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2021-01-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1958年,長春光機所以研製高精光學儀器和光學玻璃的「八大件一個湯」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八大件」是指1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1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倍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和高溫金相顯微鏡,「一個湯」是指融化態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回國後為國防現代化研製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為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以後發展成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任所長,領導該所歷時30餘年。早期與龔祖同一起研製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並領導研製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使該所成為國際知名的從事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的研究發展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聯名,提出發展高技術的建議(「863」計劃)。還與王淦昌聯名倡議,促成了雷射核聚變重大裝備的建設。提倡並組織學部委員主動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進行專題諮詢,1992年與五位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51年,王大珩接受中國科學院聘請籌建科學儀器研製機構。經他在東北地區調研並提出建議,195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7年儀器館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1960年又與機械研究所合併稱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他先後被任命為館長、所長。該所在他的領導下,逐步在國內建立起現代光學儀器的各種技術學科基礎,為國家培養並輸送了大批光學科技骨幹。現在國內知名的光學專家,有許多都在長春光機所工作過;國內幾個光學專業研究所都與長春光機所有淵源關係;國內有不少光學工廠的前期產品,都來自該所的科研成果。因此,長春光機所被讚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

  1958年,長春光機所以研製高精光學儀器和光學玻璃的「八大件一個湯」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八大件」是指1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1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倍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和高溫金相顯微鏡,「一個湯」是指融化態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這些成果打破了人們當時對精密儀器製造的神秘觀念,對推動中國儀器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他在長春光機所內注重學科的建設,培養了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隊伍,奠定了中國光學科研的基礎,也孕育了1961年中國第一臺雷射器在這裡誕生。

  為國防光學工程做出了貢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中,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開展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相機的研製中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他領導了以後多種型號的研製工作。

  1980年5月,中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在王大珩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等研製的雷射、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時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幹擾等技術難題。王大珩在測量船的光學測量布局以及船體搖擺和撓曲變形補償與實時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創造。他對測量船上的觀測設備,在總體布局上提出的一體化建議被採納,因此保證了滿意的觀測效果。

  由於王大珩在中國國防光學科研中所做的貢獻,1980年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制定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對衛星採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並得到採納。

  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提出開展中美太空科學與應用合作建議,王大珩積極支持並參與由國家科委牽頭的中美合作相關工作。1988年春,以美國為首發起國際空間年(ISY)活動,旨在協調各國有關全球環境研究的空間計劃,將保護和改善人類全球生存環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計劃」作為國際空間年的首要任務。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1992年為國際空間活動年。美方邀請中國參加並作為發起國,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國參加這項工作。中國為此成立了國際空間年中國籌委會(ISY-CPC),王大珩任主任委員。在任期間,王大珩不遺餘力地聯繫國內有關利用空間技術的14個部、委聯合工作,不辭辛勞先後七次出國參加會議,並促成一系列國際活動。

  20世紀60年代初,雷射科學在世界上初露鋒芒。王大珩預見到新學科的發展前景,他在承擔重大國防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持青年科學家進行雷射技術的研究。1961年9月,中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誕生於長春光機所。王大珩在雷射器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指導作用。1963年9月,中國科學院召開雷射工作會議,會議上提出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的建議。1964年,中國第一個雷射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他兼第一任所長,組織並指導了雷射科研的深入開展。1980年以後,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廈門等地主持國際雷射會議,發表專題演講「中國雷射科學技術的進展」,受到國際雷射界的重視。

  來源:中國科技網  2014年11月24日

相關焦點

  • 王大珩的「光」亮人生
    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1986年3月,他會同其他3名科學家提出「863」計劃建議並獲中央批准,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1992年與其他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建立中國工程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 【姑蘇晚報】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組圖)
    王大珩在英國學習和工作了10年,大部分時間是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國防光學儀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使光學玻璃製造技術成為秘密。因此,他在英國的許多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公開發表。他是英國最早研究稀土光學玻璃的。他用光譜方法研究了光學玻璃的吸收與脫色,研究了光學玻璃中As2O3、Sb2O3與氧化鐵作用而達到化學脫色的現象。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王大珩(héng)!用一道「光」影響和改變中國!這臺可快速地測量玻璃光性精確度的儀器專利屬於英國昌司公司,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王大珩。王大珩用「光」改變了中國,而他自己的名字,也永遠閃耀在宇宙中!
  • 王大珩 —— 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先生是著名的光學家、教育學家。開拓和推動了中國的光學研究以及光學儀器的製造,特別是在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當中,他領導研製出了聞名全國科技界的光學儀器「八大件」,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攻讀應用光學。當時的中國,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1948年,王大珩從英國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 【中國科學報】王大珩:情系光學中華魂
    自1953年起先後擔任儀器館副館長、館長以及長春光機所所長等職務,三十年來,領導長春光機所取得了一項又一項令人矚目的科研成就。1983年調入北京,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工作,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六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三、七屆委員。  他是一名應用光學家,也是一名戰略科學家。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 禮讚70年,致敬科學家|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1915.2.26-2011.7.21)祖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大珩精神永存--長春各界人士追思弔唁光學泰鬥王大珩
    他曾經工作生活了31年的城市深切緬懷王老的逝世,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和師生、長春各界人士前往王大珩院士長春光機所故居進行弔唁。新華社記者杜白羽攝新華網長春7月30日電(記者杜白羽、郭翔)「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光學奠基人王大珩院士逝世後,長春社會各界人士十分悲痛,應王大珩院士生前所在長春工作單位廣大科研人員、師生的請求,經王大珩院士家屬同意,王大珩院士部分骨灰於30日回到長春,將在一周內接受社會各界人們的深切弔唁。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1992年,他與其他5位中科院院士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1999年,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了解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人都知道,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期間,雖然不能進入生產車間,但他在實驗室對玻璃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光學玻璃的關鍵技術有了足夠的了解。
  • 王大珩長春故居附近的街巷丨胡同長春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郵票圖案為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光學專家,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記者眼中的王大珩: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謂
    他不由自主提起這個話題——他不能理解,新中國成立近50年了,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仍不能緊跟國際發展步伐。他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得到中央的重視。路甬祥當即要求《科學時報》對這個話題給予認真、深刻的思考和報導。不久,記者就這個問題首先採訪了王大珩先生本人。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巨匠登上「國家名片」。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面值為4.8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695萬套。王大珩,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863計劃」主要倡導者王大珩:發展高科技,現在不做,就根本跟不上了!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曾擔任過長春光機所所長、1955年當選為首批學部委員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心急如焚:「現在不做,到下世紀就沒有了,就根本跟不上了!」他們商定,寫一個建議呈送給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由王大珩負責起草建議書。王大珩記得:「我寫了我國應採取對策的主文,主要是歸納了專家座談會上的意見。
  • 薛鳴球院士:嚮往光的世界
    薛鳴球是我國應用光學領域內一位傑出科學家,他用一生時光鑽研了一件事——如何設計光路,才能讓儀器擁有一雙慧眼。從人們日常使用的望遠鏡、照相機,到天上運轉著的衛星相機,還有無數國民經濟、國防科研行業內應用廣泛的精密儀器,都需要有光學系統支撐,使這些觀測儀器不但「看得遠」,還能「看得清」。這成為薛鳴球的畢生追求。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進入60年代之後,儀器館改名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還創辦了長春光機學院。王大珩先生親自擔綱了所長和院長的重任,為了辦好學,他親自篩選教材,編寫教案,制定教學大綱,並親自講授普通物理和近代物理兩門課程。在辦學的同時,他也不忘科研,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大學霸,四個畢業於北大,一個清華,還有兩個畢業於燕京大學和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