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中秋,月正團圓。浩瀚的夜空敞開無際的胸懷,迎接了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天宮」,當浪漫多情的中國古人創造出這一傳說中的聖殿時,恐怕料想不到,炎黃子孫會在幾千年後打造出真正的「天宮」,送入深邃的宇宙。這是高端科技與卓絕智慧誕出的科學「聖殿」。這是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有時候,人們還會特意強調一下: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攜帶50餘件有效載荷,將開展10餘項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在載人航天曆次任務中,這是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
對中國空間科學有所了解的人,不難領會這一刻的歷史意義。就在兩年前,還有科學家稱,我國空間科學缺乏國際公認的重大成就,與中國航天事業的整體進程不相匹配。
如今,天宮蓄勢,實驗待發,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站階段大幕已啟。這,不啻是我國空間科學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
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歷程,一直面臨著來自外界的重重壓力。人們不會忘記,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國際空間站項目,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卻拒絕給中國留下一席之位。
然而,不論是技術封鎖,還是勢力遏制,都不曾讓我們停下向太空進發的步伐:神舟沖天、嫦娥奔月、墨子升空……現在,天宮二號的凌霄而起,讓我們不再只是蒼穹中的匆匆過客,而能停駐在一方寶貴的實驗室,有一片貼近太空、探索宇宙的基地。
為了讓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物盡其用,中國科學家們經過反覆論證、巧妙構思、精心設計,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空間實驗格局:覆蓋天體物理、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觀測及應用等諸多領域,探索宇宙深處奧秘,監測全球氣候變化,解決未來長途旅行時的諸多問題……
在這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太空舞臺上,在這項舉世矚目的空間科學「巨無霸計劃」中,我們並沒有閉門謝客。天宮二號明確聲明向全世界開放懷抱,願為國際合作提供寶貴的機會與平臺。
例如天宮二號科學載荷中的國際合作項目——天極」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瑞士日內瓦大學、保羅謝爾研究所和波蘭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研製。這隻科學家們口中的「小蜜蜂」,具有高出國際同類儀器幾十倍的探測效率,有望揭示伽瑪暴本質,為宇宙結構、起源和演化等重要命題研究開闢新的途徑、斬獲新的發現。
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天宮二號還將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發揮更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導力。
這只是一個開始。關於天宮,關於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一切還在路上,無限徵程還在前方。就讓我們默默守望這座頭頂400公裡外的「科學殿堂」,也希望天宮能帶給人間更多的驚喜、更豐沛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