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中心江穎課題組和合作者在《自然》發表銅防腐蝕研究方向新進展

2020-11-22 北大新聞網

2020/10/15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

銅表面防腐蝕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但防腐處理的常規方法不可避免會降低銅的導電性和導熱性。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合作,利用甲酸鈉溶液對銅進行熱處理,實現了工業銅箔和銅納米材料的高效防腐。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解析了表面防腐層的原子結構,發現了一種由甲酸根誘導的超薄配位鈍化層,可以在抗氧化的同時保持銅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該工作以「Surface Coordination Layer Passivates Oxidation of Copper」為題,於10月1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江穎課題組長期從事水/固界面的原子尺度研究,並基於掃描探針顯微鏡發展了一系列的高分辨成像和譜學工具,在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屢獲突破Nature 557, 701 (2018),Science 352, 321 (2016)】。近年來,江穎課題組開始嘗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解決真實固/液界面的跨領域問題,並在表面防腐蝕、表面防結冰、電化學水解制氫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Nature 577, 60 (2020)】,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1348 (2019),Adv. Mater. 30, 1702944 (2018))。

鄭南峰團隊發現,利用甲酸鈉溶液對多晶銅進行簡單的熱處理,可以得到優異的防腐效果,同時不影響銅的導電性和導熱性。為了理解防腐蝕的微觀機理,江穎課題組發展了一種製備「超淨」固/液界面的方法,有效避免了大氣環境的幹擾,並在超高真空中模擬甲酸鈉溶液對銅表面的熱處理,再利用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對表面防腐蝕層進行高分辨成像(如圖)。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和譜學實驗,他們發現,經甲酸鈉溶液熱處理後的多晶銅表面,會誘導出大面積的Cu(110)晶面,甲酸根在此晶面上通過配位吸附形成了一種Cu(110)-c(6×2)緻密重構層。有趣的是,該超薄鈍化層暴露在大氣後仍然可以穩定存在。此外,這種基於甲酸鹽的表面鈍化處理方法還可推廣到不同形式的銅材料和室溫條件。

a和b,甲酸鈉溶液處理後的多晶銅表面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c和d,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和理論模擬圖像;e,表面防腐蝕層的原子模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博士生汪知昌(現為廈門大學博士後)、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後彭健和博士生陳碧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江穎與鄭南峰、傅鋼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自然-化學》發表北大江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2012/11/12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可控的對分子內部的化學鍵進行選擇性操縱是科學家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
  • 量子中心江穎當選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19/09/18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 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於近日揭曉,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因在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研究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當選
  • 【特稿】水之舞——物理學院「水的核量子效應」系列課題研究紀實
    2016年,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恩哥院士課題組以及物理學院李新徵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研究員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該成果也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30日下午,大會正式公布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儀式,今年共有六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六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 ...報導量子中心孫棟及合作者對拓撲光電探測的展望:基於半金屬的...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孫棟教授和合作者Javier García de Abajo教授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Semimetalsfor 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ion」的前瞻性(Perspective)文章,展望了拓撲光電探測這個新興領域的未來發展的方向。高性能的光電探測器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各種電子設備的「眼睛」。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拓撲量子輸運是研究新穎量子物態的重要手段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北大課題組發表重要研究進展,有望大幅推動光子晶片技術發展
    4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4月22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了可期應用前景。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7-09-04  瀏覽: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儘管超快雷射技術和STM相耦合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提出,但是相關研究進展非常緩慢,主要受限於一系列技術難點,例如:雷射的熱效應對STM隧道電流的幹擾、雷射誘導電流的低信噪比、超快雷射脈衝在STM中的展寬、雷射與隧穿電子間的耦合機制等。
  • ...報導量子中心張焱課題組及合作者在1T-TaS2材料中發現的能帶...
    2020/08/28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上海交大袁璐琦團隊及合作者研究單光子量子傳輸獲進展
    近日,ACS Photonic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袁璐琦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完成的題為 「Frequency Manipulations in Single-Photon Quantum Transport under Ultrastrong Driving」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報導了在外加超強耦合驅動場作用下,實現單光子量子傳輸頻率操控的研究。
  • 我國科學家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與擴展上取得新進展
    科技日報合肥11月30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課題組與合作者及本源量子計算公司等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在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的基礎上,開發新型譜學方法系統表徵了兩量子比特間耦合模式的演化。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產綜合性旗艦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半導體量子點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是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載體之一。
  • Science Advance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及合作者在二維極限下的...
    儘管目前馬約拉納零能模的實驗證據還不能被所有專家完全接受,每一次相關的實驗進展都會引起國際上學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然而當前探索馬約拉納零能束縛態所需的微納加工工藝、極低溫與外磁場等條件給馬約拉納零能模可能的應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近期鐵基超導體Fe(Te、Se)塊材被證實為具有超導拓撲表面態的材料,或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備選思路。
  • 【物理人·研究快報】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水溶液中的離子輸運研究長期以來都是基於連續介質模型,而忽略了離子與水相互作用以及離子水合物和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觀細節。該工作首次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刷新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