏是連雷管都沒見過的書生,但他心中一直謹記並踐行著老師的話——「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白手起家,著手研究。上個世紀60年代,利用爆炸成形研究,鄭哲敏團隊成功製造出高精度衛星火箭部件。

鄭哲敏還接受判斷地下強爆效應的科研任務,建立了流體彈塑性理論。他和同事在山溝溝一幹就是幾年,為該項研究工作理論計算和數字模擬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科學家要(為工程技術)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鄭哲敏經常這樣教導學生,並身體力行地為祖國的經濟、國防事業「雪中送炭」。

1969年前後,鄭哲敏和研究集體花了近10年時間進行穿破甲機理的研究,拓展了流體彈塑性理論,他提出用子彈打鋼板的辦法研究炮彈打裝甲的規律,通過準確計算,能夠讓武器在精確的規定距離裡打透相應厚度的裝甲。由於解決了國防難題,該研究獲得1978年科技大會特別獎。

鄭哲敏還在爆炸焊接理論和應用研究中,揭示了爆炸焊接機理,奠定了爆炸加工工藝的基礎。產業部門就此開發出新工藝,形成中國人自己的技術。數十年後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爆炸加工國家,成為爆炸加工產品的出口國。

上世紀80年代,國家急需港口建設,又有產業部門找上門來。建港首先需要處理構築防波堤下的海底淤泥層,如用挖泥船,需要挖泥、填石兩步工序,不僅工期長,耗資大,而且形成回淤導致不安全。鄭哲敏提出:用炸藥爆炸擾動淤泥,降低淤泥強度,堆石體靠自重作用下滑。這樣,排淤和推填石料同時進行,提高了效率,工藝簡單,工期縮短1/3,節約成本1/4。

近些年來,鄭哲敏還將爆炸力學研究應用於煤與瓦斯突出機理、納米壓痕標度、三峽三期圍堰爆炸拆除等。

1956—2004半個世紀來,鄭哲敏一直是我國力學學科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在爆炸這麼短的瞬間,鄭先生解開了一層一層的密碼。」 20多歲就師從鄭哲敏的中科院院士白以龍,將先生的學術研究過程概括為三部曲:首先,致力於前瞻性機理性研究,發現新現象,提出新概念,指出爆炸瞬間既可以是固體的也可以是流體的;接著,沒有把發現停留在論文上,而是將概念突破變成可用的方法和技術;最後,拓展到各個領域的工程應用。這樣,形成一個從工程到科學,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良性循環。

2006年,航天科技集團遇到一個工程技術瓶頸,百思不得其解,82歲的鄭哲敏應邀出馬,很快解決了他們的難題,對方負責人很感激:「鄭先生是好樣的!我見到他就要敬個禮!」

「一個力學大師,碰到複雜問題需要洞察力並把握好方向。有時,難題就像一層紙,但要捅破這層窗戶紙就需要深厚的功力和敏銳的眼光,並需要在關鍵時刻拍板。鄭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中科院力學所所長樊青研究員說。

從嚴謹治學到實誠做人

「做科研一定要幹『出汗』的活,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

鄭哲敏的辦公室很特別,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椅子,竹藤的、木頭的、軟皮的,記者粗略一數,約有七八把。原來,所裡的人遇到什麼學術困惑,都會拿把椅子,敲開門,與他探討問題。聊著聊著,最後就把椅子忘在了辦公室。「這叫有進無出!」鄭哲敏打趣道。

「一個人思想要開闊,就要與同行多交流。觀點是在啟發碰撞中形成的。」 強調民主討論和學術自由交流是鄭哲敏一貫倡導的理念。與他共事多年的學生或朋友都認為:鄭哲敏看上去就是位可親可愛的老爺爺,但他思想很深刻,憑著個人魅力把集體才智凝聚起來。

生活雖然平易,但一談到如何做學問,所有人的回答也都是一個字——「嚴」!「力學所籌建時,當時我們很多同學學的是俄語,鄭先生特意找美國人花一年時間給我們培訓英語。」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陳維波回憶,老師特別嚴謹,當時作一個研究報告,自我感覺不錯,給鄭先生看了後都提出意見,讓他連續改了6次。

白以龍大學畢業來力學所的第一天,鄭哲敏給他打預防針:「你一定要幹出汗的活,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你如果想幹一件事,就要幹得比別人更好;如果幹得不比別人好,就別幹了。」

鄭哲敏說的「出汗」有兩層意思: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層;二是做科研要善於動腦子,並不是原地打轉,做些邊邊角角、縫縫補補的工作。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不是給工業部門打小工,而是要解決關鍵性規律性問題。理論學的越深,解決的問題就越透。如果離開這個本質,就不是做力學研究了」。

要出汗,鄭哲敏首先身體力行。上個世紀70年代,年過半百的鄭哲敏和30多歲年輕科研人員到實驗現場,和大家一起住宿舍,睡上下鋪。他知道自己愛打呼嚕,就讓別人先睡,自己讀書,等大家熟睡後自己再睡,第二天一大早和別人同時起床幹活。

「作為一名科技團隊的組織者和領路人,鄭先生總是看得深一些和遠一些,倡導並身體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洪友士說。

鄭哲敏的「嚴」還體現在對科學的「純」。力學所研究員李世海自嘲自己經常挨老師的批評。80年代,李世海博士擔任青年力學學會負責人,安排大家去旅遊區開學術交流會。博士畢業後又到深圳做技術服務,在外面賺「課題經費」。「老師經常批評我瞎折騰,他教育我要潛心研究,做科研要少一點社會活動和商業氣息。」

力學所副所長黃晨光自稱是鄭先生學生的學生,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鄭先生雖年近九旬,還在堅持做自己喜愛的科學,並活躍在科研一線。他經常主持重大科學問題研討,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學規劃的評議,並親自做PPT。他最近關注能源戰略問題,帶著一個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的博士生。

鄭哲敏的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上午8點半到辦公室上班,中午休息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下午天好就出來散步一兩個小時。有時,還會去超市買菜。平時喜歡聽音樂,翻翻哲學書,研究一下科學史或看看野生動物的紀錄片。閒暇時刻,鄭哲敏也經常回憶自己一生怎麼走過來的,並把這些往事記錄下來,「想給生長在國外的孫子孫女看看,教育教育他們,也培養一下他們的中文水平。」

「今早起晚了,7點才起床。洗了衣服,就來上班了。」他笑呵呵地說。如今,很多人向鄭哲敏討教健康秘訣。他認為這得益於他年輕時經常鍛鍊,養生之道就是「不大吃大喝,多走路,睡覺基本正常,看病勤快」。

而在與他相處了40多年的學生陳維波看來,關鍵在於鄭老心理健康。「即便在五七幹校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很樂觀,很快學會了砌牆角,還自個兒改造爐灶,提高炒菜鍋的熱能利用率。」陳維波說,鄭老師和學生一起去懷柔做實驗,要坐半天敞篷卡車,年輕學生也難受,可他就是不叫苦。

鄭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淡定。幾年前,先生身體不好,送到醫院,被誤診為情況不妙,剩下時日不多。當時所領導和同事都很悲痛,前去看望,沒想到,鄭哲敏特別平靜,掛著吊瓶在病房與大家照常開會研討學術大事,為學生改論文。最後復檢,發現身體並無大恙,讓他人虛驚一場。

但別人遇到苦難,鄭哲敏就不「淡定」了。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當時身在美國鄭哲敏第一時間給家人打電話,代他捐出1萬元黨費。

雖然是三院院士,鄭哲敏一直牢記著父親的話:做人要實在。「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記者見到鄭哲敏時,他正在與學生、同事研討學術問題。一談到爆炸力學、能源戰略,他就特別來神。看來,坐了幾十年「板凳」的鄭哲敏仍痴心不改。

■印象鄭哲敏

鄭哲敏是我5年前採訪過至今還記憶猶新的人。這話絕對不是因為他今天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放的「馬後炮」。因為採訪中有幾個細節,透出他是如何做人做事,也讓我理解了什麼叫做大師。

2008年,因為要寫一篇研究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的文章,我電話約鄭哲敏。那頭,他欣然答應並約好時間。

到了採訪那天早上,我提前來到力學所他的辦公室。問旁邊實驗室的學生,鄭老會不會忘了約會。「不會,他每天早上都來上班。」果不其然,踩著清晨的陽光,年過八旬的鄭老拎著公文包出現在了辦公室。

讓我第二個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當時一個清潔工人剛幫他打掃完辦公室,鄭哲敏走到跟前,畢恭畢敬地對她彎腰點頭,誠懇地說了聲謝謝。那份發自內心的真誠讓人感覺很稀缺,但又是那麼地自然和溫暖。

談完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發展脈絡,我提出想看看由鄭哲敏主編的《錢學森手稿》。鄭先生說,手頭上沒有,但他馬上打電話,請辦公室的一個工作人員領著我去所裡的圖書館借閱文獻。

與鄭哲敏告別後,一路上,這位工作人員跟我嘮起嗑,並感慨鄭哲敏的平易。「鄭先生做什麼事情都特別認真,他給任何人東西,哪怕是遞張紙都是雙手奉上,以表示對人的尊重。這樣,我們也養成了雙手給他遞東西的習慣。」

之後,我寫成了數千字的長文,想讓鄭老過目審閱。郵件給他發出後,我有點擔心他年事已高,躊躇之下,發了條簡訊給他。沒想到,不多久,他就電郵回復給我修改稿。年輕人都趕不上他做事的效率。

5年後的今天,他依舊熱愛工作,依舊思路清晰,並且與時代同步,身邊的筆記本和手機全都更新成「蘋果」。

哪怕再多光環和美譽紛至沓來,他仍給科技日報記者說他最想說的話。「科研是個很誠實的事情,不能騙,對待數據要誠實,對待研究成果要誠實。這關係到誠信,關係到這個行當對您的認可。」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3-01-19 06版)

相關焦點

  • 鄭哲敏簡介 - 個人---中國科學院
    他隨後參加錢學森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的工作。1956年1月,鄭哲敏成為力學所的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1956年,鄭哲敏作為助手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全國力學學科規劃的制訂。1958年起,鄭哲敏擔任力學所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除了抗地震研究之外,他直接參加了大型混流式水輪機葉型流體力學設計的研究。
  • 鄭哲敏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55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幾十年來,鄭哲敏院士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級獎勵及其他多項獎勵。
  • 鄭哲敏院士:有探索才會有創新
    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除了化工專業外,全部歸入清華大學。那時,國內大學的工程基礎還沒有跟上國際前沿。因此,剛開始接觸錢偉長的「近代力學」課時,鄭哲敏感覺很新鮮:「錢先生的課是我走上研究力學道路的啟蒙。從那開始,我才真正接觸了現代力學。」1948年,24歲的鄭哲敏考上國際扶輪社的留美獎學金,錢偉長、李輯祥等介紹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力學。
  • 鄭哲敏:愛國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動機
    5年時間,師從錢學森的他在力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深受錢學森所代表的近代應用力學學派的影響:著眼重大的實際問題,強調嚴格推理、表述清晰、創新理論,進而開闢新的技術和工業,這成為鄭哲敏後來一生堅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學風格。鄭哲敏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然而由於當時中美關係出現矛盾,鄭哲敏的歸國之路困難重重,幾經周折,直到1955年2月,31歲的鄭哲敏才終於踏上了歸國之路。
  • 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赤子之心報效祖國
    由於設備落後,中國尚無法自主生產飛彈的一些關鍵零部件,於是航天部門把攻關任務委託給了鄭哲敏。  「能不能利用爆炸瞬間產生的巨大衝擊力,把需要的零件『炸』出來呢?」長期從事力學研究的鄭哲敏很快提出了「爆炸成形」的大膽假設,並率領團隊進行嚴謹的理論論證。  用鄭哲敏的話來說,當時的情況是「兩有兩無」——有能力、有決心,沒設備、沒數據。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爆炸力學「開拓者」鄭哲敏
    在美5年時間,他師從錢學森,開始在力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本來在美國擁有大好前途的鄭哲敏,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幾經周折,直到1955年2月,31歲的鄭哲敏踏上了歸國之路。鄭哲敏(右)與郭永懷(左)交流。資料圖1955年4月,鄭哲敏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1952年,鄭哲敏獲得力學博士學位。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像浮萍似的,飄在上面,根都在中國。」 由於中美兩國交戰,美國根據1918年的法案,做出了限制學習科技專業的留美中國學生歸國的決定,鄭哲敏只好暫時留在美國繼續研究。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1952年,鄭哲敏獲得力學博士學位。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像浮萍似的,飄在上面,根都在中國。」由於中美兩國交戰,美國根據1918年的法案,做出了限制學習科技專業的留美中國學生歸國的決定,鄭哲敏只好暫時留在美國繼續研究。
  • 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自學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力學。1955年,鄭哲敏與錢學森先後回國。鄭哲敏加入了錢學森創建的中國科學院力學所,1960年受航天部門委託,研究爆炸成形問題。「當時我們沒有大型水壓機,有些零件的成形不好控制,所以就用爆炸的方式代替水壓機,來做零件的成形。
  • 【我和我的祖國】鄭哲敏:一個赤子的強國夢
    【我和我的祖國】鄭哲敏:一個赤子的強國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3日 08:40 A-A+ 他幾十年的科學人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力學事業,他說,祖國是他的根,強國是他的夢。帶著救國的理想,194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24歲的鄭哲敏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深造。5年時間,師從錢學森的他在力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但他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然而由於當時中美關係矛盾,鄭哲敏的歸國之路困難重重,幾經周折,直到1955年2月,31歲的鄭哲敏才終於踏上了歸國之路。
  • 鄭哲敏:從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談起
    人物連結:鄭哲敏,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開拓和發展了我國的爆炸力學事業。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巖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從物理力學起落看錢學森學術思想
    錢學森很有預見性  鄭哲敏院士是錢學森當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帶的博士生。  鄭哲敏記得,1958年,「三峽試驗壩」要上馬時,中國科學院組織成立了三峽科研領導小組,組長是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錢學森是這個小組的成員之一。三峽的發電能力高達100多萬千瓦,這在當時世界是沒有的,是個巨大的水利樞紐。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練本領 做誠實人——科技工作者的「底色」09:46來自中國科協作者:鄭哲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現在國家需要第一流的創新人才,第一流的科技成果和第一流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隊伍和機構。所以說,除了你們自己的夢,你們還肩負著一個更大的夢,一份幾代中國科學家為之努力而尚待完成的任務,這是你們身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還需要一批胸懷寬廣、有戰略眼光、有領導能力的領軍人物,這些人也會在你們中間產生。因此我真誠希望你們在研究生期間,要努力學知識,練本領,做誠實人,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基本功」。
  • 汽車解碼器 輕鬆解開車鎖密碼
    而在另一家店鋪中,還有「奔馳車專用解碼器」,它的售價則高達9000元,因為它能解開「奔馳01~06年全系車」,而且特別說明:「如果認為產品有虛假成分,歡迎來人當場試驗,如果達不到效果,報銷往返路費。」   高檔車也難逃脫「汽車解碼器」的黑手   那麼,解碼器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能解開車鎖密碼?
  • 中國力學大會2017開幕西電黨委書記、校長鄭曉靜院士獲第十屆...
    「中國力學大會-2017暨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60周年大會」於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理工大學隆重開幕。大會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近4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高福團隊如何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伊波拉,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病毒,自1976年在伊波拉河地區被首次發現後,已在非洲時隱時現,所到之處哀鴻遍野,足足肆虐了近40年。2014年,伊波拉病毒更是首次走出非洲大陸,傳播到北美、西歐和南亞,引發了世界性恐慌。那次疫情共導致2.8萬多人感染,死亡人數達1.1萬多人。
  • 中國力學大會分會場「第八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暨全國力學學術大會力學史與方法論分會場」 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
    」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為期三天,包括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鄭哲敏先生等30餘位院士在內的近3000參會代表,老中青三代力學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係數十位師生受邀參加大會並進行報告交流。其中「第八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HMM-VIII)暨全國力學學術大會力學史與方法論」作為分會場同時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力學史與方法論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承辦。
  • ...大會2017開幕西電黨委書記、校長鄭曉靜院士獲第十屆周培源力學獎
    「中國力學大會-2017暨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60周年大會」於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理工大學隆重開幕。大會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近4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
  • 科技日報:錢學森和他的系統科學思想與方法
    與此同時,他的學科領域也已不限於應用力學,而是他所倡導的更為廣闊的技術科學領域。」    《工程控制論》的誕生,就是對鄭哲敏這句評價的最好註腳。    錢學森從事空氣動力學、彈性力學、噴氣和火箭推進器等航天領域科學研究,而這些與美國軍事國防密切相關,正如美國當局所說:「他隨時都值3—5個師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