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看看Knews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功勳產品,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簡稱「小平臺」)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宣布退役。
據介紹,小平臺被稱為運載火箭的「眼睛」,立項研製應用前後跨越了近半個世紀,是控制所幾代人接續奮鬥的結晶,凝聚著控制所人的信念、勇氣和追求。今年2月2日,伴隨著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升空,曾榮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的小平臺完成了它的第八十一次任務,也是最後一次任務。
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熟悉的人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多發火箭連遭失利,處境艱難。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團隊領下了「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沒有退路」的軍令狀,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前三次發射均取得了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龍抬頭」。這其中,就離不開小平臺的功勞。
被稱為小平臺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是運載火箭控制系統中的核心單機,常被比喻為運載火箭的「眼睛」,可以感受火箭的實時速度、位置、姿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火箭的入軌精度。
在小平臺之前,中國所有的運載火箭都是採用大平臺。但大平臺體積大,質量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運載火箭有效載荷的增加。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的專家們很早就看出了大平臺的這一弊端,下定決心要研製出具有我國特色的「小平臺」。
「我們從1977年便開始對這一課題進行論證,儘管極度缺乏研製經費,但我們通過充分利用現成的多餘材料,沒花多少錢,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研製出了小平臺的模樣產品。」提起當年的情形,控制所老專家袁光耀仍記憶猶新。
小平臺不僅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研製成本也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應用「小平臺」替代大平臺,可增加有效載荷100多千克。「如果按當時國際通行的發射服務價格來計算,發射1千克有效載荷大約需要1萬美元,這就等於節省了100多萬美元!」袁光耀自豪地說道。
產品是好產品,但火箭發射是一錘子買賣,不成功便是失敗,誰又敢冒著這巨大的風險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當時的長徵二號丁總設計師孫敬良站了出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就是要在實踐的檢驗中嶄露頭角,誰都不敢用的話,我們的航天事業哪會有大發展?我們就在長徵二號丁第二發火箭上使用小平臺。」1994年7月3日,在首次啟用小平臺控制系統這一全新技術狀態的情況下,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我國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功送入太空,且衛星入軌精度較此前提高了一個數量級。1988年,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房紅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被分配在平臺組。在這個團隊裡,她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技術水平,也從懵懂的小姑娘成長為高級技師,並被任命為平臺組組長。
房紅清楚地記得,不久前的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是她參與的第39次發射任務。一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溫低至零下20℃,凜冽的寒風呼嘯拍打著發射塔架,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靜靜地矗立在這裡。「小平臺」就安裝在火箭頂部十層樓高的儀器艙裡,儘管有相應的保溫措施,但箭上溫度仍不足10度。「這個『小寶貝』對環境溫度異常敏感,再冷也不能凍著它。」房紅笑著說道。沒有測試工作時,她依然會來到發射塔架照看這個「寶貝」,並適時地給它加加溫。
小平臺退役,她也即將退休。在回憶與小平臺的不解之緣時,房紅說:「我的職業生涯從平臺開始,也將與平臺一起結束。」她用十二個字「表白」航天:十分幸運、無比自豪、無怨無悔。
對於長二丁團隊中的「老法師」來說,小平臺就是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而對於這個團隊裡的大多數年輕設計師來說,「小平臺」則是他們職業生涯的啟蒙。
「初次接觸小平臺,我感覺它有點像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裡的伊娃。」平臺主管設計師安震笑著說,接著又馬上補充道,「但別被它軟萌的外表欺騙了,它可沒少讓我吃苦頭。」
第一次參加全箭集成試驗的經歷讓安震無比難忘:小平臺被兩名崗位人員小心翼翼地抬上轉臺,安裝穩妥並反覆檢查確認。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試驗開始不久,平臺本體就出現異常聲響,發控臺屏幕數據也出現錯誤。所有參試人員迅速忙碌起來,開展排故工作。
「突如其來的緊張氛圍,讓我這個新兵瞬間就懵了。」安震有些苦笑地回憶道,「我深深感到,僅憑自己掌握的部分產品知識,完全無法融入現場,原有的自信被衝擊的支離破碎。」
挫折往往是最好的教育。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安震迅速調整心態,他跟著前輩們整理試驗數據、開展曲線分析並積極參與討論。最終在大家連續數天的通力合作和加班「歸零」後,問題圓滿解決。小平臺在安震腦海中的影像也越發清晰起來。如今,安震早已獨當一面,更於年初榮獲院級型號立功一等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曾經替代「大平臺」的「小平臺」,如今也已後繼有「人」,那就是光纖慣組產品。
對標國外先進技術,上海航天在光纖慣組領域的研發很早就開始了。「八五」期間便獲得了全國技術比武第一名,但長期處於研製階段,未能迅速應用於運載火箭。
為了推動光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緊跟國際步伐,長二丁運載火箭團隊再次大膽嘗試新技術狀態——啟用自主研製的八表光纖慣組產品,同時為了保證火箭的可靠性,將慣組產品作為備份,小平臺則仍是主份。
2015年12月17日,應用了八表光纖慣組產品的長二丁遙三十一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衛星入軌精度較之前再次提高3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於小平臺的退役,小平臺最後一任負責人孫茂強除了感慨和不舍,還有著冷靜和清醒的認識。「目前,小平臺系統的研製生產人員大部分已轉入高精度光纖慣組的產保隊伍。他們將繼續奮戰在型號發射任務的第一線,為航天強國建設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