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2020-11-22 科學網

 

[科學時報 王靜報導]兩院院士王大珩是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研製出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在我國光學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他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並發展為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使之成為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國際知名的研究開發基地。他在1986年與另3位中科院院士聯名提出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即「863」計劃。1992年,他與其他5位中科院院士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1999年,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了解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人都知道,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期間,雖然不能進入生產車間,但他在實驗室對玻璃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光學玻璃的關鍵技術有了足夠的了解。

 

王大珩在自述中介紹,在那裡,他進行了200多堝的玻璃熔煉實驗,為發展新品種光學玻璃掌握了一定主動權,並發展出稀土玻璃系列,獲得了兩項專利。為了提高測量玻璃光性的效率和精確度,他創研了V—稜鏡折光儀,而且成為商品,現已成為測量光學材料光性的經典儀器。

 

回國後,他受命建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即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在那裡,他率領隊伍研製出我國第一堝光學玻璃,建立起全套規模生產技術和設備,培養了生產骨幹;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雷射器,成為我國雷射科技事業的開端;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我國第一臺紅外夜視光學設備,以及更多的「第一臺」。20世紀60年代,他領導研究所成功研製靶場用大型跟蹤電影經緯儀,開創國內自主研製大型精密測試設備的先河,形成國防光學的一個重要高技術領域。

 

但他說:「所有經歷的事件和變遷,都是在國際形勢的大環境中,在經濟建設需求的促進和推動下形成的,並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為發展高技術奔波倡議

 

1986年,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王大珩獲悉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時,立即與中科院院士陳芳允商議,並聯合另兩位中科院院士王淦昌和楊嘉墀,討論《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他起草的報告定稿後,立即報送鄧小平,成為我國發展高科技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即「863」計劃,至今影響著中國科技發展進程。

 

1989年,他與王淦昌、中科院院士于敏等再次共同向國家提出了開展我國雷射核聚變研究的建議,促成了雷射核聚變裝置的建設。

 

1992年,他再次與張光鬥、師昌緒、張維、侯祥麟和羅沛霖等5位院士向國家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這一建議得到中央和國務院批准,並得到工程界的熱烈擁護。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正式成立。

 

此後,鑑於我國已進入信息科學時代,為適應時代進展的需要,他與儀器儀表界聯合倡議召開了香山會議。他提出,儀器儀表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儀器儀表是信息工具;儀器儀表工業是信息工業的概念。

 

他說:「科技人員是有祖國的,他為祖國謀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修身育人德為先

 

有媒體曾問王大珩:老師給予學生什麼最重要?

 

他說,除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科學精神,教學生怎樣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他認為,科學界最忌諱的就是剽竊、抄襲、作假、把名利庸俗化,這些實際上等同於強盜。「不講道德規則的卑劣行為發生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身上,說明開放的社會環境容易讓人往物質利益上使勁,陷到個人主義裡去了」。醫學上講預防醫學,不是生了病才治,而是不讓人生病,教育也有同樣的意義。因此道德教育要從幼兒園抓起,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應該放在第一位。

 

「假如一個班級的孩子與別人賽足球,問他們希望誰贏,回答一定是『我們班!』這是在一個集體中生活的人都該有的願望和感情,如果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太可悲了。中國有高度的文化和燦爛的歷史值得驕傲,外國人都不能不尊重。任何人熱愛自己的祖國天經地義!」王大珩表示。

 

詮釋科學精神內涵

 

針對科學界的不良現象,王大珩於2007年12月在《北京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什麼是科學精神》。

 

他在介紹「科學」這一概念後,概括出科學的六大特徵,即一元性、誠實性、嚴謹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一性、科學與技術並行發展。文章指出,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經過了許多曲折,原因之一是有些做法、有些探索、有些方針政策是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他認為,方針、政策是否科學,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的,如果科學化能夠搞得好一點,大家的認識就容易一致,就容易團結在一起。

 

王大珩相信,科學化會為我們建設強國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號

 

據新華社報導,2009年12月,在中國光學科技館論證會上,王大珩委託秘書蔡恆源帶去一份特別的囑託:已值耄耋的王大珩這幾年身體不太好,但一直關心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有件事他一直放心不下,就是很多人把他稱作「中國光學之父」或「中國光學泰鬥」,王大珩認為這樣不妥。

 

他說:「把我稱作中國光學事業的『開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說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麼稱呼他們?所以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

 

由此可見,他的高尚品德和科學精神處處體現。

 

《科學時報》 (2010-6-3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記者眼中的王大珩: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謂
    第一次見到王大珩先生是在2007年春節前。那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率領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一班人探望先生,記者得以有機會隨行報導。其時,先生已過90歲,離休已多年。一行人來到北京中關村黃莊中科院小區先生家,先生的女兒早已等候多時,先生尚在自己房間。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王大珩(héng)!中國不能再沉寂下去了!被人稱為「光學之父」。他甚至有些著急地說:如果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麼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麼樣稱呼他們?
  • 王大珩 —— 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先生是著名的光學家、教育學家。開拓和推動了中國的光學研究以及光學儀器的製造,特別是在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當中,他領導研製出了聞名全國科技界的光學儀器「八大件」,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攻讀應用光學。當時的中國,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1948年,王大珩從英國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 【姑蘇晚報】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組圖)
    「863計劃」十周年紀念,右起為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王大珩小傳王大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雷射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 禮讚70年,致敬科學家|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他身為「兩院」院士,堪稱中國現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的卓越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的發展,促成了中國光學研究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 【中國科學報】王大珩:情系光學中華魂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應用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的小名叫膺東,這個名字的寓意是「滿腔義憤打擊東洋——日本帝國主義」。原來,1915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侵佔中國的「二十一條」,這激起了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日愛國運動。不忘國恥!父親王應偉因此給兒子取了這樣一個小名。  王應偉是一名在數學、物理、天文等方面多有成就的學者。在他的指導下,王大珩從小就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大學霸,四個畢業於北大,一個清華,還有兩個畢業於燕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
  • 大珩精神永存--長春各界人士追思弔唁光學泰鬥王大珩
    7月30日,長春人民在火車站迎接王大珩院士的骨灰。 30日清晨,「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先生的部分骨灰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長春。他曾經工作生活了31年的城市深切緬懷王老的逝世,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和師生、長春各界人士前往王大珩院士長春光機所故居進行弔唁。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本期大師芳華,土鱉君想跟大家分享的正是,奠定了我國航天測繪基礎,為兩彈一星保駕護航的中國光學之父、改革先鋒、兩院院士在他和中國高速攝影之父龔祖同的帶領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儀器館便熔煉出中國第一鍋光學玻璃,一舉結束了光學玻璃受制於人的屈辱歷史。緊接著,儀器館又一舉拿出了電子顯微鏡、紅外夜視儀、經緯儀、光譜儀、光電測距儀等高精度儀器,並推出了二十餘種顏色的光學玻璃,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為共和國國防、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驕人的成績,王先生當選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
  • 王大珩的「光」亮人生
    從今日起,本報刊發「改革先鋒質量風採」系列報導,回顧展示他們精彩的質量故事,展示他們為中國質量的崛起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人物小傳: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大珩長春故居附近的街巷丨胡同長春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郵票圖案為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光學專家,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短篇雜談:葉企孫,大師中的大師,教出79位院士
    葉企孫,教書20幾年,光是院士,就教出來79位,這分分鐘自己就可以開個科學院營業了。兩彈一星的23位功勳科學家之中,有9位是他的學生,還有2位是他學生的學生。我國核物理的奠基人,「中國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是他的大弟子,中國的「衛星之父」 趙九章,「氫彈之父」 彭桓武,「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光學之父」 王大珩,這都是他的學生。他培養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
  • 【中國科學報】中國量子光學的先行者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畢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粗 攝    郭光燦在中國科技大學修讀無線電專業的時候,量子力學是基礎課。當時全校參加量子力學這門課考試的有200多人,一半人考不及格。    郭光燦考了滿分5分。
  • 任正非請布鞋院士代言,李小文一分不要:希望中國能再多幾個華為
    摘要:李小文被親切譽為科技界的「掃地僧」、「布鞋院士」,任正非要請李院士代言,李小文一分不要,還說:希望中國能再多幾個華為。李小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Li-Strahler 幾何光學學派的創始人,中國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當人民日報整版刊登了他的不修邊幅、腳穿一雙布鞋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做報告的照片和事跡後,便迅速成了網絡熱議的話題,「布鞋院士」李小文也成了網紅,更被網友親切稱為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