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錢學森密碼」的「背心院士」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1980年,高伯龍在雷射實驗室從事研究。資料圖片

2017年9月8日,高伯龍院士在病房堅持查閱資料。圖/何書遠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輔助艦,在蒼茫大海深處,一艘艘中國艦船自由穿梭,乘風破浪,徵服了浩瀚的大海,守護著中國的每一片海域。
它們每一次精準的航行,挺進深藍的壯美航跡,都離不開一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它的誕生,歷經20餘年艱苦攻關;它的應用,經過40餘年漫長跋涉;它的「生命」,和一個人緊緊相連。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龍,生活十分節儉,幾塊錢的小背心是夏日的「標配」。他八十多歲高齡時穿著背心在電腦前工作的場景被鏡頭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脛而走。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三年裡,他一刻也沒有放下過摯愛的事業,「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抓緊!」
從小立志成為一名大科學家
高伯龍1928年出生於廣西南寧,他的父親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一直輾轉各地工作。從小愛讀科學家傳記、科普知識的他受父親的影響,立志要當大科學家。
1947年,高伯龍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功底深厚,成績優異。1951年畢業時,他被清華物理系評為當屆兩名優秀學生之一,並被分配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1953年9月,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哈軍工」誕生。次年9月,高伯龍調入哈軍工,成為物理教員。
1971年,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將雷射陀螺的大致技術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交給了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長沙工學院。然而,要依據紙上描述造出實物,無異於讓一個從未見過火箭的人去設計火箭。後來,以高伯龍為骨幹的課題組,就是依靠這兩張紙片上的密碼開始了雷射陀螺的研製。
1975年,全國撤銷基礎課部,高伯龍離開講臺,被304雷射教研室「收容」,該室做的研究正好是雷射陀螺。數理功底極其深厚的高伯龍,結合實驗進行了深入理論研究,通過大量計算,反推出雷射陀螺的若干關鍵理論認識和結論,1976年1月提出了我國獨有、完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的四頻差動陀螺研製方案,並作了詳盡的理論論證。
同年,在全國雷射陀螺學術交流會上,進入該領域不到一年的高伯龍一鳴驚人——依照我國目前的工藝水平,如果繼續仿製美國,想在十年內有所突破都不可能,只有四頻差動陀螺因為降低了工藝難度,最有可能實現!此言一出,四下譁然,一個「新人」,憑什麼口出狂言?但高伯龍用紮實的理論和計算說服了與會的眾多專家。
次年,高伯龍所著《環形雷射講義》出版,該書是我國雷射陀螺理論的奠基之作。
立「軍令狀」一年內解決問題
理論解決後,工藝難題如連綿高山,高伯龍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攀登。其中最難攻破的是雷射陀螺的「命根」——光學薄膜。
「他身穿一件白色背心,一邊開著鍍膜機一邊坐在電腦前編程。」團隊成員李曉紅記憶深刻,她剛分配到高伯龍團隊報到的第一天,高伯龍不在辦公室裡,而在鍍膜攻關現場。「那時候條件很差,夏天沒有電扇和空調,整個工作間就像個大悶罐,院士經常穿個背心渾身是汗地工作,認真、執著。」
為儘快攻破鍍膜工藝,他毫不猶豫當起「藍領」。沒有實驗室和設備,高伯龍就在臨時改造的廢舊食堂裡,用舊儀器上拆下的備件做加工;聽說大理石膨脹率低,適合做光路系統的支撐平臺,高伯龍就推著板車去長沙火車站建築工地去撿大理石廢料。一次天降大雨,高伯龍又出現在工地。看到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已經年近半百還這樣拼命,工人師傅們被感動了,一起幫他裝車……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來中,雷射陀螺堅若磐石,「淬火」而生。
1993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在鑑定過程中突然出現問題,有專家說:「什麼中國特色,原來是犯了原理錯誤,浪費了許多錢,就此畫上句號吧!」
「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高伯龍在專家組面前立下「軍令狀」:一年內一定解決此問題!這是攻關最白熱化的階段,高伯龍帶領學生龍興武等人全力投入攻關。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天沒亮,就到實驗室打開鍍膜機。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力下,那一年他明顯憔悴,體重下降了13公斤。
1994年,雷射陀螺工程樣機的鑑定順利通過。
讓海、陸、空有了「火眼金睛」
「用在武器裝備上的雷射陀螺,不能有任何問題,必須好用管用!」汗水在無聲中流淌,時針在寂靜中跳躍。團隊加緊攻關,從鍍膜、結構設計上進行改進。終於將「絆腳石」一一搬開,陀螺滿足了地面各項實驗中的高需求。
我國某型衛星,長期被圖片成像不夠清晰等問題困擾。為解決這一問題,航天某部來到國防科技大學請求支援。
怎麼解決衛星對陀螺體積的需求?團隊首先想到的是高伯龍。「高院士都這麼大歲數了,還會『出山』解決陀螺問題嗎?」大家不免有些疑慮。憑著對雷射陀螺的熱愛,高伯龍二話沒說,爽快地「受領」了任務。
從那時起,高伯龍辦公室的燈光就常常亮到深夜。他要麼和團隊科研人員研討技術方案和技術難題,要麼獨自設計專門用來核算相關參數的程序。這位倔強的老頭,不顧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硬是憑藉深厚的物理理論功底,在短短幾天內將程序編寫完成,論證了參數的合理性。
「高院士,我們的陀螺上天了!」衛星首次搭載雷射陀螺發射成功時,高伯龍已纏綿病榻多時,當從學生口中得知這個消息,瘦削的老者在病床上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聲。42載痴心不改,他終於令我國海、陸、空、天有了「火眼金睛」,他終於等到雷射陀螺飛天,耀我國防!
瀟湘晨報記者 陳張書 通訊員 姚顏瑾 方嬌 陳思 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