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時,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耀眼的火球噴薄而出,
羅布泊上空瞬間出現兩個太陽!
很多人都見過
這張巨大的蘑菇雲照片。
幾十年後,
在網絡時代長大的80後、90後們
親切地稱這朵蘑菇云為:
「種花家的蘋果樹」!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當天,
所有人員都撤離到
爆炸點60公裡以外的地方,
那麼,是誰這麼近距離
拍攝了「中國第一朵蘑菇雲」?
答案就在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間!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
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
王大珩(héng)!
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這個名字,
但他參與了幾乎所有決定中國命運的
重大科技活動:
第一顆原子彈、人造衛星、
新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
新中國第一臺雷射器、
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
影響中國科技進程的「863」計劃、
中國工程院的組建、
中國的大飛機科研項目,
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大珩院士的照片榮譽牌由其女兒王森高高舉起(左三)
2019年10月1日,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
王大珩的照片與共和國領袖
一起出現在「致敬」方陣禮賓車上,
這是中華民族對這位功勳科學家
至高無上的敬意!
今年,王大珩院士逝世9周年,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
居功至偉的大國脊梁
——王大珩
01
少時埋下科學夢
留學歸來報國恩
1915年2月26日,
王大珩在日本東京出生,
他的父親王應偉,
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
回國後,父親專門把他帶到
北京城東南角的古觀象臺,
意味深長地對他說:
八國聯軍就是在這裡
擄走了老祖宗留下來的
珍貴的天文儀器。
▲王大珩與父母弟妹合影(後排右一)
說到這裡,父親突然有些激動,
他緊緊攥住兒子的小手說:
孩子,你一定記住,
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只能靠自強,
人自強了,
就沒有人敢欺負你,
國家自強了,
就沒有人敢侵略你的國家!
當時年幼的王大珩並沒有意識到,
自己將會在未來的某一天,
真的靠自立自強,
靠「科技救國」的信念
用一道「光」影響和改變中國!
1932年,王大珩以優異的成績
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
師從葉企孫先生。
四年後,班上的28名同學,
只有10人順利畢業,
這其中就有錢三強、何澤慧。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合影(前排左一為王大珩 後排右一為錢三強。梳麻辮子的女生就是錢三強妻子何澤慧 )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 ,
被迫離開了清華實驗室的王大珩,
參加了赴英留學考試。
當時,報名超過400人,
物理專業只有兩個名額,
最後被錄取的兩個人
就是他和彭桓武!
▲王大珩和彭桓武
1938年9月,
當他和彭桓武在香港
登上前往英國的輪渡,
離腳下這片破碎的國土越來越遠時,
他們能想到的是,
學成之後一定會回來報效祖國;
他們想不到的是,
61年後,白髮蒼蒼的兩人,
又一同接過了共和國的至高榮譽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經過幾個星期的漫長航行,
23歲的王大珩終於抵達英國,
成為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
應用光學專業的留學生 。
當時,正值二戰期間,
光學玻璃的需求突然激增十倍,
學習光學專業的王大珩
敏銳地覺察到光學玻璃在戰爭中、
乃至在未來科技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想到自己的祖國還沒有能力
研發製造光學玻璃,
王大珩當即決定,
從倫敦帝國理工轉學到雪菲爾大學的
玻璃製造技術系學習。
然而,學了一年之後,
眼看著博士學位即將到手,
王大珩又做了一個令所有人
都難以置信的決定:
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
到當時英國著名的光學玻璃製造工廠
昌司公司當了一名技術實習生。
幾十年後,他的三個孩子
都已經取得博士學位。
當兒女們為父親當年
放棄博士學位表達遺憾時,
王大珩只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
異國風光好,莫忘民族心。
須當愛國者,志把中國興。
學歷、財富、地位,
都不是他出國留學的目的,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
且從未變過:
早日學成,報效祖國!
在英國昌司公司,
聰穎勤奮的王大珩
一刻也不敢停歇地忙碌著。
整整六年之後,
完全掌握了光學玻璃相關技術的他
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
是時候回家了……
1948年4月,
時刻心繫祖國的王大珩,
辭去了昌司玻璃公司的職務,
放棄英國的社會地位
和優越的生活條件,
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在英國的十年裡,
王大珩從一個普通的物理系學生,
走上了一條全面發展光學玻璃研究、
設計和製造技術的務實之路。
回國時,他還「人肉」背回來一件「寶貝」
——V-稜鏡精密折射儀。
這臺可快速地測量玻璃光性精確度的儀器
專利屬於英國昌司公司,
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王大珩。
然而,當滿懷報國之志的王大珩,
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候,
偌大的中國,
卻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
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
▲王大珩發明的 V- 稜鏡精密折射儀
英雄無用武之地,
王大珩心裡非常難過之時,
老師吳有訓找到他說:
中共中央正在創辦大連大學,
大連已經是解放區了,
你在那裡一定大有所為!
王大珩馬不停蹄地趕往東北,
擔負起創建大連大學物理系的重任。
在艱苦的歲月裡,
他硬是依靠自製的儀器,
為全校600餘名學生,
開設了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程,
這其中就有後來的中科院院士、
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
就在王大珩為創辦物理系
傾注全部精力之時,
他突然收到了一封
來自老同學錢三強的信……
02
用1400萬斤小米
開啟中國光學事業
那是1950年秋,
錢三強寫信請王大珩
到北京來一趟,
說有要事相商。
▲1946年夏,王大珩(右一)與周培源、錢三強、何澤慧參加劍橋物理集會後合影
二人一見面,
錢三強便開門見山地問:
「大珩,你還想搞光學玻璃嗎?」
王大珩先是愣了一下,
然後有些激動地說:
「想啊,做夢都想!」
當時,新中國要發展科學,
急需大量的科學儀器,
面對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
研製這些儀器首先離不開的
就是光學玻璃。
1951年1月24日,
王大珩被正式任命為
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1951年2月,王大珩領到了
在長春籌建儀器館的第一筆經費
——存在銀行的1400萬斤小米!
當時的長春市區到處是殘垣斷壁,
為了節約經費,
王大珩一眼相中了
一片矗立著大煙囪的廢墟:
「儀器館就建在這兒了!
燒玻璃離不開這大煙囪!」
王大珩跟幹活的工人們一起,
一鍬一鍬地挖 , 一鎬一鎬地刨,
硬是在這片千瘡百孔的廢墟上
建起了一座大樓!
1953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
在長春正式成立,
新中國的光學事業,
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同年12月,
中國第一臺熔爐光學玻璃成功出爐,
很快,晶體譜儀、大型攝譜儀、
電子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等,
8種高級精密光學儀器——「八大件」,
一件件在長春誕生!
▲毛主席前面的儀器,就是「八大件」中的「高精度經緯儀」
1961年,王大珩又幹了一件
轟動科技界的大事!
當時,美國剛研發成功雷射僅一年,
王大珩就帶領科研人員攻關,
研製出中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與此同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已經到關鍵時期,
在蘇聯撤走專家的緊要關頭,
王大珩接到一個保密任務:
對核試驗基地剛建了一半的光測設備
進行全面安裝調試 。
臨危受命的王大珩
帶領著團隊沒日沒夜地幹,
五個月後,蘇聯專家扔下的爛攤子
全部正常運行!
▲王大珩和他的研究生蔣築英
錢學森高興地說 :
「原子彈 、飛彈中的光學設備
一定要讓長春光機所來做!」
1964年10月,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現場,
王大珩親自上陣,
帶領光機所相關科技人員,
把一些特殊的攝影儀器,
布置在離核爆炸點很近的地方,
它們在強烈核輻射環境中快速拍攝,
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
記錄下了最珍貴的影像資料。
1970年,「東方紅1號」
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人要進一步探索天際,
光學設備至關重要。
返回式衛星上的對地觀測相機
就是王大珩親自掛帥研製,
正是這個相機讓中國人
第一次從外太空拍到了
「藍色星球」的全貌!
1980年5月,中國成功向南太平洋
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
「遠望」號空間測量船完成了,
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
而他們使用的先進「武器」之一,
就是由王大珩領導研發的
大型光學設備。
王大珩一次又一次,
承擔起了的國防光學重大任務,
將光學事業和中國國防科技發展,
緊密聯繫起來。
就在所有人都在為中國光學事業,
取得的成就歡呼時,
王大珩卻前所未有地
焦慮了起來……
03
「863計劃」光耀中華
畢生心血只為中華之光
1986年初,
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部長的王大珩,
在參加完一個對美國
「戰略防禦計劃」的研討會後,
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裡面很重要的一項,
就是用現代雷射技術,
從外空間摧毀地面的核武器及其核設施 。
除了「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制定了「高科技發展綱要」,
歐洲提出了「尤裡卡計劃」,
日本、韓國、印度都推出了計劃,
中國,該怎麼辦?
當時,一些專家認為,
中國不具備全面發展高科技的經濟實力,
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
等美國搞出來,
我們再利用他們的成果。
經歷過西方全面封鎖、
經歷過「兩彈一星」研製的王大珩,
當時一聽就坐不住了,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
中國不能再沉寂下去了!
這是關乎國家興廢的歷史挑戰,
何去何從,將決定中國在新的世紀
能否站穩腳跟,
而不被淘汰出局。
1986年3月5日,
82歲高齡的鄧小平
久久凝視著案頭一份題為
「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的建議書。
這份建議書由王大珩執筆,
會同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
航天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
三位年過古稀的老科學家
撰寫一個多月。
他們在建議書中這樣寫道:
「當今世界的競爭非常激烈,
稍一懈怠就會一蹶不振。
此時不抓就會落後到以後翻不了身的地步,
我們若不奮起直追,
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鄧小平看到建議書後當即批示:
「這個建議十分重要,
此事宜速做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這份建議書制定的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便是舉世矚目的「863計劃」。
▲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在「863計劃」十周年紀念會議上合影
除「863計劃」以外,
王大珩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
04
熱衷教育的實踐者
最害怕別人稱他為「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對於科研的熱愛,
讓他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對於國家教育的發展,
他付出很多心血。
1958年,他倡導創辦了
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現長春理工大學),
1978年,他負責籌辦了
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
(現哈爾濱理工大學)。
王大珩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盡真情,
不僅在學術上助他們一臂之力,
把他們推向科學前沿,
更多次為他們說話,
為他們開路。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中國光學學科的發展
和人才隊伍的培養,
與王大珩的努力密不可分。
可無論在什麼時候,
無論身處什麼位置,
王大珩總是把個人名利看得很淡 。
在他晚年的時候,
有人請他介紹新中國光學發展的歷史,
他談到了其他人的貢獻時,
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
可當他提到自己時,
總是低調得不願多說。
王大珩經常說:
「我所有經歷的事件和變化,
都是在國際形勢下形成的,
是經濟建設需要促進和推動的。
這不是我個人的優點。」
因為在中國光學領域的
奠基地位和傑出貢獻,
他常常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可是,他最害怕的就是
被人稱為「光學之父」。
他甚至有些著急地說:
如果我是「中國光學之父」,
那麼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
你們怎麼樣稱呼他們?
所以請不要稱我為
「中國光學之父」!
無論王大珩如何低調,
他所創造的光學成就,
實實在在印刻在中國科學發展史上:
1985,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94年,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
1999年9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1年,國家「863計劃」
特殊貢獻先進個人……
如此多的榮譽,
卻也難以總結王大珩
為祖國科技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
2002年3月28日,
編號為17693號的小行星,
被命名為「王大珩星」。
王大珩用「光」改變了中國,
而他自己的名字,
也永遠閃耀在宇宙中!
2011年7月21日,
96歲高齡的王大珩先生溘然長逝。
追悼會舉行那天,
為他送行的人很多。
八寶山南廳大門上貼出的一幅對聯,
精要地總結了他的一生:
戰略規劃諮詢務實為先
跟蹤世界高新技術
光學儀器計量學用並舉
獻身國家科學事業
今年,王大珩先生逝世9周年。
赤子丹心,光耀中華!
先生早已化作天上的巨星,
用自己那至純至真的光芒,
繼續照亮中國的科技未來,
繼續指引著數代人的科研之路。
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這位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
勳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