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延柱科學網博客,作者:劉延柱。
幾乎所有的軌道交通都是在兩條平行軌道上實現的,因為重心在軌道上方的火車車廂必須由兩條軌道支承才能穩定不倒。但隨著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僅受單條軌道支承的單軌火車也逐漸成為現實。
最早的單軌火車是將軌道改成索道,讓車廂倒掛在軌道下運行。1825年,英國切斯漢特 (Cheshunt) 的帕而墨 (Palmer,H.) 工程師發明了懸掛式馬車用來運石料,偶爾也運載乘客。這種馬拉的單軌車實際上與纜車或索道車無異,還談不上是真正的單軌火車。
當馬拉動力被蒸汽機代替以後,1876年,在美國的費城才出現真正的單軌火車 (monorail),成為慶祝美國建國一百周年活動中轟動一時的新鮮玩意。乍一看來,費城的單軌火車外表和懸掛式火車完全不同,車廂不是懸掛而是跨騎在鐵軌上。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火車的乘客座位不在車廂內,而是分布在位於軌道下方的車廂兩側的下伸部分,這裡也作為貯存蒸汽機車用煤的倉庫。於是整個車廂的重心被控制在鐵軌的下方,實際上仍是懸掛式單軌火車的變種(圖1)。
圖1 重心下移的單軌火車
1898年,德國工程師朗根 (Langen,E.) 在德國魯爾區的烏帕塔爾市 (Wuppertal),恩格斯的故鄉,設計建造第一條成功運行的 「漂浮列車」 (Schwebebahn)。自1901年完工後,歷經一個世紀漫長的歲月,古老的懸掛列車至今依舊穿城而過成為市民的出行工具,這在世界工程史中也是不多見的(圖2)。
圖2 烏帕塔爾的「漂浮列車」
懸掛式單軌火車的穩定性不成問題,因為它就是一隻復擺。受到擾動後只能在垂直軸附近作小幅度搖擺。如果將復擺倒立就成了不穩定系統,再小的擾動也能使它傾覆。1852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 (Foucalt,J.) 創造了世上第一隻陀螺儀。高速旋轉就能保持直立穩定性的陀螺現象,吸引了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們的注意。當人們對陀螺動力學的知識有了更多了解時,如何利用陀螺效應使一個重心在上的單軌火車也能穩定住,就成為20世紀初發明家們追逐的目標。這一理想在1903年得到了實現,英國人布倫南 (Brennan,L) 在吉林漢姆 (Gillingham) 創造了第一臺用陀螺穩定的單軌火車。1909年11月10日,單軌火車首次在公眾前展示時,40名士兵站立在車廂裡仍能維持穩定行駛引起觀眾極大的轟動(圖3)。
圖3 最早的陀螺穩定單軌火車
要說明單軌火車陀螺穩定的原理,必須先解釋陀螺力矩概念。軸對稱的陀螺轉子快速旋轉時,所產生的動量矩與轉子的旋轉軸,也就是與轉子的對稱軸保持一致。如果安裝陀螺的載體在慣性空間中轉動,必須對轉子施加力矩才能帶動轉子一同轉動。這個力矩的反作用力矩作用在載體上,稱為陀螺力矩,也就是轉子因旋轉軸改變方向而產生的慣性力矩。陀螺力矩的方向由右手定則確定,將食指指向轉子旋轉軸,中指指向載體轉動軸,拇指的方向即為陀螺力矩的方向。
布倫南的單軌火車在車廂裡安裝了兩隻陀螺。陀螺的框架軸垂直,框架內的轉子直徑3.5英尺,重750公斤,在20馬力驅動下以每分鐘3000轉的轉速繞水平軸朝相反方向旋轉 (圖4)。建立與車箱固結的坐標系 (O-xyz),Ox 軸和Oy 軸分別為前進方向和側向的水平軸,Oz 軸為垂直軸。設,二隻陀螺的極軸及繞極軸的動量矩L1 和 L2 分別沿Oy 軸的正向和負向,框架軸Oz1 和Oz2 與Oz 軸平行。當車廂繞Ox 軸朝一側偏轉時,重力mg 產生繞Ox 軸的傾覆力矩Mg ,使車廂繞Ox 軸有傾倒趨勢,導致陀螺的動量矩L1 和L2 繞框架軸Oz1 和Oz2 朝不同方向進動,進動角速度分別為ω1 和ω2,產生陀螺力矩Mc1=ω1×L1 和Mc2=ω2×L2。因陀螺的轉速相反,L1=-L2,進動角速度也相反,ω1=-ω2,所產生的陀螺力矩Mc1 和Mc2 方向相同,與重力傾覆力矩Mg方向相反而互相平衡,車廂可保持原有狀態而避免傾倒。當車廂因火車轉彎繞垂直的Oz 軸轉動時,如框架軸承光滑無摩擦,陀螺的轉子因保持定軸性而偏離原來位置。如增加限位裝置使轉子保持原位,則隨車廂一同繞垂直軸轉動而產生繞水平軸的陀螺力矩。但兩隻陀螺的動量矩方向相反,所產生的陀螺力矩也方向相反而自相平衡,不會影響火車的運動。這種單軌火車只需要鋪設一條軌道,基本設施的建設時間和成本都大為節省。但是,要耗費大量能源去驅動龐大的陀螺,而且一旦電源出故障中斷,陀螺突然停轉車廂就立刻傾覆。因此,布倫南設計的單軌火車未能實際用於運輸。
圖4 雙陀螺穩定的單軌火車
儘管利用陀螺穩定性的單軌火車在實際應用上存在不少問題,但並未降低工程師和發明家們的興趣和創造熱情。在布倫南製造單軌火車的同一時期,1904年,德國漢堡的船舶工程師施利克 (Shlick,O.) 發明了利用陀螺效應的船舶消擺器。消擺器由單個陀螺構成,陀螺的框架軸水平安放,轉子繞垂直軸旋轉,框架下方沿垂直軸利用配重形成一個復擺 (圖5)。當船舶在海浪作用下左右搖晃時,所產生的陀螺力矩恰好能有效地抑制船舶的擺動。在52噸掃雷艇上的實航實驗表明,消擺器能使原來高達14°的橫傾擺幅降低到不超過1°而大獲成功。施利克船舶消擺器的成功使人產生聯想,將這種陀螺安裝在單軌火車上,應該也能起穩定作用吧。出人意料的是實驗結果並不成功,因為遇到了與運動穩定性有關的理論性問題。
圖5 施利克船舶消擺器
運動穩定性理論,是判斷機械系統平衡狀態是否穩定的理論。對於受擾後的線性化擾動方程,利用指數函數特解導出特徵方程,根據特徵方程根的性質判斷穩定性方法最簡單易行。特徵根的實數部分為負值時,平衡狀態為漸近穩定;為正值時,平衡狀態不穩定。純虛數特徵根對應的受擾運動為有界的周期運動,可認為平衡狀態穩定。雖然後者僅限於線性化系統,但作為工程實用的穩定性判斷方法仍被普遍採用。應用上述方法進行分析,原來靜平衡穩定的機械系統只能依靠靜平衡穩定的陀螺抑制擺動。而原來靜平衡不穩定的機械系統,只能依靠靜平衡不穩定的陀螺使不穩定轉為穩定。漂浮的船舶和單軌車廂之間的差異恰好在於:船舶的重心低於浮心,是靜平衡穩定的機械系統,而車廂的重心高於軌道,是靜平衡不穩定的機械系統。因此,要將施利克消擺器應用於單軌火車,陀螺框架上的配重必須從支點的下方移到上方,形成不穩定的倒擺,這種單陀螺穩定方案才得以實現 (圖6)。有關的理論證明在下文中給出。
圖6 單陀螺穩定的單軌火車
單軌火車有降低基建成本、節約空間等優點,適合人口密集的城市。現代化的單軌火車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方案。以1952年德國的阿爾威克 (Alweg) 高架單軌火車技術為代表,車廂為跨越式,兩側也向下伸展,但摒棄了重心下移的笨辦法,而是利用增添的側向輪使車廂穩定。狹窄的鐵軌已演化為粗壯的混凝土梁,鐵輪被橡皮輪代替 (圖7)。這種新型的單軌火車以節約空間、簡化設施、快速、低噪聲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已發展成為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遍及世界各地。如果將主輪和側向輪改為磁懸浮,則發展為磁懸浮列車。2002年開通的上海的磁懸浮列車速度高達每小時400公裡以上,是最早商業運營的磁懸浮交通線 (圖8) 。我國自主研製的中低速磁浮列車也方興未艾。2017年北京地鐵S1號線就採用了磁懸浮技術。在重慶、成都、長沙、開封等多個城市,各種類型的懸掛式單軌火車紛紛出現,成為這些城市的新景觀。
圖7 側向輪穩定的單軌火車
圖8 上海的磁懸浮列車
參考文獻:
[1] 劉延柱. 高等動力學(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原文註:本文改寫自劉延柱. 單軌火車趣談. 力學與實踐,2009,31(4):98-100)
以船體的浮心O 為原點,設陀螺的支承中心與O 點重合,建立慣性坐標系 (O-XYZ),船體坐標系 (O-x0y0z0),和陀螺框架坐標系 (O-xyz)。其中,Z 為垂直軸,與水平軸Y 組成船體橫搖平面。x0 和y0 分別為船體的縱軸和橫軸,y0 也是框架轉軸。z 軸為轉子極軸(圖9)。設船體的橫搖角為ψ,陀螺框架的擺動角為(圖10)。轉動次序為
圖9 施利克消擺器
圖10 參考坐標系
設船體連同消擺器的質量為m1,相對x0 軸的慣量距為J1,陀螺框架連同轉子的質量為m2,相對y0 軸的慣量距為J2。轉子的極慣量距為J,以角速度ω0 勻速轉動,動量距為常值L0=Jω0。僅保留ψ,的一次項,以 (O-xyz) 為參考坐標系,設i、j、k 為各坐標軸的基矢量,船體與消擺器系統的動量矩為
其角速度為
設船體重心O1 與浮心O 的距離為l1,支架的重心O2 與O 點的距離為l2,船體與消擺器系統對浮心O 作用的力矩為
將以上各式代入動量矩定理:
波浪號表示相對 (O-xyz) 的局部導數,投影到x、y軸,得到動力學方程
利用指數函數特解導出特徵方程
其中
解出
以下條件滿足時,λ² 為負實數,特徵根λ 為純虛數:
此條件為系統平衡穩定的充分必要條件。將船體改稱為載體,以下3種情況: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