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飛輪和陀螺旋轉在世界前沿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裡暖意融融,2007年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獎勵大會上,北航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令人矚目:他們的「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項目榮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同時,他們的「新型高性能捷聯慣性測量裝置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飛輪是遙感衛星在太空實現姿態穩定的關鍵控制部件,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項目的誕生,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打破了國外在此領域的技術壟斷,解決了我國衛星用新型磁懸浮飛輪的「卡脖子」問題,為新一代衛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面對鮮花與掌聲,42歲的團隊帶頭人房建成教授卻顯得謙虛而冷靜,他把成績歸功於國防科工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他們所在的儀器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的支持和鼓勵,歸功於團隊裡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老教授和全體師生。他說,儘管項目獲了獎,但成績只能說明過去,他們的項目還有更多技術要攻克,他們創新的腳步不會停止。

    瞄準前沿立足創新

    上世紀末,雖然我國已掌握了基於機械軸承的飛輪技術,但由於機械軸承飛輪有接觸摩擦,精度低,成為嚴重製約我國遙感衛星解析度的進一步提高,壽命從幾年向幾十年跨越的關鍵技術之一。而磁懸浮飛輪採用磁懸浮支承技術,其摩擦力矩可減少兩個數量級,並且壽命長。西方國家為解決衛星的高精度和長壽命問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展了衛星用磁懸浮飛輪技術的研究,但在技術上對我國實行嚴密封鎖。為了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解決制約我國高解析度遙感衛星高精度長壽命姿態控制部件這一技術難題,房建成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磁懸浮飛輪技術的研究。

    控制力矩陀螺是空間站及大型衛星必不可少的姿態穩定、姿態控制執行機構,而基於磁懸浮軸承技術的控制力矩陀螺只有俄羅斯搞過,用於「和平號」空間站。當初該創新團隊也只是知道俄羅斯採用了磁懸浮軸承,但對於怎麼做、用什麼技術則一無所知。2000年,房建成在一些國際會議和調研中,希望和國外的科研機構談技術合作,但是一涉及到磁懸浮軸承的控制力矩陀螺的問題,對方就婉言謝絕了。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北航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立志依靠自主創新,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磁懸浮飛輪和控制力矩陀螺。因為「北航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我們責無旁貸!」

    今天的成功讓人羨慕,但自主創新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一點的浮躁或者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要不得。一個個黑夜、一個個白天,沒有周末、沒有假期,團隊成員查資料、調參數、做測試,他們以國家的需求為牽引,懷著為祖國爭光、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爭光的堅定信念,形成了「甘於寂寞、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老教授「默默甘為鋪路石」,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多個國內第一: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超高速磁懸浮姿控儲能兩用飛輪、國內第一臺高精度長壽命磁懸浮反作用飛輪。同時,該創新團隊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單框架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並在國際上首先進行雙框架磁懸浮控制力矩的探索研究。

    厚積薄發十年一劍

    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屬於北航精密儀器及機械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是北航最早的五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其前身為我國第一個航空陀螺與慣性導航專業(即北航第五研究室),為滿足「兩彈一星」工程慣性制導技術的急需,由錢學森先生提議,並由林士諤先生在1956年創立。經過五十年的發展,該學科已發展成為我國慣性技術的發源地和自主創新的搖籃。

    說到團隊所屬學科五十年來的發展,團隊成員都很驕傲。在國內已有的約十類陀螺儀中,七類由該學科率先研究或研製成功。上世紀50年代林士諤先生帶領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個液浮陀螺,60年代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個氣浮陀螺,70年代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個撓性陀螺;張惟敘教授和酈吉臣教授80年代初在國內分別率先開始光纖陀螺研製和半球諧振陀螺研究;90年代初李振祥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始控制力矩陀螺的原理研究;90年代末以房建成等年輕人為主的創新團隊在國內率先研究用於大型太空飛行器的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進入新世紀後,2001年該團隊在國防科工委民用航天專項支持下率先開展了磁懸浮姿控儲能兩用飛輪的研製;2004年在國內率先進行了高精度磁懸浮反作用飛輪的研製;2006年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雙框架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的研製……

    房建成說:我們的很多經驗、精神是從老一輩身上學來的,學科創立五十年,我們新一輩團隊的研發也近10年,我們趕上了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展的大好機遇,得到學校和學院對我們的大力支持,老一輩播種、長苗,到了現在,水到渠成,開花結果。」

    精誠團結合力攻關

    北航新一代的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剛起步時只有十幾人,經過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發展為100多人。北航儀器光電學院黨委書記孫玉珍說「我看著這個創新團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的走過來,自始至終他們這個團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團結。這個團隊有一種闖勁兒,特別能吃苦,有心氣兒。」

    房建成教授動情的說「我們團隊裡的老教授七十多歲了,他們每天和我們一樣在實驗室做研究,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團隊裡還有很多默默奉獻的老師和學生,他們每天一樣熬到深夜,一樣沒有節假日,但每個申報獎項的課題填寫研究人員都有人數限制,我們不得不割捨掉很多同志,他們為項目的研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雖然獲獎名單上沒寫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沒有絲毫的怨言,這些同志其實是最偉大的。」

    寒冷的冬天,團隊裡六十多歲的老教授和工人師傅抱著三十多公斤剛加工成的陀螺,頂著寒風、騎著三輪車去航空二三二廠加工。看著累得滿頭大汗卻面帶笑容的老教授,團隊成員都被他對事業的深情所打動。正是這些老教授們的敬業精神點燃了年輕人對科研工作的熱情。

    2003年北京非典時,團隊的項目研發也進入了攻堅階段,房建成和團隊成員都是一次又一次地通宵熬夜。就在「非典」肆虐的緊張時期,他們卻毫不畏懼,一心撲在項目上,連續二十多天都是凌晨五點才離開實驗室。

    雖然每天熬夜,但他們心裡充滿了自豪和驕傲,要為中國人爭光,作為我們就是靠那小小的陀螺!」

    最難忘2002年的時候,當時陀螺失穩的技術還沒有解決,由於陀螺旋轉的速度很高,一旦失穩,將會有很大的危險。有一次,轉到2萬轉的時候磁懸浮陀螺突然失穩,掉了下來,摩擦高溫把保護裝置都燒焦了,整個實驗室瀰漫著一股焦味。博士生們回憶說「那次事故房老師一句話都沒說,他認準的事不管多難,一定要成功,從來就沒見他洩氣過。」

    十年來,團隊成員們在實驗室度過多少個通宵已經記不清了,而他們休息的日子、他們陪家人、陪孩子的次數卻能數清。新的一年來臨了,房建成和他的同事們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研究,要實現儀器光電學院研製的八個核心部件在六顆衛星進行試驗驗證,打破國外封鎖、填補空白,為我國衛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做出貢獻。」(本報通訊員賈愛平 鄧怡 本報記者豐捷)

相關焦點

  • 讓我們的飛輪旋轉在世界前沿
    飛輪是遙感衛星在太空實現姿態穩定的關鍵控制部件,「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項目的誕生,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打破了國外在此領域的技術壟斷,解決了我國衛星用新型磁懸浮飛輪的瓶頸問題,為新一代衛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們的理想是讓我們的飛輪和陀螺旋轉在世界前沿。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繼續努力。」
  • 電動陀螺 LIMBO 美國眾籌:可旋轉 27 個小時
    IT之家8月17日消息 根據unwire的消息,美國公司Fearless Toys在Kickstarter上為新產品LIMBO電動陀螺眾籌,現時籌得款項已達67萬多美元。官方表示,這款陀螺最多能連續轉27小時9分24秒,打破金氏世界紀錄。LIMBO外表與一般陀螺無異,但「旋轉力」驚人。
  • 奇翼立體旋轉陀飛輪
    1.如果是雙軸陀飛輪,那麼存在內外兩個陀飛輪框架和旋轉軸,機芯的動力通過外框架傳輸入至內框架的調速機構,使得雙軸陀飛輪整體開始運轉起來;2.如果是三軸陀飛輪,那麼相比雙軸陀飛輪來說中間又多了一層陀飛輪框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 傾而不倒 有了「陀螺車輪」學騎車不會再摔
    原理簡單  這款由美國傑羅自行車公司開發的「陀螺車輪」裝置外觀與普通的自行車前輪相似,只不過在輻條的位置加裝了一個由蓄電池驅動的獨立飛輪,再用外殼覆蓋。   這一裝置的基本原理十分簡單。顧名思義,它與陀螺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速旋轉的陀螺穩定性強,可以豎立在地面上而不傾倒。
  • 陀螺轉椅—科技館展品科學原理講解
    展示內容展項為一個由轉臺上的座椅、可手動旋轉的飛輪、護欄等構成的陀螺儀。座椅設置有腳踏和剎車裝置,可供1 名參與者乘坐。當參與者坐在座椅上後,可以操縱飛輪使陀螺沿Y軸改變旋轉軸的方向,由於陀螺效應,坐在座椅上的參與者會沿Z軸轉動;如參與者反方向操縱飛輪,使陀螺沿Y軸反方向改變旋轉軸的方向,則坐在座椅上的參與者會沿Z軸反方向轉動。科學原理角動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學的普遍定律之一。
  • 科學網—旋轉的陀螺,累並快樂著
    後來從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物中,又認定了石制的陀螺——可見,我們先民的娛樂生活真是豐富多彩。 然而,在文獻上尋找陀螺則是很困難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榆白楊》:「梜者,鏇作獨樂及盞。」著名農史學家繆啟愉校釋曰:「『獨樂』,即『陀螺』,小兒玩具。」被認為是陀螺的起源,不過楊樹木性太軟,做不了陀螺,繆啟愉沒有經過實踐就把這認為是陀螺的起源,是不靠譜的。
  • 飛機用陀螺儀表測量飛機姿態和航向,所利用的核心性質是什麼?
    飛機用於測量飛機姿態的儀表有地平儀和轉彎側滑儀,它們都是利用陀螺特性工作的。所以今天小航就帶領大家首先學習陀螺的基本知識。什麼是陀螺呢?陀螺是指能高速旋轉並且旋轉軸能在空間改變方向的物體。研究陀螺時,我們關心的是陀螺自轉軸在空間的運動情況,所以按照自轉軸轉動自由度的數目來確定陀螺的轉動自由度,由此可以分為兩自由度陀螺和單自由度陀螺。兩自由度陀螺的轉子在內框中高速旋轉,旋轉軸稱為自轉軸,內框可以帶著轉子繞內框軸相對外框自由轉動,外框又可以帶著內框和轉子繞外框軸相對基座(殼體)自由轉動。
  • 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
    經常有人會好奇地問「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
  • 天上30秒 地下20年——戲說飛輪儲能UPS
    書歸正文,小編今天跟大家說的並不是猴哥救唐僧和相對論的事,它是一款電源,但卻和天空、時間有著微妙的關係。天上30秒真的要地下20年麼?看來是的。磁懸浮飛輪儲能UPS歷史在前幾天,我們報導了一篇《鉛酸電池太土!圖解新型磁懸浮飛輪儲能UPS》的文章,讀者的關注度很高。
  • 用樂高自行車實驗來解釋自行車的腳輪效應和陀螺效應
    其中兩種「原理可能」就包括腳輪效應和陀螺效應。那這兩個效應到底是什麼原理呢。有日本網友用樂高自行車製作了這個視頻,來通俗易懂的講解了腳輪效應和陀螺效應,後面還講了下飛輪。酷玩潮CHAO翻譯後分享給大家。
  • 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事關陀螺設計和製造的秘密
    經常有人會好奇地問「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其實這種問題更嚴格的問法是「快速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為什麼自行車輪子快速轉起來不倒?」。之所以強調快速,是因為「慢轉的陀螺肯定倒!」,」慢速的自行車也肯定倒!」。 對「快速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的最直白答案是「剛要倒一點,又轉過去了」。如果快轉的陀螺的轉速不變,那麼「倒」和「轉過去」的兩個因素會達到平衡,陀螺就一直不倒地(軸還是有點小斜度)。
  • 中國新型戰機普遍應用光纖陀螺導航系統(圖)
    陀螺儀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  陀螺儀是一種測量運動載體角度或角速率的傳感器, 它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例如,飛機按照預定航向平穩的飛行是由於陀螺儀構成的航向姿態導航系統,船舶在浩瀚的大海航行而不迷失方向是由於陀螺儀構成的羅盤。在國防領域中飛彈的精確制導、潛艇長期潛伏在水下的精確導航、行進中的坦克保持火炮和瞄準系統的穩定等都離不開陀螺儀。
  • 陀螺力矩與「魚鷹」飛機
    快速旋轉且旋轉軸在空間中可改變方向的物體稱為陀螺。陀螺的運動有兩種基本屬性:定軸性和進動性。無力矩作用時陀螺的旋轉軸保持空間中的方位不變,稱為定軸性。有力矩作用時轉動軸在空間中緩慢轉動,其端點的運動方向與力矩矢量一致,稱為進動性。在《抖空竹與歐拉方程》中裡已有過詳細的解釋。
  • 陀螺是什麼?陀螺就在我們身邊,你卻不了解它
    提起陀螺,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可能就是我們小時候的一種玩具,抽一下會加速,不停抽打就一直會旋轉,只要保持高速旋轉它就不會倒。當然現在已經出現更高級別的玩耍陀螺,什麼指尖陀螺了、傾斜陀螺了等等。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玩具陀螺,而是一種不僅用在軍工(飛機、飛彈、火箭、衛星、飛船)上,而且現在已經普遍用於生活上的陀螺儀。
  • 控制力矩陀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新聞—科學網
    那麼,200Nms控制力矩陀螺對於「天宮二號」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呢? 小設備大作用 200Nms控制力矩陀螺屬於控制力矩陀螺的一種,後者英文縮寫為CMG(以下簡稱CMG)。CMG是太空飛行器在太空調整姿態的執行部件,通過高速旋轉的輪子來獲得角動量,並通過改變角動量的方向來對外輸出力矩。
  • 旋轉的「陀螺」為人類了解宇宙空間中的有機物提供依據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編譯:五車二三三三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美編:觀夜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www.astroarts.com/article/hl/a/11463_acetonitrile 在銀河中心部位的分子雲周邊的物質中,存在著比例非常高的像陀螺一樣旋轉的乙腈
  • 旋轉的「陀螺」為人類了解宇宙空間中的有機物提供依據
    由於分子之間相互碰撞會使分子發生旋轉,當分子旋轉情況發生變化時會釋放電波,因此通過觀測電波就可以探究分子雲中分子的種類、數量、分布等情況。通常情況下,分子密度高的區域分子碰撞比較頻繁,分子會在各種方向上發生旋轉;而分子密度低的區域中碰撞較少,分子釋放電波損失能量,會使旋轉變慢,但像乙腈(CH3CN)這樣細長的分子,會較容易保留圍繞其長軸像陀螺一樣的旋轉活性。
  • 飛輪儲能有哪些特性_飛輪儲能的應用
    在儲能時,電能通過電力轉換器變換後驅動電機運行,電機帶動飛輪加速轉動,飛輪以動能的形式把能量儲存起來,完成電能到機械能轉換的儲存能量過程,能量儲存在高速旋轉的飛輪體中;之後,電機維持一個恆定的轉速,直到接收到一個能量釋放的控制信號;釋能時,高速旋轉的飛輪拖動電機發電,經電力轉換器輸出適用於負載的電流與電壓,完成機械能到電能轉換的釋放能量過程。
  • 世界最牛陀螺連轉27小時
    《獵物日報》為黑口袋獨家欄目每天為你精選 5 件必須關注的全球範品如果一直對《盜夢空間》裡的那隻陀螺念念不忘,那現在你終於有機會在現實中擁有它了這款叫Limbo的陀螺,造型跟普通陀螺沒啥區別,但竟然以連轉27小時9分24秒的成績,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只要一開始轉動,它就徹底停不下來了。從下午轉到晚上,從白天轉到黑夜。哪怕你用手去碰它,也完全不會停。
  • 研發專家解析海鷗奇翼陀飛輪
    此技術革命性的突破了寶璣大師傳承了200多年的陀飛輪技術,它更加體現了當代制表大師運用現代科技所表現出的能力和實力為創新所用。  研發歷程  我於2009年開始策劃立體旋轉陀飛輪項目,並制定設計方案。在這期間,我參閱了大量的與多軸陀飛輪相關的資料,包括專利文獻、圖片資料和專業方面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