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射陀螺作為現代各類軍事裝備最為重要的部件之一,以至於殲20核航母都離不開這一核心裝備,不過雷射陀螺曾經在全世界僅法國、美國、俄羅斯三國能研發生產,而為了保證不因這一戰略重器被卡脖子,中國用了43年時間成功突破了雷射陀螺的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生產,這無疑是一件令中國軍工從業者歡欣鼓舞的大事。

雷射陀螺,是指利用雷射光束的光程差測量物體角位移的裝置,它通過某些特定的方式測量物體在移動當中的角速度變化或者姿態變化,對於艦船、戰機以及飛彈在內需要使用慣性導航體系的武器裝備是非常重要的,雷射陀螺集光、機、電、算等尖端科技於一身,廣泛覆蓋陸海天空各個領域,作為導航儀,雷射陀螺導航系統是當今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的標準設備,此外大多數國家的民用和軍用飛機也都採用了雷射陀螺慣導系統,可以說雷射陀螺是衡量一個國家光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陀螺一般分為雷射陀螺和傳統的機械陀螺,相比於傳統的機械式陀螺,雷射陀螺沒有旋轉的轉子部件,沒有角動量,也不需要方向環框架、旋轉軸承、導電環、力矩器和角度傳感器等部件,結構簡單,工作壽命長,維修方便,可靠性高,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可以達到9萬小時左右,從而取代機械式陀螺,成為大中型飛機慣性基準系統的核心部件。

因此,更為精確可靠,體積更小的雷射陀螺顯然就成為了新一代慣性導航系統所需要的最重要零部件之一,相比於體型和質量相對驚人的機械式陀螺儀,雷射陀螺儀還有著另外一個更為明確的優勢,就是雷射陀螺儀可以直接輸出數位訊號,而並不需要像機械式陀螺儀那樣,還需要一個模擬到數字的轉換過程,雷射陀螺儀可以直接和計算機相連,並且能夠更為快速有效的就飛彈和其他機械設備的姿態調整做出針對性的反應。

雷射陀螺儀被研發成功以後,它迅速地取代了體型更大,成本更高,小型化難度更加驚人的機械式陀螺儀,而且雷射陀螺儀由於自身沒有可動和高質量金屬部件,因此雷射陀螺儀不受地磁和自身高速旋轉所帶來的偏向影響,自身也對撞擊衝擊和高機動帶來的G力變化有著非常巨大的抗性,如此雷射陀螺儀能夠被內置到像格鬥飛彈或者是中遠程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飛彈的導引頭和導航計算機內部,從而使得可攜式飛彈和格鬥式飛彈的出現成為了可能。
可以說雷射陀螺的出現改變了戰爭格局的變化,由於雷射陀螺儀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存在,精確制導所需要的彈載計算機,以及小體積,高精度的彈載傳感器的同時出現,讓體型嬌小的飛彈獲得自我感知和自我姿態修正的可能性已經出現,這意味著擁有高機動能力和高命中精確度的飛彈已經達到了人們可以接受並且將其用於實戰的程度,雷射陀螺儀的出現,使精確制導和打擊從不可能變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