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2020-12-05 中國數字科技館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超快STM結合了STM的空間解析度和超快光學的時間解析度,可以實現原子級解析度的飛秒光譜學,並用於單原子、單分子、單電子和單自旋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本文首先介紹了超快STM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的進展。隨後,我們將超快STM技術應用於光催化材料金紅石型TiO2(110)表面上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揭示了與氧空位結合的單極化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了原子環境與極化子的光響應之間的直接相關性,該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1]。

1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

時間是闡述各學科領域動力學信號的一個重要參數,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動力學過程需要不同的檢測技術。發生在秒級到納秒級(ns,10–9 s)的現象易於測量,但是對於皮秒級(ps,10–12 s)、飛秒級(fs,10–15 s)甚至是阿秒級(as,10–18 s)的超快信號,目前只能通過超快光譜來檢測,例如泵浦-探測(pump-probe)技術。超快雷射技術由於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其空間解析度只有微米(μm)量級,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雖然將其改進到幾十納米,但對于越來越小的納米器件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相反,STM具有原子級空間解析度,但受電流放大電路帶寬的限制,時間解析度僅有微秒(μs)量級。因此,STM與超快光譜技術結合可以彌補彼此的缺點,在原子尺度上得到ps甚至fs的時間分辨信號。超快STM技術通常利用光脈衝激發樣品,然後用隧道電流檢測弛豫信號,其具有諸多組合方式,因此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2]。

1993年,Weiss等人[3]提出了光電導門STM技術(photoconductively gated STM,PG-STM),將泵浦探測光用作快速光電導柵開關,其時間解析度為2 ps,空間解析度為20 nm。空間解析度主要受限於針尖與電導線之間的耦合所引起的幾何電容,且測得的信號並非針尖下方的信號。為提高空間解析度,Nunes和Freeman[4]提出了與PG-STM相結合的結混合技術(PG-STM with junction mixing,JM-STM),儘管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1 nm,但測量結果實際上是柵開關的動態信息,且時間解析度受傳輸線帶寬的限制,僅為10 ps。

Hamers和Cahill[5]首次實現了脈衝激勵STM(pulse-excited STM,PX-STM)的想法,該技術具有10 ns和1 μm的解析度。該方法存在兩個問題: (1) 檢測的電流信號是脈衝重複周期的函數,但脈衝重複周期不能達到fs量級,限制了時間解析度;(2) 該方法使用斬波器做強度調製,存在針尖尖端熱效應的問題,對STM隧道電流產生幹擾。而後,Pfeiffer等人[6]嘗試使用雙脈衝激勵STM(paired-pulse-excited STM,PPX-STM),通過隧道結的直流電流作為延遲時間的函數被檢測,該技術可得到亞皮秒的時間解析度,但針尖熱效應問題依舊存在。

2010年,Terada等人[7]提出了振蕩雙脈衝激勵STM(shaken pulse-pair-excited STM,SPPX-STM)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引入了脈衝選擇器和延遲時間調製技術,前者解決了由斬波器強度調製引入的針尖熱效應問題,後者則有效地改善了雷射誘導電流的低信噪比。SPPX-STM技術可檢測ps甚至fs的超快過程,但實現原子尺度的探測仍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我們在SPPX-STM技術的基礎上,獨立研發了一套工作在超高真空(10–11 Torr)、低溫(5 K)環境下的超快STM系統。該系統具有百飛秒的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的空間分辨,並且可以有效抑制雷射熱效應的影響,大大提高信噪比。我們首次將超快STM系統應用於光催化材料體系,捕獲到了TiO2(110)表面上光激發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

2 TiO2表面光激發單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

極化子是一種準粒子,是由晶體中導帶電子和周圍晶格的畸變相結合而形成的複合體。它與諸多金屬氧化物的物理化學特性密切相關,例如光催化、高溫超導、熱電、巨磁阻等。

金紅石型TiO2是典型的光催化劑材料。源自TiO2(110)表面氧空位的極化子態主要以不同比重分布在氧空位周圍,如圖1(a)中箭頭指向所示。這種態密度的不對稱性可能是由極化子在諸多簡併基態構型中的動態俘獲引起的,極化子與帶正電的氧空位以及氧空位附近的強電偶耦合而產生靜電吸引,使得極化子被約束在氧空位周圍。

我們首先研究極化子位點在穩態光激發前後的光響應。如圖1(b)所示,極化子態的能量在700 nm雷射照射下往價帶(valence band,VB)移動,而且極化子態被顯著抑制,同時導帶(conduction band,CB)邊也向上移動。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我們發現光照下電導譜變化的原因是極化子態與CB之間的電子躍遷,表面氧缺陷附近的極化子在光激發下會發生電子嚮導帶躍遷的過程,從而轉變為自由電子(圖1(c)),這些自由電子在弛豫過程中會被氧缺陷重新捕獲,形成束縛極化子。

上述測量是在穩態下進行的,涉及極化子態的激發與弛豫之間的動態平衡。為解析細緻的動力學過程,我們使用兩束具有時間延遲的532 nm的納秒脈衝雷射進行超快STM實驗測量。圖1(d)~(f)顯示了表面上不同位置處光激發極化子和自由電子的弛豫動力學。結果表明,光激發極化子的壽命強烈依賴於其局部環境。圖1(d)為兩個氧缺陷的STM形貌圖,1和2表示兩個基態極化子的位置,其中極化子1被一個氧缺陷束縛,而極化子2則被兩個氧缺陷約束。圖1(e)為位點1處自由電子被氧缺陷捕獲形成極化子的時間分辨曲線,進行指數擬合可以提取壽命。通過圖1(f)不同位點處導帶電子壽命和極化子被氧缺陷捕獲時間的對比可知,極化子2的弛豫比極化子1快很多,這是因為極化子2周圍的晶格畸變形成的勢阱更深,促進了極化子的俘獲。但是,自由電子壽命對氧缺陷的原子尺度分布並不敏感,其強烈依賴於納米尺度的平均缺陷密度。

圖1 單個極化子的光激發及其空間相關壽命。(a) TiO2(110)表面氧缺陷附近的極化子分布;(b) 極化子位點處在雷射照射前後的掃描隧道譜;(c) 對應(b)中電子從極化子態被光激發到導帶;(d) 兩個氧缺陷的STM形貌圖,位點1和2分別標註了兩個極化子位點;(e) 位點1處自由電子被氧缺陷捕獲形成極化子的時間分辨曲線;(f) 光激發電子和極化子的壽命與位置的關係

3 意義和展望

該研究首次為光激發單極化子的弛豫動力學提供了時空信息,揭示了原子尺度環境的關鍵作用,表明被氧缺陷共享的極化子位點可能具有更強的催化活性,這為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光催化活性位點提供了新的微觀圖像,同時也為納米光催化材料缺陷工程提供了新指導。除此之外,該技術還可以進一步應用於各種半導體和單分子的載流子動力學、聲子動力學和自旋動力學等研究中。

文/黃玉清, 郭鈔宇, 王欽, 孟祥志, 江穎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八年磨一劍,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利用這臺設備,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對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圖2)。該工作首次揭示了原子尺度環境對極化子非平衡動力學過程的重要影響,為光催化反應中的高活性位點提供了新的微觀圖像,同時也為納米光催化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該工作中所發展的實驗技術則可以進一步應用於各種功能材料的微觀電荷動力學研究,例如:光-電轉換、激子動力學、電荷傳輸、電-聲耦合等。.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124, 206801 (2020)】上,並被選為編輯推薦文章。掃描隧道顯微鏡由於其隧穿電流具有高度的局域性,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近來年,超快STM的原始概念和核心技術開始出現革新,江穎課題組也於2012年加入了激烈的國際競爭,獨立研發並掌握了若干關鍵技術,歷經了圖紙設計、機械加工、組裝對接、性能測試等環節,掃描探頭、真空系統、控制電路、光耦合系統等關鍵部件全部自行製作,在兩屆博士生的接力和反覆試錯後最終研製出了全新一代超快STM系統(圖1),使得原子尺度上的超快動力學探測成為可能。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致力於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八年磨一劍,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種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的微觀探測工具。  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 s)和飛秒(10-15 s)量級。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掃描隧道顯微鏡橫向單原子操縱的理論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世武研究員和博士生劉凱對STM在Cu(111)表面上橫向操縱單個Co原子的機制和動力學過程進行了理論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並於11月25日發表在Phys. Rev. Lett. 95, 226102 (2005)上。
  • 掃描隧道顯微鏡
    它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4K)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納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 擒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2年4月27日
    能不能把「單個原子」抓住,用什麼工具「夾住」它? 1981 年,科學家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成功地研製出了一臺儀器,不僅能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還能把原子夾起來挪動。這臺儀器叫做「掃描隧道顯微鏡」,它使人們第一次觀察並操縱了原子。它利用了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把隧道電流的強弱轉化為空間信號,通過電腦分析得到樣品表面單個原子的情況,還能把原子間距及排列狀態用圖像顯示出來。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由於掃描隧道顯微鏡通常用於測量靜態的原子和電子結構,以往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表面單分子化學反應的研究大多沒有探討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如電子弛豫、聲子激發等。然而,單分子化學反應的結果與分子中電子和聲子的相干動力學有直接的關聯性。如何將分子激發態的壽命與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在時間、空間和能量的尺度上有機地聯繫起來,目前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發展前沿技術,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鏡),因能夠在埃(1埃=10-10 米)-亞皮秒(1皮秒=10-12 秒)的空間-時間尺度拍攝結構的動力學過程,為解決多個重大學術問題提供關鍵線索,而備受全球物理學、化學、材料學和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關注。例如,為了在原子尺度下研究藥物的工作機理,2018年初英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已決定投入1000萬英鎊與日本電子公司(JEOL)來共同開發超快電子顯微鏡技術。
  • 一文看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AFM
    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縮寫為STM),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
  •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VS 原子力顯微鏡(AFM)
    尖銳金屬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利用針尖-樣品間納米間隙的量子隧道效應引起隧道電流與間隙大小呈指數關係,獲得原子級樣品表面形貌特徵圖象。恆高模式:始終控制針尖在樣品表面某一水平高度上掃描,隨樣品表面高低起伏,隧道電流不斷變化。所得到的STM圖像不僅勾畫出樣品表面原子的幾何結構,而且還反映了原子的電子結構特徵。恆電流模式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最常用的一種工作模式。
  • 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研製成功
    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鏡體。 陸輕鈾(右)研究員與科研人員安裝課題組研製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 ...校長杯」創新挑戰賽銅獎項目「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其團隊
    為納米尺度的科學研究插上翅膀——記清華大學「校長杯」創新挑戰賽銅獎項目「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其團隊研通社記者 謝 佩  「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無疑是本屆「校長杯」創新挑戰賽中科技含量和單元造價最高的項目。作為一種利用量子力學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其在表面物理等納米尺度的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造價也不菲。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量子遂穿是量子力學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量子隧穿電流的測量,可以實現原子尺度的表面成像,是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
  • 掃描隧道顯微鏡應用前景丨WALINOVA顯微鏡丨北京永盛華遠商貿中心
    原子力顯微鏡可應用於研究的領域,包括高分子材料、光電材料、奈米材料、生物材料等,除此之外,其探針還可作為操縱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工具,提供了更寬廣的科學研究及想像空間。WALINOVA顯微鏡據報導,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基思·斯瓦伯利用現在納米電子學的一種測量方法,製造出了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拍攝表面單個原子圖像,它速度至少比現有顯微鏡的速度快100倍。
  • 顯微鏡研究領域新進展
    這些力被準靜態地應用於創建表面結構和影響化學過程,但利用局部動力學實現原子尺度上的一致性控制仍然是一個有趣的前景。化學反應,構象變化和解吸在超快的時間尺度上已被追蹤,但是直接對單個原子施加飛秒力來選擇性地誘導分子運動還沒有實現。
  •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儀器信息網 2016/03/09 11:44:32 點擊 210 次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事實上,原子的尺度在0.1納米左右,也就是10負十次方米,平常我們常見的頭髮直徑在幾十微米的量級,也就是在直徑寬度上可以分布幾十萬個原子,而原子核就更小了,尺度是原子的萬分之一。,即使利用光學顯微鏡也只能放大2000倍左右,達到亞微米的尺度,還是無法看到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