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
他最擅長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是49年之後,歸國效力科學家的代表,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被稱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憑一己之力,將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學森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他是清華大學第七屆「庚子賠款」獎學金項目留美學生,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期間,得以成為大科學家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 西奧多·馮·卡門,匈牙利猶太人,1936年入美國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的得意門生,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飛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學森」公式,在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阻礙回國後,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1961年,他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飛彈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改開之後,他歷任中國科協領導。參與恢復中科院的工作,參與組建中國工程院,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錢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在應用技術領域,否則以其28歲取得的成就來看,獲得諾貝爾獎是大概率事件。
錢學森性情很溫和,但也有媒體提到他在大X進期間,以大科學家身份三次論證畝產十萬斤的可行性;貼張愛萍將軍的大字報、批鬥會上攻擊張;晚年的時候,這位大科學家與所有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人一樣支持氣功,這都是事實。
每個光輝燦爛的身影背後都有陰影,這才是世間的真理。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錢學森還有一個舉世矚目的提問,被稱為: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這個提問源於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是的,這個問題足以引起全體知識界的深思。
中國從1912年到1949年,短短的37年之間,人文領域有魯迅、林語堂、胡適、茅盾、曹禺、梁實秋、謝冰心、田漢、巴金、夏衍、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關山月、李可染、豐子愷、梁漱溟、陳寅恪、馮友蘭、朱光潛、季羨林....
科學領域有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華羅庚,蘇步青,葉企孫,吳有訓,趙九章,嚴濟慈,吳健雄,何澤慧,束星北……
「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的一道反思題,至於有多艱深,倒也未必。
近日,「錢學森科技大學」正在籌建的消息,賺足了輿論眼球,畢竟用人名命名的大學,在國內實屬罕見。
這則消息來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的《湖南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行動計劃》中提到,將推進在瀏陽市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暫定名),由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相關市縣人民政府負責。
中國的高等教育早已經進入了普及化時代,2019年全國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在校生規模達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部分省份的高考錄取率早就超過了90%。
作為一個地方籌建新大學,特別是高等教育欠發達的地區,這無可厚非。
瀏陽僅僅是一個縣級市,籌建以鼎鼎大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命名的科技大學,能不能獲取錢家人的同意暫且不論,僅僅是取名上,恐怕就很難獲得國家的批准。
按照目前的教育法規,設立本科院校要經過教育部審批,校名不能冠以「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不以個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目前,我國的大學,有以「錢學森」命名的學院,比如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南京理工大學錢學森學院等等。還有以其他人名命名的學院,比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湖南大學張藝謀藝術學院、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等等。
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以人名直接命名的大學目前還沒有一所(中山大學等以人名命名的高校是基於歷史傳承)。因此,「錢學森科技大學」能否獲得批准,目前還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就算是最終名字能夠獲批,僅僅依靠「錢學森」這個名頭,恐怕還遠遠不夠。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是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出任清華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的著名論斷。
一所好的大學,首先要有一批大師;其次,還必須有一個好的制度和模式。
兩年前,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領銜籌建西湖大學,被媒體稱為「5年比肩清華北大?」
當然,這多少有些誇張,但是西湖大學走的卻是一條創新的路子。
一是辦學講究「小而精」。西湖大學不是搞專業的大而全,重點方向是生命科學和理學,大學的籌建者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陳十一都是在生命科學和物理學方面的真正專家。
二是制度創新。西湖大學採用的是基金會辦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最終能否在現實中落地,拭目以待。而恰恰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前幾天,中科院合肥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超90人離職的事情,引發輿論譁然。離職的原因就是大家主要工作是如何挖空心思討好領導,感覺歌頌領導太累。
僅僅是一家科研單位如此嗎?
顯然不是,這不過是全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冰山一角罷了。
假如說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在哪,恐怕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