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小的陀螺」全世界僅4國能造,我國花費了43年才研製成功

2020-08-10 一號哨所觀察室

說起陀螺大家都不陌生,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然而有這樣一種陀螺,全世界僅有四個國家能造,我國花費了43年才研究出來,它就是雷射陀螺。雷射陀螺,是指利用雷射光束的光程差測量物體的角位移的裝置。


它的原理是在閉合路中,由同一個光源發出的沿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傳輸的兩束光發生幹涉,利用檢測相位差或幹涉條紋的變化,可以測出閉合光路旋轉角速度。雷射陀螺集電、光、機、電、算等尖端科技於一身,廣泛覆蓋了陸海空的多個領域。美國的海面艦艇和潛艇的標誌裝備就是雷射陀螺系統,在飛機領域大多也都採用雷射陀螺的慣導系統。


雷射陀螺它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國防都有十分戰略的意義。我國的雷射陀螺是國防科技大學用了43年,以高伯龍院士為首的老一輩科研人員,經過的兩代人的努力40餘年的奮鬥,我國的雷射陀螺才橫空出世。

其他擁有雷射陀螺技術的美國、英國、法國,這三國為了保持技術上的優勢,是禁止出售相關技術的。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我國研製出雷射陀螺是多麼的艱辛和困難。我想我國其他領域科學家有以高伯龍為首的研製雷射陀螺的奮鬥精神,我想我們也不會害怕被卡脖子,害怕制裁。

相關焦點

  • 戰鬥機陀螺有多先進!全球僅4國能造,中國專家花23年攻克難關
    你別看說起來簡單,可要造它卻是相當不容易,特別是用於戰機、衛星、飛彈等高精尖設備上的雷射陀螺儀,目前全球只有4國能造,我國的高伯龍院士,用了23年才把它給研究出來,並成功讓我國走到了世界前列。雷射陀螺儀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精確的方位、水平、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號。
  • 全世界僅3國能研發,中國43年成功突破,核航母殲20都離不開它
    圖為雷射陀螺雷射陀螺作為現代各類軍事裝備最為重要的部件之一,以至於殲20核航母都離不開這一核心裝備,不過雷射陀螺曾經在全世界僅法國、美國、俄羅斯三國能研發生產,而為了保證不因這一戰略重器被卡脖子,中國用了43年時間成功突破了雷射陀螺的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生產,這無疑是一件令中國軍工從業者歡欣鼓舞的大事。
  • 北航研製的光子晶體光纖陀螺首飛成功
    7/7/2017,2017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高精度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實現了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首次搭載飛行,獲圓滿成功,這是國際上光子晶體光纖陀螺的首次空間應用,驗證了光子晶體光纖陀螺作為新一代光學陀螺的技術可行性。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研究的初步進展,給雷射陀螺的研製工作帶來了一線希望。就在這個時候,幾家合作單位又因難度太大、前景不明選擇退出。「別人不幹了,我們卻不能放棄。」高伯龍和課題組每個人都清楚,如果就此放棄,我國雷射陀螺研製任務就會半路夭折。在困難面前退縮,決不是軍隊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素養。
  • 中國院士花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有這樣一位中國院士,他陰差陽錯地晚上了兩年大學,但並沒有就此消沉,學成之後花了43年,率領團隊成功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未解密碼,一下縮短了中美20年的差距,讓中國可以與美俄站在同一起跑線。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出如此偉大的壯舉呢?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如今,中國已成為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43年來,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已成為中國雷射陀螺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雷射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造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
  • 「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原標題:「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看看Knews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功勳產品,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簡稱「小平臺」)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宣布退役。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王曉軍 姚炳洪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段全國雷射陀螺研製最為艱難的20餘年間,高伯龍率領的國防科大雷射陀螺研究團隊從零起步,從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確定,到一項項工藝技術的突破,在重重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近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的多用途散貨船「永盛」號歷時55天、航行近2萬海裡,成功往返北極航道,到達天津港。作為我國船舶通信導航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之一,中船航海近年來在研製光纖慣導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光纖陀螺的研發工作。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內部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在外部與相關院校和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等方式,目前該公司在光纖陀螺研發領域實現了較好的開局。
  • 永不停轉的「雷射陀螺」(愛國情 奮鬥者)
    它們每一次精準航行,都離不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這個儀器的問世,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但他的精神,仍像一束充滿能量的光芒,照亮著雷射陀螺自主創新的徵程。
  • 回首航天路:記我國第一次水下發射火箭成功
    資料圖:1982年10月12日,我國首次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央視《焦點訪談》10月4日播出了《回首航天路:第一次水下發射火箭成功》,以下為節目內容。解說:隨後在1988年9月27號,我國核潛艇水下發射火箭成功。潛艇發射火箭需要採用固定燃料火箭。在此之前,我國研製的固體燃料火箭已經越過陸基火箭階段,開始直接研製適用於潛艇水下發射用的固體燃料火箭。陳德仁當時主持了火箭的研製工作。
  • 讓我們的飛輪和陀螺旋轉在世界前沿
    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老教授「默默甘為鋪路石」,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多個國內第一: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超高速磁懸浮姿控儲能兩用飛輪、國內第一臺高精度長壽命磁懸浮反作用飛輪。同時,該創新團隊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單框架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並在國際上首先進行雙框架磁懸浮控制力矩的探索研究。
  • 國科大5位本科生,用4個月成功研發出晶片
    如今要錢有錢,為何連小小的晶片都造不出來?難道造晶片比造原子彈還難?對的,造晶片比造原子彈難。晶片製造是一個納米級別的微觀工程,把數以萬計、數以億計的集成電路刻在納米級別的矽膠上,難度可想而知。就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我們缺的不是錢,是人才。沒有人才,砸錢再多,也是枉然。
  • 我國最大潮流能發電機組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哈爾濱1月13日電 (記者李麗雲 通訊員王學善)記者13日從哈電集團獲悉,新年伊始,從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傳出好消息,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600kW海底式潮流發電機整機製造」通過專家組驗收,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單機容量600kW的潮流能發電機組製造成功
  • 科學網—我國研製成功世界首臺永磁懸浮旋轉機械
  • 錢學森98歲逝世前,曾為我國藏下一件火箭技術,全世界僅5國能造
    而錢學森在98歲病逝前,除了為國家留下東風系列的飛彈之外,還為中國留下了一件秘密武器,至今全世界僅有5國能夠製造,那就是他當初在美國麻省理工留學任職時期研究的課題風洞技術。
  • 蔡英文稱將推動「國艦國造」 臺軍欲造「神盾」艦、升級潛艇
    臺灣《自由時報》4月3日報導,臺灣所謂當選「總統」蔡英文近來表示要支持「國艦國造」計劃,臺灣海軍隨即將從去年開始吹風的的「國艦國造」計劃提上檯面。臺軍目前已經啟動的「國艦國造」計劃中,包括的項目有: 掃雷艇:除了美國已經出售的兩艘,再自造6艘,預計350億新臺幣(10.5億美元)。 飛彈艇:即「沱江艦後續量產型建造計劃「,500噸,首艦已經服役,計劃建造7-11艘,預計經費240億新臺幣(約7.2億美元)。 登陸艦:兩艘16000噸船塢登陸艦,經費180億新臺幣(約5.4億美元)。
  • 【深度】國外雷射陀螺的發展與應用
    直到1966年,霍尼韋爾公司提出了利用交變機械抖動偏頻法來克服陀螺閉鎖效應影響的技術方案,為雷射陀螺的研製指明了方向,才重新在世界上掀起了雷射陀螺研製的新一輪熱潮。霍尼韋爾公司於1972年率先研製出機械抖動偏頻的單軸雷射陀螺GG1300。1974年美國海軍和空軍聯合制定研究計劃,1975年在戰術飛機上試飛成功,1976年在戰術飛彈上試驗成功,標誌著雷射陀螺從此進入實用階段。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這兩張小紙片來自錢學森,上面寫著飛彈、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核心部件雷射陀螺的大致原理。而在當時,全世界對於雷射陀螺的技術是封鎖的,中國必須從無到有,堪稱世界級難題,無異於讓一個從沒有見過汽車的人去創造發動機。誰是那個能破解錢學森「密碼」的人?
  • 控制力矩陀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新聞—科學網
    自主智造 關於CMG的研究,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展了大型CMG的研製工作,並相繼將研製成功的設備投入到和平號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和國際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的使用中。但在中國,那時候CMG還只是相關學術領域的概念,距離應用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