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力矩陀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10月1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迎來建所60周年紀念。似是迎接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9月15日發射的天宮二號,攜帶著502所研發的多臺200Nms控制力矩陀螺產品遨遊太空。該產品被喻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的典故出自《西遊記》,傳聞當年大禹治水時,為測江河深淺,取一鐵棒,可隨心長短,入江河湖海,深淺立現。水患平定後,大禹將此鐵丟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後被東海龍君所得,供奉起來,稱為「定海神珍鐵」。

那麼,200Nms控制力矩陀螺對於「天宮二號」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呢?

小設備大作用

200Nms控制力矩陀螺屬於控制力矩陀螺的一種,後者英文縮寫為CMG(以下簡稱CMG)。CMG是太空飛行器在太空調整姿態的執行部件,通過高速旋轉的輪子來獲得角動量,並通過改變角動量的方向來對外輸出力矩。在物理學中,角動量是和物體到原點的位移和動量相關的物理量,用來描述物體轉動的狀態。

在角動量守恆定律中,運動物體如果受到的合外力為零或不受外力作用時,則物體動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變。但是一旦這種平衡受到破壞,那麼物體的轉動速度就會加快。而CMG存在的意義,就是保持微妙的力的平衡。

「CMG問世之前,衛星和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一般通過飛輪和自控發動機實現太空飛行器的姿態穩定控制與姿態機動。」502所產品設計工程師李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不過這兩者都存在不足,通過飛輪實現太空飛行器的姿態穩定控制時,太空飛行器的姿態機動速度一般小於0.1度/秒;而如果通過姿控發動實現太空飛行器的姿態機動時,則會消耗燃料,也就是推進劑,進而影響太空飛行器的在軌壽命。推進劑耗盡後,太空飛行器壽命終結。」

CMG的出現則彌補了這些缺陷,它既能實現姿態機動控制,姿態機動速度達到幾度每秒甚至十幾度每秒,而且不消耗燃料,保證太空飛行器的在軌壽命。「以人為例,飛輪和CMG是人的肌肉系統,根據大腦的控制,調解人體的平衡的轉向,飛輪的調控力度與範圍小、響應慢;CMG的調控力度與範圍大、響應快。」李剛打了個比方。沒有CMG,衛星和空間站這類太空飛行器的靈活性會差很多,調整變化的能力也會很小。

而搭乘天宮二號的200Nms CMG則是為其量身定製的,以不到50公斤的小小身軀,穩住重量為8噸的天宮二號,甚至讓重達16噸的天宮與神舟的組合體在太空按照所要求的姿勢運行。

自主智造

關於CMG的研究,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展了大型CMG的研製工作,並相繼將研製成功的設備投入到和平號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和國際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的使用中。但在中國,那時候CMG還只是相關學術領域的概念,距離應用相差甚遠。

502所的科研人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這一瓶頸,終於成功打破技術壁壘,在天宮二號上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CMG產品。回憶起開發過程,李剛提到了作為結構異常複雜、研製難度很高的空間機電部件,200Nms單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研製過程中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首先,控制力矩陀螺整機設計技術的研發成功,讓502所的研究人員首次掌握了高精度、大轉動慣量、複雜結構空間執行部件的整機設計技術。其次,研究人員還首次實現了大型空間執行機構的產品研製、功能和性能驗證、系統應用策略。第三,CMG的成功誕生,讓我國首次在空間慣性執行部件上實現了高轉速(9500r/min)、大轉動慣量的長壽命轉子軸系,並且實現了額定轉速(9500r/min)下高速轉子的精密動平衡,動平衡等級達到GO.4級(國際最高級)。此外,研究人員還應用數字控制技術實現了高精度高穩定度控制技術,應用效果良好。

「200Nms控制力矩陀螺是我國首次在軌應用的CMG產品,是我國成為繼美俄以後第三個在軌成功應用CMG的國家。」李剛補充道,「而且,200Nms控制力拒陀螺優勢多多,其能效比高,能連續、精確輸出力矩,且不消耗燃料,不易引起震動等。」

CMG家族

除了200Nms,502所CMG家族還擁有其他成員,200Nms只是拉開了中國在軌使用CMG產品的序幕。

根據格局及不同類型太空飛行器特殊需求,502所開發出不同類型的CMG產品,如長壽命CMG、低成本CMG、高精度CMG、高動態響應CMG等。「為滿足未來太空飛行器的需求,我們還正在開展變速CMG、高穩定CMG、機電一體化CMG等照片的研發工作。」李剛介紹說。

現在,502所CMG團隊已經研發出角動量範圍覆蓋0.1Nms到1500Nms的CMG產品與相應變速控制力矩陀螺,形成滿足我國各類空間飛行器姿態機動與姿態控制需求的全系列CMG產品型譜。其中,5Nms CMG具有結構小、重量輕的優點,主要服務於小衛星平臺;10Nms、25Nms CMG具有動態響應快、力矩解析度高的優點,主要服務於中小衛星平臺;70Nms~200Nms CMG具有輸出力矩大、動態響應快的優點,主要服務於中型衛星平臺;1000Nms~1500Nms CMG具有輸出力矩大、可靠性高的優點,主要服務於大型衛星平臺和空間站平臺。

未來,我國的太空飛行器都會擁有定製的「定海神針」遨遊在太空。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承載了推動中國步入「空間站時代」的歷史使命,天宮二號飛行任務期間,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進行了多次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空間實驗,充分驗證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太空的能力、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建造空間站奠定基礎,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 陀螺力矩與「魚鷹」飛機
    來源:劉延柱科學網博客,作者:劉延柱。快速旋轉且旋轉軸在空間中可改變方向的物體稱為陀螺。
  • 解讀天宮二號對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意義—新聞—科學網
    15日晚22時4分,恰逢中秋佳節,一個對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的時間。 作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的發射將打響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關鍵一戰,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二階段。事實上,自2013年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交會對接任務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階段任務圓滿畫上句號。此後,載人航天工程暫時淡出人們的視線。
  • 天宮二號:科學「聖殿」 凌霄而起—新聞—科學網
    浩瀚的夜空敞開無際的胸懷,迎接了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天宮」,當浪漫多情的中國古人創造出這一傳說中的聖殿時,恐怕料想不到,炎黃子孫會在幾千年後打造出真正的「天宮」,送入深邃的宇宙。這是高端科技與卓絕智慧誕出的科學「聖殿」。這是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 天宮二號航天員首次同步收看《新聞聯播》
    天地同步收看《新聞聯播》21日晚上,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實驗艙內,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晚上7點不到,天宮神舟組合體進入中繼衛星天鏈03星的測控弧段,兩名航天員按照計劃安排,調整好天宮二號艙內的顯示屏,等候《新聞聯播》節目的開始。
  • 神舟十一號將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
    央廣網酒泉10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劉禕辰 王亮)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入軌後,兩天內將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兩名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專家表示,航天員在太空中將有100多種食品供選擇,這些食品採用特殊包裝,最長可保存1年時間。
  • 天宮一號採用航天九院光纖陀螺技術
    10/9/2011,據報導,9月29日21時25分45秒,作為中國航天高技術水平、高可靠性能最新「代言」的「天宮一號」 發射成功,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此後,它將分別與隨後發射的「神八」、「神九」、「神十」飛船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
  • 天宮二號,歡迎回家
    2016年9月15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中新社發 孫浩 攝2016年9月15日搭載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設計在軌壽命2年的天宮二號截至今天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二次交會對接關節點
    專家詳解二次交會對接三大關節點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田兆運、趙薇、謝波)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二次交會對接有哪些關節點?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關節點:倒飛    事件:為順利進行二次交會對接,天宮/神八組合體於13日22時37分在距地面高度約343公裡的近圓軌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    解讀(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此時,組合體運行以天宮一號控制為主,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組合體的姿態調整由天宮一號來控制進行。
  • 已是數日前的精彩,但談天宮...
    在這次任務中,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負責了整個交會對接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的方案設計、技術設計與實現、軟體設計、實現、測試與評測、系統產品集成與試驗和飛行控制等任務,首次在軌成功應用天宮一號單框架控制力矩陀螺,140米以內承擔相對位置和相對姿態測量的CCD光學成像敏感器等核心產品。
  • 神舟與天宮成功對接 航天員已進入天宮二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兩名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問好中新網10月19日電 綜合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在合體3個小時後,兩名航天員已經進駐天宮二號,並將按計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近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央視網消息: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至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近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 「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將扮演引導者指揮管理者
    當神舟八號飛船進入預定軌道,並開始搜尋和探索天宮一號的倩影之時,天宮一號就會相應地向對方提供引導信號,告訴對方「我在這裡」,並始終給追蹤飛行器提供引導信息。  等到雙方終於「敖包相會」,實現對接後,神舟八號飛船就將「大權」上交,安心地停靠在天宮一號身邊,按照其指令和控制來飛行。
  • 天宮二號回家 天宮二號回家有什麼意義?
    天宮二號回家 天宮二號回家有什麼意義?時間:2019-07-19 12: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宮二號回家 天宮二號回家有什麼意義?天宮二號回家.在外漂泊3年之後,天宮二號終於要在今天踏上歸途.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將於今天重返地球,預計在大氣層最後發光發熱後,剩下部分未燃燒盡的殘骸將落入南太平     原標題:天宮二號回家 天宮二號回家有什麼意義?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迎來第一個來訪者「神舟八號」,兩個七八噸重的太空飛行器,從相距上萬公裡的不同軌道,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趕赴約會。對接時,相對速度不能超過每秒0.2米,橫向偏差不能超過18釐米。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攻克的基礎技術,是航天大國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主創新,自我突破。
  • 天上三年,「天宮二號」都幹了啥?
    新聞背景7月19日21時06分,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少量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從而正式宣布退役。「天宮二號」是2016年9月15日升空的,設計壽命2年,實際在軌飛行1035天,延壽飛行305天,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
  • 天宮二號計劃執行哪些任務?
    9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經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於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4日下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F T2火箭已經開始加注推進劑。
  •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被稱為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基礎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兩者外形完全相同,但卻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天宮一號主要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實驗任務,而天宮二號則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要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第一次試驗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等重要的科學實驗。
  • 單軌火車與陀螺穩定性
    來源:劉延柱科學網博客,作者:劉延柱。
  •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成功釋放 重約47千克
    2016年9月15日,這顆伴隨衛星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入軌,經過了約40天在軌貯存。釋放過程中,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利用手持攝像機從艙內拍攝到了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下方百米之外掠過的視頻。據研製者介紹,天宮二號伴隨衛星重約47千克,尺寸相當於一臺印表機,具備高效軌道控制、靈活姿態指向、智能任務序列處理和天地測控通信高速數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