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2020-07-29 Pheenet菲尼特

1964年10月16日15時,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耀眼的火球噴薄而出,

羅布泊上空瞬間出現兩個太陽!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很多人都見過

這張巨大的蘑菇雲照片。

幾十年後,

在網絡時代長大的80後、90後們

親切地稱這朵蘑菇云為:

「種花家的蘋果樹」!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當天,

所有人員都撤離到

爆炸點60公裡以外的地方,

那麼,是誰這麼近距離

拍攝了「中國第一朵蘑菇雲」?

答案就在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間!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

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

王大珩(héng)!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這個名字,

但他參與了幾乎所有決定中國命運的

重大科技活動:

第一顆原子彈、人造衛星、

新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

新中國第一臺雷射器、

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

影響中國科技進程的「863」計劃、

中國工程院的組建、

中國的大飛機科研項目,

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院士的照片榮譽牌由其女兒王森高高舉起(左三)

2019年10月1日,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

王大珩的照片與共和國領袖

一起出現在「致敬」方陣禮賓車上,

這是中華民族對這位功勳科學家

至高無上的敬意!

今年,王大珩院士逝世9周年,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

居功至偉的大國脊梁

——王大珩

01

少時埋下科學夢

留學歸來報國恩

1915年2月26日,

王大珩在日本東京出生,

他的父親王應偉,

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

回國後,父親專門把他帶到

北京城東南角的古觀象臺,

意味深長地對他說:

八國聯軍就是在這裡

擄走了老祖宗留下來的

珍貴的天文儀器。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與父母弟妹合影(後排右一)

說到這裡,父親突然有些激動,

他緊緊攥住兒子的小手說:

孩子,你一定記住,

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只能靠自強,

人自強了,

就沒有人敢欺負你,

國家自強了,

就沒有人敢侵略你的國家!

當時年幼的王大珩並沒有意識到,

自己將會在未來的某一天,

真的靠自立自強,

靠「科技救國」的信念

用一道「光」影響和改變中國!

1932年,王大珩以優異的成績

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

師從葉企孫先生。

四年後,班上的28名同學,

只有10人順利畢業,

這其中就有錢三強、何澤慧。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合影(前排左一為王大珩 後排右一為錢三強。梳麻辮子的女生就是錢三強妻子何澤慧 )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 ,

被迫離開了清華實驗室的王大珩,

參加了赴英留學考試。

當時,報名超過400人,

物理專業只有兩個名額,

最後被錄取的兩個人

就是他和彭桓武!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和彭桓武

1938年9月,

當他和彭桓武在香港

登上前往英國的輪渡,

離腳下這片破碎的國土越來越遠時,

他們能想到的是,

學成之後一定會回來報效祖國;

他們想不到的是,

61年後,白髮蒼蒼的兩人,

又一同接過了共和國的至高榮譽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經過幾個星期的漫長航行,

23歲的王大珩終於抵達英國,

成為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

應用光學專業的留學生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當時,正值二戰期間,

光學玻璃的需求突然激增十倍,

學習光學專業的王大珩

敏銳地覺察到光學玻璃在戰爭中、

乃至在未來科技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想到自己的祖國還沒有能力

研發製造光學玻璃,

王大珩當即決定,

從倫敦帝國理工轉學到雪菲爾大學的

玻璃製造技術系學習。

然而,學了一年之後,

眼看著博士學位即將到手,

王大珩又做了一個令所有人

都難以置信的決定:

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

到當時英國著名的光學玻璃製造工廠

昌司公司當了一名技術實習生。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幾十年後,他的三個孩子

都已經取得博士學位。

當兒女們為父親當年

放棄博士學位表達遺憾時,

王大珩只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

異國風光好,莫忘民族心。

須當愛國者,志把中國興。

學歷、財富、地位,

都不是他出國留學的目的,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

且從未變過:

早日學成,報效祖國!

在英國昌司公司,

聰穎勤奮的王大珩

一刻也不敢停歇地忙碌著。

整整六年之後,

完全掌握了光學玻璃相關技術的他

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

是時候回家了……

1948年4月,

時刻心繫祖國的王大珩,

辭去了昌司玻璃公司的職務,

放棄英國的社會地位

和優越的生活條件,

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在英國的十年裡,

王大珩從一個普通的物理系學生,

走上了一條全面發展光學玻璃研究、

設計和製造技術的務實之路。

回國時,他還「人肉」背回來一件「寶貝」

——V-稜鏡精密折射儀。

這臺可快速地測量玻璃光性精確度的儀器

專利屬於英國昌司公司,

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王大珩。

然而,當滿懷報國之志的王大珩,

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候,

偌大的中國,

卻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

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發明的 V- 稜鏡精密折射儀

英雄無用武之地,

王大珩心裡非常難過之時,

老師吳有訓找到他說:

中共中央正在創辦大連大學,

大連已經是解放區了,

你在那裡一定大有所為!

王大珩馬不停蹄地趕往東北,

擔負起創建大連大學物理系的重任。

在艱苦的歲月裡,

他硬是依靠自製的儀器,

為全校600餘名學生,

開設了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程,

這其中就有後來的中科院院士、

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

就在王大珩為創辦物理系

傾注全部精力之時,

他突然收到了一封

來自老同學錢三強的信……

02

用1400萬斤小米

開啟中國光學事業

那是1950年秋,

錢三強寫信請王大珩

到北京來一趟,

說有要事相商。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1946年夏,王大珩(右一)與周培源、錢三強、何澤慧參加劍橋物理集會後合影

二人一見面,

錢三強便開門見山地問:

「大珩,你還想搞光學玻璃嗎?」

王大珩先是愣了一下,

然後有些激動地說:

「想啊,做夢都想!」

當時,新中國要發展科學,

急需大量的科學儀器,

面對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

研製這些儀器首先離不開的

就是光學玻璃。

1951年1月24日,

王大珩被正式任命為

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1951年2月,王大珩領到了

在長春籌建儀器館的第一筆經費

——存在銀行的1400萬斤小米!

當時的長春市區到處是殘垣斷壁,

為了節約經費,

王大珩一眼相中了

一片矗立著大煙囪的廢墟:

「儀器館就建在這兒了!

燒玻璃離不開這大煙囪!」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跟幹活的工人們一起,

一鍬一鍬地挖 , 一鎬一鎬地刨,

硬是在這片千瘡百孔的廢墟上

建起了一座大樓!

1953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

在長春正式成立,

新中國的光學事業,

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同年12月,

中國第一臺熔爐光學玻璃成功出爐,

很快,晶體譜儀、大型攝譜儀、

電子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等,

8種高級精密光學儀器——「八大件」,

一件件在長春誕生!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毛主席前面的儀器,就是「八大件」中的「高精度經緯儀」

1961年,王大珩又幹了一件

轟動科技界的大事!

當時,美國剛研發成功雷射僅一年,

王大珩就帶領科研人員攻關,

研製出中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與此同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已經到關鍵時期,

在蘇聯撤走專家的緊要關頭,

王大珩接到一個保密任務:

對核試驗基地剛建了一半的光測設備

進行全面安裝調試 。

臨危受命的王大珩

帶領著團隊沒日沒夜地幹,

五個月後,蘇聯專家扔下的爛攤子

全部正常運行!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和他的研究生蔣築英

錢學森高興地說 :

「原子彈 、飛彈中的光學設備

一定要讓長春光機所來做!」

1964年10月,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現場,

王大珩親自上陣,

帶領光機所相關科技人員,

把一些特殊的攝影儀器,

布置在離核爆炸點很近的地方,

它們在強烈核輻射環境中快速拍攝,

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

記錄下了最珍貴的影像資料。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1970年,「東方紅1號」

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人要進一步探索天際,

光學設備至關重要。

返回式衛星上的對地觀測相機

就是王大珩親自掛帥研製,

正是這個相機讓中國人

第一次從外太空拍到了

「藍色星球」的全貌!

1980年5月,中國成功向南太平洋

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遠望」號空間測量船完成了,

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

而他們使用的先進「武器」之一,

就是由王大珩領導研發的

大型光學設備。

王大珩一次又一次,

承擔起了的國防光學重大任務,

將光學事業和中國國防科技發展,

緊密聯繫起來。

就在所有人都在為中國光學事業,

取得的成就歡呼時,

王大珩卻前所未有地

焦慮了起來……

03

「863計劃」光耀中華

畢生心血只為中華之光

1986年初,

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部長的王大珩,

在參加完一個對美國

「戰略防禦計劃」的研討會後,

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裡面很重要的一項,

就是用現代雷射技術,

從外空間摧毀地面的核武器及其核設施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除了「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制定了「高科技發展綱要」,

歐洲提出了「尤裡卡計劃」,

日本、韓國、印度都推出了計劃,

中國,該怎麼辦?

當時,一些專家認為,

中國不具備全面發展高科技的經濟實力,

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

等美國搞出來,

我們再利用他們的成果。

經歷過西方全面封鎖、

經歷過「兩彈一星」研製的王大珩,

當時一聽就坐不住了,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

中國不能再沉寂下去了!

這是關乎國家興廢的歷史挑戰,

何去何從,將決定中國在新的世紀

能否站穩腳跟,

而不被淘汰出局。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1986年3月5日,

82歲高齡的鄧小平

久久凝視著案頭一份題為

「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的建議書。

這份建議書由王大珩執筆,

會同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

航天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

三位年過古稀的老科學家

撰寫一個多月。

他們在建議書中這樣寫道:

「當今世界的競爭非常激烈,

稍一懈怠就會一蹶不振。

此時不抓就會落後到以後翻不了身的地步,

我們若不奮起直追,

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鄧小平看到建議書後當即批示:

「這個建議十分重要,

此事宜速做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這份建議書制定的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便是舉世矚目的「863計劃」。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在「863計劃」十周年紀念會議上合影

除「863計劃」以外,

王大珩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

  • 1988年,建議開展雷射核聚變研究;
  • 1992年,提出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並最終促成1994年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 1993年,提出加強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納米技術研究的建議;
  • 1995年,提出振興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的建議;
  • 2000年,提出儘快啟動汽車集成電腦項目的建議;
  • 2004年,回復對「關於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發展綱要」的徵求建議。

04

熱衷教育的實踐者

最害怕別人稱他為「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對於科研的熱愛,

讓他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對於國家教育的發展,

他付出很多心血。

1958年,他倡導創辦了

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現長春理工大學),

1978年,他負責籌辦了

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

(現哈爾濱理工大學)。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盡真情,

不僅在學術上助他們一臂之力,

把他們推向科學前沿,

更多次為他們說話,

為他們開路。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中國光學學科的發展

和人才隊伍的培養,

與王大珩的努力密不可分。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可無論在什麼時候,

無論身處什麼位置,

王大珩總是把個人名利看得很淡 。

在他晚年的時候,

有人請他介紹新中國光學發展的歷史,

他談到了其他人的貢獻時,

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

可當他提到自己時,

總是低調得不願多說。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王大珩經常說:

「我所有經歷的事件和變化,

都是在國際形勢下形成的,

是經濟建設需要促進和推動的。

這不是我個人的優點。」

因為在中國光學領域的

奠基地位和傑出貢獻,

他常常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可是,他最害怕的就是

被人稱為「光學之父」。

他甚至有些著急地說:

如果我是「中國光學之父」,

那麼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

你們怎麼樣稱呼他們?

所以請不要稱我為

「中國光學之父」!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無論王大珩如何低調,

他所創造的光學成就,

實實在在印刻在中國科學發展史上:

1985,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94年,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

1999年9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1年,國家「863計劃」

特殊貢獻先進個人……

如此多的榮譽,

卻也難以總結王大珩

為祖國科技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

2002年3月28日,

編號為17693號的小行星,

被命名為「王大珩星」。

王大珩用「光」改變了中國,

而他自己的名字,

也永遠閃耀在宇宙中!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2011年7月21日,

96歲高齡的王大珩先生溘然長逝。

追悼會舉行那天,

為他送行的人很多。

八寶山南廳大門上貼出的一幅對聯,

精要地總結了他的一生:

戰略規劃諮詢務實為先

跟蹤世界高新技術

光學儀器計量學用並舉

獻身國家科學事業

今年,王大珩先生逝世9周年。

赤子丹心,光耀中華!

先生早已化作天上的巨星,

用自己那至純至真的光芒,

繼續照亮中國的科技未來,

繼續指引著數代人的科研之路。

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這位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

勳科學家!

相關焦點

  • 王大珩 —— 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先生是著名的光學家、教育學家。開拓和推動了中國的光學研究以及光學儀器的製造,特別是在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當中,他領導研製出了聞名全國科技界的光學儀器「八大件」,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 【姑蘇晚報】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組圖)
    「863計劃」十周年紀念,右起為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王大珩小傳王大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雷射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 記者眼中的王大珩: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謂
    他不由自主提起這個話題——他不能理解,新中國成立近50年了,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仍不能緊跟國際發展步伐。他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得到中央的重視。路甬祥當即要求《科學時報》對這個話題給予認真、深刻的思考和報導。不久,記者就這個問題首先採訪了王大珩先生本人。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了解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人都知道,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期間,雖然不能進入生產車間,但他在實驗室對玻璃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光學玻璃的關鍵技術有了足夠的了解。 王大珩在自述中介紹,在那裡,他進行了200多堝的玻璃熔煉實驗,為發展新品種光學玻璃掌握了一定主動權,並發展出稀土玻璃系列,獲得了兩項專利。為了提高測量玻璃光性的效率和精確度,他創研了V—稜鏡折光儀,而且成為商品,現已成為測量光學材料光性的經典儀器。 回國後,他受命建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即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 禮讚70年,致敬科學家|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他身為「兩院」院士,堪稱中國現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的卓越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的發展,促成了中國光學研究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攻讀應用光學。當時的中國,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1948年,王大珩從英國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 【中國科學報】王大珩:情系光學中華魂
    儀器館成立後開展了一系列的試製工作,令人驕傲的是,1953年儀器館熔煉出了第一堝光學玻璃,從而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的歷史,為建立中國的光學儀器製造工業奠定了基礎,王大珩的夙願也得以實現。這些工作表明,光學在發展「兩彈一星」任務中,通過探測、測量、觀察、記錄、通訊等手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64年,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現場上,很重要的一項測量設備便是高速攝影機。高速攝影機要記錄的是核爆火球直徑與時間的關係,由此推斷出原子彈的威力。光機所接過了高速攝影機的研製任務,王大珩親自上陣,帶領光機所相關科技人員在一沒有經驗、二沒有參照物的情形下艱難摸索。
  • 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本期大師芳華,土鱉君想跟大家分享的正是,奠定了我國航天測繪基礎,為兩彈一星保駕護航的中國光學之父、改革先鋒、兩院院士在他和中國高速攝影之父龔祖同的帶領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儀器館便熔煉出中國第一鍋光學玻璃,一舉結束了光學玻璃受制於人的屈辱歷史。緊接著,儀器館又一舉拿出了電子顯微鏡、紅外夜視儀、經緯儀、光譜儀、光電測距儀等高精度儀器,並推出了二十餘種顏色的光學玻璃,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為共和國國防、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驕人的成績,王先生當選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大珩精神永存--長春各界人士追思弔唁光學泰鬥王大珩
    7月30日,長春人民在火車站迎接王大珩院士的骨灰。 30日清晨,「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先生的部分骨灰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長春。他曾經工作生活了31年的城市深切緬懷王老的逝世,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和師生、長春各界人士前往王大珩院士長春光機所故居進行弔唁。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王大珩的「光」亮人生
    從今日起,本報刊發「改革先鋒質量風採」系列報導,回顧展示他們精彩的質量故事,展示他們為中國質量的崛起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人物小傳: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大學霸,四個畢業於北大,一個清華,還有兩個畢業於燕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 王大珩長春故居附近的街巷丨胡同長春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郵票圖案為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光學專家,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巨匠登上「國家名片」。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面值為4.8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695萬套。王大珩,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 「863計劃」主要倡導者王大珩:發展高科技,現在不做,就根本跟不上了!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曾擔任過長春光機所所長、1955年當選為首批學部委員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心急如焚:「現在不做,到下世紀就沒有了,就根本跟不上了!」在建議書籤完名後,王大珩又想到,僅一份建議書送給中央領導人,似乎有點突兀,應該寫一封信做簡要情況說明為好。於是王大珩親筆寫了一封致鄧小平、胡耀邦和趙紫陽的信。
  • 長春理工大學:中國光學英才搖籃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2年高招即將開始,為了解決廣大的考生和家長對所報考學校的疑惑,中國教育在線推出了2012年高招系列訪談。  長春理工大學原名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58年由已故著名科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一手創建。學校先後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第五機械工業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劃轉吉林省,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是吉林省重點大學,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春市共建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