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敏,中國爆炸力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他也是錢學森的得意門生,留學回國後共同開創了我國力學研究事業。生長於祖國屈辱年代的他,一生踐行強國抱負。
上世紀50年代,身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力學博士,他被美國移民局強行扣押,他就像浮萍一樣,感覺沒有根,所以他拼命要回國,無論回國做什麼,一切以祖國的需要為己任。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著年輕的科研人員因為物質誘惑,坐不住,沉不下心來搞科研的問題,他直接了當地指出:「科研人員不要想著發財,你要強國。」
01
至今聽到《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年逾九旬的鄭哲敏院士還會掉眼淚。上初中時,抗日戰爭爆發,東三省淪陷,成了鄭哲敏心中永遠的痛。
1948年,鄭哲敏從清華大學畢業,在導師錢偉長的推薦下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師從錢學森的他,研究火箭,在力學領域嶄露頭角。
1952年,鄭哲敏獲得力學博士學位。一畢業,就做出了回國的決定。」像浮萍似的,飄在上面,根都在中國。」
由於中美兩國交戰,美國根據1918年的法案,做出了限制學習科技專業的留美中國學生歸國的決定,鄭哲敏只好暫時留在美國繼續研究。
1955年2月,鄭哲敏和許多愛國留學生一起,衝破美國重重阻撓,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輪船。新中國成立後祖國發生的種種變化,讓他們內心非常激動,希望能早日回國參與建設。
臨行前,錢學森請他吃飯,叮囑他:」你拿了博士學位,學了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也許國內水平並不高,你不要挑挑揀揀,回去一切要以國家需要為己任。「
回國,意味著鄭哲敏要放棄自己的已經有所眉目的彈性力學專業,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科研條件。不過,像鄭哲敏這樣的力學博士,在美國有很多,只能做錦上添花的工作,但對於新中國來講,他是急缺的人才,他的工作就是雪中送炭。
做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鄭哲敏沒有一絲猶豫。
02
鄭哲敏回國8個月後,錢學森也回到了祖國,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鄭哲敏就在力學所開始了工作,跟著錢學森搞起了火箭。
中國與美國不同,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製造火箭的零部件大量缺乏,沒有錢買,也沒人賣給我們。
有一天,鄭哲敏的腦子裡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製造雷管炸藥,炸出零部件。
實際上,他從來沒見過雷管和炸藥,找了一個懂行的人來作指導,就這樣幹起來了。
起初把這件事想的比較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鋼板並不會按照之前設計模具成形,要麼炸碎了,要麼炸的是千奇百怪的形狀。
錢學森給鄭哲敏提了要求,摸索出爆炸成形的基本規律,一定要造出火箭急需的零部件。
經過無數次嘗試,鄭哲明好像摸到了竅門,他需要一場實驗來驗證。
1960年,在中科院力學所的籃球場上,裡三層外三層的擠滿了人。這裡將進行一場特殊的爆炸試驗,響聲過後,一個鐵碗成型。興奮的錢學森和郭永懷拿著它,給圍觀的工作人員傳看,告訴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小碗,將來衛星上天就靠它了!」
也就是說,鄭哲敏通過爆炸來製造零部件的想法成為了現實。
錢學森為其命名為」爆炸力學「,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後來,鄭哲敏帶領團隊和工業部門合作,爆炸出了技術含量很高的火箭零部件,為我國火箭上天做出了非常關鍵的貢獻。
03
走上了「爆炸力學」這條路,鄭哲敏試圖將其廣泛化,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在國防工業上,他曾將「爆炸力學」應用於破甲彈的研究,提高了我國的裝甲抵抗能力;
在國民經濟中,他運用爆炸解決了港口淤泥問題,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
在研究煤礦瓦斯爆炸中,他從力學角度判斷瓦斯的危險性,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理論基礎……
每次問題解決之後,他都會投向新的領域,發揮工程科學的效能,為國家各行各業服務。他始終記著錢學森當年跟他說過的話,「以國家的需要為己任」。
由於國家需要,他又帶著博士生開啟了可燃冰開採的研究。
1993年,由於在爆炸力學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鄭哲敏被美國工程院評為外籍院士。
2013年2月,鄭哲敏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他很發愁,這500萬該怎麼處置。年紀大了,吃穿已夠,這500萬,他的想法還是要回報社會,用於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
04
90多歲的鄭哲敏每周還會到中科院上班,與年輕科研人員相處中,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很多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沉不下心來,坐不住。
因為受到買房買車的壓力比較大,所以要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賺外快貼補家用,鄭哲敏常常提醒年輕人,科研人員不要想發財的事情,也呼籲國家給予科研人員一個體面的收入,解決後顧之憂,讓他們踏踏實實搞事業。
他說現在是科研最好的時代,他說:」我們這代人,是在國家受屈辱的那一段成長起來的,有自己親身的經歷,自然有愛國的情懷,你要強國。」
願更多的後來者學習鄭哲敏院士的科研精神和強國情懷,共同建設偉大強盛的祖國。
向鄭哲敏院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