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2020-12-03 OFweek維科網


  王之江

  物理學家。1930年11月21日生於浙江杭州,籍貫江蘇常州。1952年畢業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在這項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及工藝問題。關於某些雷射重大應用對亮度要求的判斷,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對於中國雷射科學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倡議和具體領導了中國「七五」攻關中雷射濃縮鈾項目。對中國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起了倡導作用。

  薛永祺

  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為我國建立機載實用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手段,並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先後研製成功多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超光譜成像儀。在航空遙感器應用於水文、地質、考古、環境汙染監測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開拓三維成像遙感新技術,提出將掃描光譜成像和雷射掃描測距一體化,實現無地面控制點快速生成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學編碼圖像,特別適用於灘涂、沙漠、草原、島嶼等交通困難地域。

  姚建銓

  雷射與光電子科學家。江蘇省無錫人,1939年1月29日出生於上海。196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年從事雷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研究,提出非線性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得到國際學術界的確認。提出了雷射諧振腔「類高斯分布理論」。發展了高轉換效率下倍頻理論及準連續泵浦倍頻新方法。實現了輸出功率34W的內腔倍頻YAG雷射器,並以此為光源,完成了雷射三維掃描系統。首次採用準連續運轉的綠光光源泵浦染料及鈦寶石可調諧雷射器。從而從理論到器件技術建立了一個新的「準連續泵浦雷射調諧系統」的技術體系,為我國新型固體雷射及調諧技術作出了貢獻。

  周炳琨

  雷射與光電子技術專家。1936年3月2日生於四川成都。1956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4年在國際上率先研製出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YAG雷射器,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6.5%)、線寬最窄、頻率最穩定的固體雷射器。發明單片單模環形YAG微型雷射器。主持開展了晶體纖維生長與晶體光纖器件研究,建成雷射加熱基座法單晶纖維材料生長設備,應用設備對各種纖維材料的生長規律進行了研究。主持開展了「單模窄線寬可調諧外腔半導體雷射器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究」、「光纖環形腔與摻雜光纖雷射器和放大器研究」以及「光纖高溫傳感器」的研製,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閱讀: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雷射及相關領域院士名單(一)
    以下為雷射及相關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部分):  陳創天  材料科學專家。1937年2月18日生於浙江奉化。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主任。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五分鐘光學| 周炳琨院士談《雷射原理》背後的故事
    什麼最代表你是雷射領域的?《雷射原理》。
  • 中國光學雷射與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盛大召開
    (2007年9月7日,中國深圳)中國的光電子市場特別是光學、雷射加工市場持續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前景和商機。在2007中國光電產業高層論壇之「中國光學、雷射與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上,來自國內光學、雷射產業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集中討論雷射加工技術、光學元件以及雷射技術目前的發展與未來的趨勢。此次會議共有十幾位來自國內外大專及科研院所,以及領先光學、雷射企業的代表做精彩發言。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2008中國光學、雷射、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2008中國光電產業高層論壇舉辦了4場專題技術論壇,包括「2008中國光通訊技術與市場專題論壇」、「2008中國光學、雷射、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2008中國光電顯示產業技術與市場專題論壇」、「2008中國半導體照明機遇與挑戰專題論壇」。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中國雷射《返樸》專稿今天(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後來又陸續開發出了探測平流層臭氧的紫外差分吸收雷射雷達、可移動式雙波長米散射L300雷射雷達、車載式拉曼-米散射雷射雷達等等,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專門針對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採訪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院士。劉院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雷射雷達在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技術發展以及未來的技術需求。
  • 全面展示中國雷射與光學行業-2009慕尼黑上海雷射、光電展預覽
    「第四屆國際應用雷射技術中國研討會」由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美國雷射學會、漢諾瓦雷射中心和中國光學學會雷射加工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會議為期兩天,將就雷射微細加工、雷射宏觀加工、光學元件、雷射系統和雷射安全等專題集中討論雷射加工技術及發展趨勢。本屆研討會的宗旨是促進光電技術在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應用的合作及信息交流。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三年後也就是1941年赴謝菲爾德大學,在世界著名科學家特納教授門下進行光學玻璃的學習與研究。在英國他一直心繫祖國,學習也是廢寢忘食、孜孜不倦,還曾發表過許多專業領域的論文,獲得過多次科學大獎。1948年,王大珩也是結束了十年留英生涯,後到百廢待興的祖國。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姜文漢院士:我國自適應光學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姜文漢院士自1979年起,開始研究自適應光學,通過對動態波前誤差的實時探測——控制——校正,使光學系統具有自動校正外界擾動,保持理想性能的能力。自適應光學成為高分辨力光學觀測和高集中度光能傳輸中的重要核心技術。如今,已84歲的姜文漢卻始終保持幹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科院「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努力工作。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
    原標題: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近日,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在北京召開雷射應用分會成立大會,同時舉辦首屆雷射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活動。活動由北京工業大學雷射工程研究院承辦,雷射應用分會籌備組副組長、中國久遠副總師張建敏研究員主持了會議。在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首批51家會員單位中,很多都是雷射領域領軍企業、上市公司、知名高校、著名院所,參與單位產值約佔全國雷射產值的五分之一。
  • 我國雷射領域國寶院士逝世,研發出KBBF晶體對美形成反封鎖
    陳創天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材料學家,1937年2月18日生於浙江奉化鬥門頭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隨後成為了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專攻光電晶體方向,在2003年,陳創天先生當選中科院院士。
  • 中國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巨大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在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領域對世界的貢獻很大。」中科院院士陳創天在對本報記者說此話時,充滿了自豪。  的確如此,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之一。  在目前國際上僅有的5種能夠實用化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中國就佔了3種。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他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研製出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在我國光學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他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並發展為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使之成為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國際知名的研究開發基地。他在1986年與另3位中科院院士聯名提出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即「863」計劃。1992年,他與其他5位中科院院士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 就在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光學前沿在線」首場報告等你來
    中國雷射在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殊時期,如果不能衝到一線,惜時自律、在家學習就是我們普通人能做出的最大貢獻!為豐富大家學習內容,及時了解最新光學研究進展,中國雷射雜誌社精心推出「光學前沿在線」視頻直播內容。https://open.talk-fun.com/live/loginCourse.php?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在北京工業大學召開雷射應用分會成立大會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婉在賀信中指出:「當前,世界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正加快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雷射技術和應用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此歷史時刻發起成立雷射應用分會,必將對我國雷射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中國量子光學的先行者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畢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粗 攝    郭光燦在中國科技大學修讀無線電專業的時候,量子力學是基礎課。當時全校參加量子力學這門課考試的有200多人,一半人考不及格。    郭光燦考了滿分5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可縮短雷射波長光學晶體
    2 月19日的《自然》雜誌,以《中國藏匿的晶體》為題,用3頁篇幅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陳創天院士率領的團隊,發現並生長出一種最新的光學晶體———氟代硼鈹酸鉀(KBBF)晶體進行了詳細報導,並稱「中國實驗室成為這種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晶體的唯一來源,它表明中國在材料科學領域實力日益增強」。
  • 海南省光電領域首個院士團隊創新中心揭牌
    集微網消息,11月18日,王立軍院士團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海南師範大學舉行。這是海南省光電領域創建的第一個院士團隊創新中心。圖片來源:海南師範大學王立軍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期從事雷射技術等領域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首位研製出瓦級連續輸出單管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