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王大珩(héng)! 因為在中國光學領域的奠基地位和傑出貢獻,他常常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可是,他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稱為「光學之父」。他甚至有些著急地說:如果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麼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麼樣稱呼他們?
-
記者眼中的王大珩: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謂
他不由自主提起這個話題——他不能理解,新中國成立近50年了,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仍不能緊跟國際發展步伐。他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得到中央的重視。路甬祥當即要求《科學時報》對這個話題給予認真、深刻的思考和報導。不久,記者就這個問題首先採訪了王大珩先生本人。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了解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人都知道,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期間,雖然不能進入生產車間,但他在實驗室對玻璃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光學玻璃的關鍵技術有了足夠的了解。 王大珩在自述中介紹,在那裡,他進行了200多堝的玻璃熔煉實驗,為發展新品種光學玻璃掌握了一定主動權,並發展出稀土玻璃系列,獲得了兩項專利。為了提高測量玻璃光性的效率和精確度,他創研了V—稜鏡折光儀,而且成為商品,現已成為測量光學材料光性的經典儀器。 回國後,他受命建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即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攻讀應用光學。當時的中國,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1948年,王大珩從英國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
【姑蘇晚報】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組圖)
「863計劃」十周年紀念,右起為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王大珩小傳王大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雷射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
禮讚70年,致敬科學家|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他身為「兩院」院士,堪稱中國現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的卓越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的發展,促成了中國光學研究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
【中國科學報】王大珩:情系光學中華魂
1942年,他的英國好友漢德帶給他一個消息——伯明罕昌司玻璃公司實驗部急需找一位實驗物理師,專職從事新型光學玻璃的開發研究。光學玻璃是製造一切光學儀器的基礎,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製造光學玻璃的技術。王大珩深深感到,「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我的祖國是多麼需要這種技術啊!」為了學習製造光學玻璃的真正本領,他毅然放棄了在讀的博士學位,受聘於昌司玻璃公司,做了長達五年的實驗物理師。
-
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
-
大珩精神永存--長春各界人士追思弔唁光學泰鬥王大珩
7月30日,長春人民在火車站迎接王大珩院士的骨灰。 30日清晨,「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先生的部分骨灰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長春。他曾經工作生活了31年的城市深切緬懷王老的逝世,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和師生、長春各界人士前往王大珩院士長春光機所故居進行弔唁。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王大珩的「光」亮人生
從今日起,本報刊發「改革先鋒質量風採」系列報導,回顧展示他們精彩的質量故事,展示他們為中國質量的崛起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人物小傳: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本期大師芳華,土鱉君想跟大家分享的正是,奠定了我國航天測繪基礎,為兩彈一星保駕護航的中國光學之父、改革先鋒、兩院院士在他和中國高速攝影之父龔祖同的帶領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儀器館便熔煉出中國第一鍋光學玻璃,一舉結束了光學玻璃受制於人的屈辱歷史。緊接著,儀器館又一舉拿出了電子顯微鏡、紅外夜視儀、經緯儀、光譜儀、光電測距儀等高精度儀器,並推出了二十餘種顏色的光學玻璃,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為共和國國防、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驕人的成績,王先生當選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大學霸,四個畢業於北大,一個清華,還有兩個畢業於燕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
王大珩長春故居附近的街巷丨胡同長春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郵票圖案為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光學專家,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巨匠登上「國家名片」。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面值為4.8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695萬套。王大珩,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
「863計劃」主要倡導者王大珩:發展高科技,現在不做,就根本跟不上了!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曾擔任過長春光機所所長、1955年當選為首批學部委員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心急如焚:「現在不做,到下世紀就沒有了,就根本跟不上了!」在建議書籤完名後,王大珩又想到,僅一份建議書送給中央領導人,似乎有點突兀,應該寫一封信做簡要情況說明為好。於是王大珩親筆寫了一封致鄧小平、胡耀邦和趙紫陽的信。
-
長春理工大學:中國光學英才搖籃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2年高招即將開始,為了解決廣大的考生和家長對所報考學校的疑惑,中國教育在線推出了2012年高招系列訪談。 長春理工大學原名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58年由已故著名科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一手創建。學校先後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第五機械工業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劃轉吉林省,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是吉林省重點大學,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春市共建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