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化學》發表北大江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04 北大新聞網

2012/11/12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可控的對分子內部的化學鍵進行選擇性操縱是科學家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人們利用雷射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的對一些簡單分子實現了選鍵操縱,比如:甲烷、氧分子、一氧化碳、乙炔、苯分子等,從而調控和這些分子相關的化學反應。近年來,隨著分子納米科技(包括:分子電子學、分子傳感器、納米機器等)的迅速發展,如何在一個複雜功能化分子中實現化學鍵的選擇性操控變得愈加重要。然而,由於分子內部自由度的複雜化以及能量在分子內部的重新分配,在複雜功能化分子中實現化學鍵的精確控制非常具有挑戰性。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江穎研究組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郇慶副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Guillermo C. Bazan教授合作,利用自製的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的對一種廣泛應用於分子電子學研究的巰基π-共軛分子 (1,4-bis[4』-(acetylthio)styryl]benzene) 實現了化學鍵的選擇性操縱。通過向分子內部注入空間局域、能量可調的隧道電子,利用共振電子激發技術,他們可以分步把分子中四個不同的官能團逐個剝離,同時在能量空間和實空間中監測每一個化學鍵的斷裂對分子電子結構的影響。基於可控的斷鍵,他們進一步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子操縱技術,精確的操控表面上的金原子,使其與分子中的硫原子結合併形成化學鍵,從而人為構造出了一個「電極-分子-電極」的單分子結。他們發現,Au-S鍵的空間構型和分子的對稱性共同決定了成鍵的類型:共價鍵或者配位鍵;同時,Au-S相互作用是非局域的,其對整個分子的電子結構有著很大的影響,表現為分子共振態的展寬和能級的移動。這些結果將有助于澄清單分子電輸運研究中理論和實驗長期以來的分歧。

該工作展示了在複雜大分子中實現選鍵操控的可能性,同時也在單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分子的電子結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演化。相關結果以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近期的《自然-化學》[Ying Jiang et al., Nature Chem. DOI: 10.1038/NCHEM.1488 (2012)]。這項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引進傑出技術人才」計劃的資助。

示意圖:利用STM針尖在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進行選擇性斷鍵和成鍵。STM針尖發射的電子束可以選擇性的解離S-Ac鍵(右下角),也可以對S-Au鍵進行焊接(左上角)。背景是分子所吸附的NiAl(110)襯底

 

編輯:素馨

相關焦點

  • 量子中心江穎課題組和合作者在《自然》發表銅防腐蝕研究方向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合作,利用甲酸鈉溶液對銅進行熱處理,實現了工業銅箔和銅納米材料的高效防腐。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解析了表面防腐層的原子結構,發現了一種由甲酸根誘導的超薄配位鈍化層,可以在抗氧化的同時保持銅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
  •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2020-06-23 0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生科院吳虹課題組《自然·通訊》發表文章
    2020年4月2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RIM21 and PHLDA3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PI3K/AKT Pathway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江蘇師大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C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 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 南科大賈鐵爭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賈鐵爭課題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ozlowski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成果以「Transition-metal-free formal cross-coupling of aryl methyl sulfoxides and alcohols via nucleophilic activation of C-S bond」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前沿院博士生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14日,前沿院有機化學研究中心曾小明博士團隊博士生韋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化學領域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影響因子12.113)上在線發表題為「Highly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romatic Ketones and Phenols Enabled by Cyclic (Amino)(alkyl)carbene Rhodium Complexes」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章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單位均為西安交通大學。
  • 張弛教授課題組在線發表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
    張弛教授課題組在線發表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澳大利亞功能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時間:2018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北大課題組發表重要研究進展,有望大幅推動光子晶片技術發展
    4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4月22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了可期應用前景。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鄧鶴翔課題組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創造性的探索了在介觀尺度上(2-50納米),無機半導體納米顆粒和金屬有機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製,實現了單波長光碟機動下CO2還原11.3%的表觀量子產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並觀察到等當量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特稿】水之舞——物理學院「水的核量子效應」系列課題研究紀實
    2016年,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恩哥院士課題組以及物理學院李新徵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研究員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該成果也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南開大學李魯遠課題組研究成果在Cancer Research雜誌發表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聞) 日前,我校藥學院教授、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魯遠教授的聯合研究團隊(南開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在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氧非依賴降解機制研究領域的一項成果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會刊
  • 【前沿】李斌課題組在JCEM雜誌合作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8月16日,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主辦的內分泌臨床領域主流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JCEM)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周慧芳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Regulation of orbital
  • JACS報導武漢理工大學張高科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張高科及其課題組吳曉勇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清華新聞網8月1日電 7月22日,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Teixobactin的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
  • 剛剛,《自然》發表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