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臺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8萬餘人,在學研究生5.2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以下為雷射及相關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部分):
陳創天
材料科學專家。1937年2月18日生於浙江奉化。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主任。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究和發展。1976年提出了晶體非線性光學效應的陰離子基團理論,解釋了各種主要類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結構與性能相互關係,並對探索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與合作者一起相繼發現了β-BaB2O4(BBO)、LiB3O5(LBO)、KBe2BO3F2(KBBF)和K2Al2B2O7(KABO)等非線性光學晶體,其中BBO、LBO晶體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雷射科學技術領域和產業界。與相關研究組合作,使用KBBF稜鏡耦合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Nd:YVO4雷射的6倍頻諧波光(177.3nm)和Ti:Sapphire雷射的5倍頻諧波光(156.0-160.0nm)輸出。
姜中宏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原籍廣東廣州,1930年8月7日生於廣東臺山。1953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化工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光學材料領域研究。先後研製成功三種強雷射用釹玻璃材料,分別為:高能雷射系統用的矽酸鹽釹玻璃高功率雷射系統「神光Ⅱ」和「神光Ⅲ」預研裝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鹽釹玻璃。在理論研究中,根據混合鍵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圖熱力學計算法,實現了玻璃形成區的半定量預測。採用連續相變方法推導出非對稱不溶區。研究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鄰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理論,可計算玻璃中的基團及硼配位數比例。將熱力學反應判據用於清除白金機理研究,通過預測的計算,找到了合適的工藝條件。曾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國家進步一等獎、200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幹福熹
光學材料、非晶態物理學家。1933年1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59年獲蘇聯科學院矽酸鹽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7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光學玻璃試製基地。建立了我國耐輻射光學玻璃系列研究光學玻璃的成分和性質的關係,發展新品種。研究雷射玻璃的雷射及發光特性研製摻釹雷射玻璃,國內第一個獲得雷射輸出建立雷射釹玻璃系列,研究過渡元素及稀土離子在玻璃中的光譜及發光性質研究玻璃的光學常數及外場作用下的非線性性質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質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建立完整的無機玻璃性質的計算體系。研究光存儲用各種先進薄膜,發展了可擦重寫新型光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特等獎等。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和技術進步獎。2001年獲國際玻璃界的大獎-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獎。
顧瑛
女 雷射醫學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1959年6月生於北京市,籍貫上海。1982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1988年和2000年於解放軍醫學院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雷射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研究。創立了血管靶向(新型)光動力療法,成為多種微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完成了血管靶向光動力療法的理論和機理、藥物和設備、技術和方法、應用和規範的系統性研究,開創了血管靶向光動力治療的新學術方向和應用領域。合作研發出國家化學1.1類血管靶向光動力治療新藥——海姆泊芬。主持制定了我國首部雷射醫學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和診療指南。曾獲國際雷射醫學大會學術獎、國家發明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和「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侯洵
光學家,1936年12月6日生於陝西鹹陽。1959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從事瞬態光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參與中國核試驗、雷射核聚變及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研製了8種變象管高速攝影機,使中國超快現象診斷的時間解析度提高6個量級,響應範圍覆蓋紅外到軟X射線整個波段,為開創中國光電子類高速攝影領域做出了貢獻。在中國首創轉移陰極與冷、熱銦封技術,最先研製成雙近貼聚焦象增強器。提出聯用雷射照明、幹涉濾光及象增強器技術,解決快、暗、小目標測量難題,發展了中國新一代靶場光測設備。在國內率先研究透射式負電子親和勢GaAs陰極及場助Ⅲ-Ⅴ族光陰極與第三代象增強器,發明了鈀銀氧銫陰極,為中國光電器件及夜視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更多雷射領域院士名單,關注後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