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2020-11-29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看看Knews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功勳產品,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簡稱「小平臺」)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宣布退役。

  據介紹,小平臺被稱為運載火箭的「眼睛」,立項研製應用前後跨越了近半個世紀,是控制所幾代人接續奮鬥的結晶,凝聚著控制所人的信念、勇氣和追求。今年2月2日,伴隨著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升空,曾榮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的小平臺完成了它的第八十一次任務,也是最後一次任務。

  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熟悉的人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多發火箭連遭失利,處境艱難。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團隊領下了「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沒有退路」的軍令狀,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前三次發射均取得了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龍抬頭」。這其中,就離不開小平臺的功勞。

  被稱為小平臺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是運載火箭控制系統中的核心單機,常被比喻為運載火箭的「眼睛」,可以感受火箭的實時速度、位置、姿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火箭的入軌精度。

  在小平臺之前,中國所有的運載火箭都是採用大平臺。但大平臺體積大,質量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運載火箭有效載荷的增加。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的專家們很早就看出了大平臺的這一弊端,下定決心要研製出具有我國特色的「小平臺」。

  「我們從1977年便開始對這一課題進行論證,儘管極度缺乏研製經費,但我們通過充分利用現成的多餘材料,沒花多少錢,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研製出了小平臺的模樣產品。」提起當年的情形,控制所老專家袁光耀仍記憶猶新。

  小平臺不僅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研製成本也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應用「小平臺」替代大平臺,可增加有效載荷100多千克。「如果按當時國際通行的發射服務價格來計算,發射1千克有效載荷大約需要1萬美元,這就等於節省了100多萬美元!」袁光耀自豪地說道。

  產品是好產品,但火箭發射是一錘子買賣,不成功便是失敗,誰又敢冒著這巨大的風險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當時的長徵二號丁總設計師孫敬良站了出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就是要在實踐的檢驗中嶄露頭角,誰都不敢用的話,我們的航天事業哪會有大發展?我們就在長徵二號丁第二發火箭上使用小平臺。」1994年7月3日,在首次啟用小平臺控制系統這一全新技術狀態的情況下,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我國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功送入太空,且衛星入軌精度較此前提高了一個數量級。1988年,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房紅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被分配在平臺組。在這個團隊裡,她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技術水平,也從懵懂的小姑娘成長為高級技師,並被任命為平臺組組長。

  房紅清楚地記得,不久前的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是她參與的第39次發射任務。一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溫低至零下20℃,凜冽的寒風呼嘯拍打著發射塔架,長徵二號丁遙十三運載火箭靜靜地矗立在這裡。「小平臺」就安裝在火箭頂部十層樓高的儀器艙裡,儘管有相應的保溫措施,但箭上溫度仍不足10度。「這個『小寶貝』對環境溫度異常敏感,再冷也不能凍著它。」房紅笑著說道。沒有測試工作時,她依然會來到發射塔架照看這個「寶貝」,並適時地給它加加溫。

  小平臺退役,她也即將退休。在回憶與小平臺的不解之緣時,房紅說:「我的職業生涯從平臺開始,也將與平臺一起結束。」她用十二個字「表白」航天:十分幸運、無比自豪、無怨無悔。

  對於長二丁團隊中的「老法師」來說,小平臺就是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而對於這個團隊裡的大多數年輕設計師來說,「小平臺」則是他們職業生涯的啟蒙。

  「初次接觸小平臺,我感覺它有點像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裡的伊娃。」平臺主管設計師安震笑著說,接著又馬上補充道,「但別被它軟萌的外表欺騙了,它可沒少讓我吃苦頭。」

  第一次參加全箭集成試驗的經歷讓安震無比難忘:小平臺被兩名崗位人員小心翼翼地抬上轉臺,安裝穩妥並反覆檢查確認。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試驗開始不久,平臺本體就出現異常聲響,發控臺屏幕數據也出現錯誤。所有參試人員迅速忙碌起來,開展排故工作。

  「突如其來的緊張氛圍,讓我這個新兵瞬間就懵了。」安震有些苦笑地回憶道,「我深深感到,僅憑自己掌握的部分產品知識,完全無法融入現場,原有的自信被衝擊的支離破碎。」

  挫折往往是最好的教育。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安震迅速調整心態,他跟著前輩們整理試驗數據、開展曲線分析並積極參與討論。最終在大家連續數天的通力合作和加班「歸零」後,問題圓滿解決。小平臺在安震腦海中的影像也越發清晰起來。如今,安震早已獨當一面,更於年初榮獲院級型號立功一等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曾經替代「大平臺」的「小平臺」,如今也已後繼有「人」,那就是光纖慣組產品。

  對標國外先進技術,上海航天在光纖慣組領域的研發很早就開始了。「八五」期間便獲得了全國技術比武第一名,但長期處於研製階段,未能迅速應用於運載火箭。

  為了推動光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緊跟國際步伐,長二丁運載火箭團隊再次大膽嘗試新技術狀態——啟用自主研製的八表光纖慣組產品,同時為了保證火箭的可靠性,將慣組產品作為備份,小平臺則仍是主份。

  2015年12月17日,應用了八表光纖慣組產品的長二丁遙三十一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衛星入軌精度較之前再次提高3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於小平臺的退役,小平臺最後一任負責人孫茂強除了感慨和不舍,還有著冷靜和清醒的認識。「目前,小平臺系統的研製生產人員大部分已轉入高精度光纖慣組的產保隊伍。他們將繼續奮戰在型號發射任務的第一線,為航天強國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運載火箭,安震,入軌,調諧,上海,光纖,航天,八表,載荷,陀螺...
    原標題:「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看看Knews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功勳產品,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簡稱「小平臺」)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宣布退役。
  • 世界首創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在上海中心安裝
    為此,許多超高層建築裝有調諧質量阻尼器,以控制風致振動。在建的上海中心也不例外,不過它的抗風裝置十分特別,是世界首創的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近日,記者在發明該裝置的上海材料研究所專家的帶領下,登上「上海中心」125層,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的廬山真面目。
  • 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度陀螺傳感器
    DTS-1雙軸微分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可同時測量兩軸角速度,亦可敏感平臺的小角速度和轉角,有自檢測功能。它是姿態和航向系統、武器發射系統、光學瞄準具、火炮的穩定,以及其他穩定平臺和跟蹤系統中的理想慣性敏感元件。
  • 新能源汽車退役動力電池高峰來襲!
    按照動力電池平均使用壽命測算,今年將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第一個小高峰。據動力電池應用分會預測,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超過32GWh;放眼未來五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累計將超過330GWh。考慮到未來退役電池量指數級的增長,到2030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顯然,隨著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巨大風口的到來,一個新的千億藍海市場正逐漸顯現。
  • 退役動力電池高峰來襲!
    動力電池的一個重要節點如期而至——早期配套裝機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陸續完成使命,「退役」歸來。等待它們的,可能是被替換、閒置或被遺棄。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極有價值的「去處」:它們將重裝上陣,投入到一場新的「戰役」。2013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開啟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一年。按照動力電池平均使用壽命測算,今年將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第一個小高峰。
  • 退役動力電池往哪去?2019年特斯拉電池回收業務收入已達1.64億美元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超過20萬噸,市場規模達到175億元。而根據天眼查數據,目前全國有大約3000家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它們平分這個市場,每家所得只有不到600萬元。實力較強的頭部企業,其回收處理廢舊動力電池的能力也只有1萬噸/年,收入也趕不上不以此為主業的特斯拉。
  • 京東商選作為京東京造官方指定採購平臺亮相上海國際禮品展
    7月2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將迎來全國禮品行業人士的年度盛會—2020年上海國際禮品展。作為國內極具知名度的禮品展會,每一年的上海國際禮品展都是一場「科技禮品」盛宴。展會開幕當天,京東商選作為京東京造官方指定採購平臺,攜手京東京造、博冉誠品多款明星產品亮相這一盛會,開幕當天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的圍觀。
  • 這個「小小的陀螺」全世界僅4國能造,我國花費了43年才研製成功
    說起陀螺大家都不陌生,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然而有這樣一種陀螺,全世界僅有四個國家能造,我國花費了43年才研究出來,它就是雷射陀螺。雷射陀螺,是指利用雷射光束的光程差測量物體的角位移的裝置。雷射陀螺集電、光、機、電、算等尖端科技於一身,廣泛覆蓋了陸海空的多個領域。美國的海面艦艇和潛艇的標誌裝備就是雷射陀螺系統,在飛機領域大多也都採用雷射陀螺的慣導系統。
  • 油價大跌,為何上海造鑽井平臺還接二連三交付?
    5月2日下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CJ50型自升式海上鑽井平臺「ENERGY EDGE」號,安全拖離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外高橋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碼頭,正式交付山東海洋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公司。
  • 【新華財經調查】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 回收利用仍存堵點
    新華財經天津11月18日電(記者李亭 王寧 張華迎)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加速,動力電池裝機量呈井噴式增長。按照動力電池5-8年的壽命,早期上車的動力電池逐漸迎來退役。被譽為「第二礦山」的退役電池如何處理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可循環發展的關鍵。
  • 退役動力電池有救了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分析
    以此推算,我國將在2017年左右,迎來動力電池退役的GWh時代,此後逐年快速遞增,預計到2019年,最晚不會超過2020年,會有超過10GWh的退役動力電池規模。 面對如此規模的動力電池後市場,只有儘早進行產業化的研究和積累,才能在巨浪到來時,乘風破浪遊刃有餘。
  • 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 看廢棄電池如何變廢為寶?
    2013年前後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的起點,按照動力電池設計使用年限普遍為5到8年,那麼2020年前後無疑是動力電池的報廢高峰期。據估算,2020年國內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規模或將達到20萬噸(約25GWh),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約116GWh)。在如此巨量的退役電池面前,電池報廢后該如何處理成為最大的難題。
  • 臺北101大樓颱風中阻尼器擺幅破紀錄 上海中心調諧質量阻尼器1000...
    為此,許多超高層建築裝有調諧質量阻尼器,以控制風致振動。在建的上海中心也不例外,不過它的抗風裝置十分特別,是世界首創的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  近日,記者在發明該裝置的上海材料研究所專家的帶領下,登上「上海中心」125層,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的廬山真面目。  1000噸鋼塊消減大廈晃動  乘電梯到達121層後,記者拾級而上,到達125層。只見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已基本安裝到位,由吊索、質量塊、阻尼系統、主體結構保護系統等4部分組成。
  • 波長可調諧雷射器
    波長可調諧雷射器不僅可以作為DWDM的備份光源,還是智能光網絡的關鍵因素。另外,在相干光模塊中,波長可調諧雷射器作為本振光光源也不可或缺;5G的應用中,波長可調的tunable光模塊也備受期待。 波長可調諧雷射器的調諧原理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直接或間接改變雷射器腔長,使諧振腔中諧振模式的位置發生微小移動,並通過波長選擇器件選擇出特定的波長。
  • 「退役潮」開闢百億新空間 廢舊動力電池喜提金秋行情
    廢舊動力電池最終去哪兒?如今這一問題正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   根據國家「十三五」新能源汽車規劃,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將達500萬輛。以當前的技術水平估算,車用動力電池的壽命為5到8年,也就是同一時間內我國將迎來包括家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的高潮。
  • 【深度】國外雷射陀螺的發展與應用
    1985年,NASDA和JAE採用兩家聯合研製的34cm光路雷射陀螺開始為日本的H-Ⅱ型運載火箭研製雷射陀螺慣性導航系統。1994年2月、8月和1995年3月,日本H-Ⅱ型運載火箭先後發射成功。目前,雷射陀螺系統已徹底取代了原來使用的動力調諧陀螺慣導系統。除以上國家和公司以外,以色列航空工業有限公司(IAI)也具有一定的雷射陀螺研發與批產能力。
  • GE航空發動機第二代空中測試平臺正式退役
    2017年1月25日,GE航空發動機集團所屬的B747-121飛行測試平臺執行了最後一次飛行後正式退役。該架飛機歷史悠久,它是第25架波音747,於1969年10月17日下線,並於1970年3月3日在泛美航空公司進行了首次飛行。
  • 破解動力電池退役難題 助力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綠色和平、中華...
    2020年10月30日,由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中國環保聯合會聯合主辦,華夏能源網承辦的「破解動力電池退役難題:助力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研討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辦。《報告》指出,2030年全球乘用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將面臨總電量463GWh的大規模退役,如果對退役電池進行梯次利用,幾乎可以覆蓋全球儲能的用電需求,總價值將達到1000億人民幣, 大約是2019年的25倍。  《報告》發布和雲上研討會系列活動,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強烈關注和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