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江
物理學家。1930年11月21日生於浙江杭州,籍貫江蘇常州。1952年畢業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在這項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及工藝問題。關於某些雷射重大應用對亮度要求的判斷,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對於中國雷射科學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倡議和具體領導了中國「七五」攻關中雷射濃縮鈾項目。對中國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起了倡導作用。
薛永祺
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為我國建立機載實用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手段,並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先後研製成功多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超光譜成像儀。在航空遙感器應用於水文、地質、考古、環境汙染監測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開拓三維成像遙感新技術,提出將掃描光譜成像和雷射掃描測距一體化,實現無地面控制點快速生成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學編碼圖像,特別適用於灘涂、沙漠、草原、島嶼等交通困難地域。
姚建銓
雷射與光電子科學家。江蘇省無錫人,1939年1月29日出生於上海。196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年從事雷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研究,提出非線性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得到國際學術界的確認。提出了雷射諧振腔「類高斯分布理論」。發展了高轉換效率下倍頻理論及準連續泵浦倍頻新方法。實現了輸出功率34W的內腔倍頻YAG雷射器,並以此為光源,完成了雷射三維掃描系統。首次採用準連續運轉的綠光光源泵浦染料及鈦寶石可調諧雷射器。從而從理論到器件技術建立了一個新的「準連續泵浦雷射調諧系統」的技術體系,為我國新型固體雷射及調諧技術作出了貢獻。
周炳琨
雷射與光電子技術專家。1936年3月2日生於四川成都。1956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4年在國際上率先研製出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YAG雷射器,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6.5%)、線寬最窄、頻率最穩定的固體雷射器。發明單片單模環形YAG微型雷射器。主持開展了晶體纖維生長與晶體光纖器件研究,建成雷射加熱基座法單晶纖維材料生長設備,應用設備對各種纖維材料的生長規律進行了研究。主持開展了「單模窄線寬可調諧外腔半導體雷射器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究」、「光纖環形腔與摻雜光纖雷射器和放大器研究」以及「光纖高溫傳感器」的研製,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閱讀: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