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

2020-12-06 中國吉林網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人名字,王大珩——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一位用畢生精力推動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科學家。

1959年建校初期王大珩親自給學生上課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於日本,祖籍江蘇省吳縣。他的父親王應偉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早年旅居日本,回國後先後在北京觀象臺和青島觀象臺工作。

王大珩在讀中學的時候,就常去觀象臺跟隨父親觀測天文和氣象,對使用科學儀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少年時代的科學薰陶,對王大珩後來研究應用光學和光學玻璃,致力於中國的光學事業與儀器製造業有深遠的影響。

1936年,王大珩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年後,他順利考入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隨後,他又轉入雪菲爾大學,在世界著名的玻璃學專家W.E.S特納(Turner)教授指導下專攻光學玻璃。

後來,為了發展中國的國防軍工事業,毅然放棄了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到英國昌司公司學習光學玻璃製作工藝。回國後,與龔祖同等一起煉出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為軍用光學儀器的研製與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大珩與錢三強等人一起放棄了國外比較優越的研究與生活條件,回國創業。

建校初期王大珩在辦公室備課

回國後,王大珩親手創辦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從舊貨攤上撿回一個物理實驗室。1952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長春光機所前身)在長春成立,他被任命為館長。在他的倡議下,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相繼開設光學儀器專業。1958年,創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前身),培養光學專門人才。

在擔任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院長期間,王大珩鮮明地提出了「突出辦學特色」和「兩個三結合」的辦學思想,並將其付諸實踐之中。

「突出辦學特色」指的是突出光學特色,在全國率先開設了「光學材料」「光學工藝」兩個專業,如今學校仍是國內光學類專業設置最全的高校之一。「兩個三結合」則是校內「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校外「學校、研究所、工廠」相結合,促進教學與科研二者的融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王大珩(左)與學生蔣築英在研究工作

據原長春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駱孟炎介紹,建校初期條件特別艱苦,冬天教室裡沒有暖氣,王大珩在給學生講授普通物理、理論物理時,總是帶領學生搓搓手、跺跺腳,暖和之後再上課,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探求科學,給學校留下了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的光榮傳統。

後來,王大珩得知學校圖書資源不足,主動捐贈圖書3000餘冊。為了鼓勵學生獻身科技、勇於創新,2008年,王大珩從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中拿出部分獎金,在學校設立王大珩獎學基金。王大珩以自己高尚的言行,詮釋了一位傑出教育家澤被理工、激勵後學的師者情懷。

1992年王大珩回校探視

1958年,王大珩帶領他的團隊以研製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血的結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國第一臺雷射器在這裡誕生以及後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毛主席在參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成果時,十分高興地讚揚道:「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手中,就會像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光焰普照大地,任何人間奇蹟都是會創造出來的。」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主持研製成功多種大型光測設備,為原子彈爆炸、飛彈發射、氫彈試驗、人造衛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大珩主持研製成功一系列靶場測試儀器,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雷射技術、彩色電視、光學計量儀器等做出了開創性成就,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1998年8月在學校辦學董事會成立大會上發言

鑑於王大珩在科學上的重大成就與貢獻,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17693號星命名為「王大珩星」。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王家騏院士這樣評價王大珩:「王老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的光學事業,從國家戰略層面指揮布局,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戰略科學家』。」

吉網 吉刻APP記者 艾靈( 文中照片為資料圖片 )

相關焦點

  •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給「核爆」拍照
    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用「光」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功勳科學家王大珩(héng)! 因為在中國光學領域的奠基地位和傑出貢獻,他常常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可是,他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稱為「光學之父」。他甚至有些著急地說:如果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麼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麼樣稱呼他們?
  • 王大珩 —— 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先生是著名的光學家、教育學家。開拓和推動了中國的光學研究以及光學儀器的製造,特別是在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當中,他領導研製出了聞名全國科技界的光學儀器「八大件」,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 大珩精神永存--長春各界人士追思弔唁光學泰鬥王大珩
    7月30日,長春人民在火車站迎接王大珩院士的骨灰。 30日清晨,「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先生的部分骨灰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長春。他曾經工作生活了31年的城市深切緬懷王老的逝世,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和師生、長春各界人士前往王大珩院士長春光機所故居進行弔唁。
  • 記者眼中的王大珩: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謂
    他不由自主提起這個話題——他不能理解,新中國成立近50年了,中國的儀器儀表事業仍不能緊跟國際發展步伐。他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得到中央的重視。路甬祥當即要求《科學時報》對這個話題給予認真、深刻的思考和報導。不久,記者就這個問題首先採訪了王大珩先生本人。
  • 王大珩院士: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
    「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了解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人都知道,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期間,雖然不能進入生產車間,但他在實驗室對玻璃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光學玻璃的關鍵技術有了足夠的了解。 王大珩在自述中介紹,在那裡,他進行了200多堝的玻璃熔煉實驗,為發展新品種光學玻璃掌握了一定主動權,並發展出稀土玻璃系列,獲得了兩項專利。為了提高測量玻璃光性的效率和精確度,他創研了V—稜鏡折光儀,而且成為商品,現已成為測量光學材料光性的經典儀器。 回國後,他受命建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即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新文化報】中國現代光學之父 王大珩
    王大珩榮幸地戴上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蘇省吳縣人,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攻讀應用光學。當時的中國,僅有一個只能製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1948年,王大珩從英國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 禮讚70年,致敬科學家|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他身為「兩院」院士,堪稱中國現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的卓越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的發展,促成了中國光學研究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 【姑蘇晚報】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組圖)
    「863計劃」十周年紀念,右起為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王大珩小傳王大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雷射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 大珩百歲光永恆
    王大珩 2015年2月26日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我國現代光學和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著名光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的百年誕辰日。他光燦的一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心中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在中國科學家中,王大珩先生和錢學森先生一樣,是屬於思想家的人物。思想家是科學家中的最高層次。研究科學,最關鍵的和最難的是出思想。而王老和錢老,都是出大思想、出大主意的人物。
  • 【中國科學報】王大珩:情系光學中華魂
    1942年,他的英國好友漢德帶給他一個消息——伯明罕昌司玻璃公司實驗部急需找一位實驗物理師,專職從事新型光學玻璃的開發研究。光學玻璃是製造一切光學儀器的基礎,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製造光學玻璃的技術。王大珩深深感到,「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我的祖國是多麼需要這種技術啊!」為了學習製造光學玻璃的真正本領,他毅然放棄了在讀的博士學位,受聘於昌司玻璃公司,做了長達五年的實驗物理師。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本期大師芳華,土鱉君想跟大家分享的正是,奠定了我國航天測繪基礎,為兩彈一星保駕護航的中國光學之父、改革先鋒、兩院院士在他和中國高速攝影之父龔祖同的帶領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儀器館便熔煉出中國第一鍋光學玻璃,一舉結束了光學玻璃受制於人的屈辱歷史。緊接著,儀器館又一舉拿出了電子顯微鏡、紅外夜視儀、經緯儀、光譜儀、光電測距儀等高精度儀器,並推出了二十餘種顏色的光學玻璃,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為共和國國防、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驕人的成績,王先生當選了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大學霸,四個畢業於北大,一個清華,還有兩個畢業於燕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 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中國
    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心血的結晶。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著名光學專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在應用光學及光學玻璃科學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4月13日,第十五屆王大珩光學獎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推薦參評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團隊李劍峰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羅鴻禹從來自35所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
  • 王大珩的「光」亮人生
    從今日起,本報刊發「改革先鋒質量風採」系列報導,回顧展示他們精彩的質量故事,展示他們為中國質量的崛起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得的豐碩成果。人物小傳: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大珩長春故居附近的街巷丨胡同長春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郵票圖案為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光學專家,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BMW星系璀璨閃耀 全系車型盡顯個性光芒
    寶馬集團創下了自1994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好銷量紀錄——在國內銷量達到639,953萬,同比增長7.7%。其中BMW東區充分利用地處經濟發達區域的優勢,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和銷售表現。2018年也是「BMW X之年」,寶馬集團在中國發起強大產品攻勢,陸續推出創新BMW X2、全新BMW X3、全新BMW X4等車型,收官之作全新BMW X5更將產品攻勢推向頂峰。
  • 蒼穹之美-極地綻放的光芒
    本期說到的話題可謂是一個浪漫的代言詞,小天特意還準備了一小段詞為它開頭,在極地綻放的光芒,極夜中的璀璨,極光之美,小天覺得無法用語言描述,只有親身觀賞,才能領略極光那嘆為觀止的美麗。閒話不多說,本期,我們就說說五彩斑斕的美人兒—極光。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