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快!準!顯微鏡研究領域新進展

2020-09-05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Dominik Peller

通訊作者:Rupert Huber & Jascha Repp
通訊單位: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0-2

背景介紹

掃描探針技術可以利用精確的原子力實現在物質表面逐個原子地進行雕刻。這些力被準靜態地應用於創建表面結構和影響化學過程,但利用局部動力學實現原子尺度上的一致性控制仍然是一個有趣的前景。化學反應,構象變化和解吸在超快的時間尺度上已被追蹤,但是直接對單個原子施加飛秒力來選擇性地誘導分子運動還沒有實現。

本文亮點

● 結合光碟機動掃描隧道顯微鏡和超快作用光譜,作者發現誘導旋轉調節分子在兩個穩定吸附幾何結構之間切換的概率最高可達39%。

● 本文提出的策略最終使單個分子或固體中的單個原子的相干操縱成為可能,從而使化學反應和超快相變能夠在其固有的時空尺度上被操縱,為亞分子光波力顯微鏡鋪平道路。

圖文解析

● 圖1:用局部超快力刺激對單分子開關結構動力學的相干控制


鎂酞菁(MgPc)分子吸附在氯化鈉薄膜的氯位點上構成單分子開關,中性分子的軸線相對於底層表面的軸線旋轉的方位角為ϕl=+10°或ϕr=-10°(圖1 a, b)。這定義了兩種穩定的結構構型,分別表示為|l⟩ 和 |r⟩,吸附能U(ϕ)為雙孔勢,在ϕ地ϕr處有退化的最小值(圖1b)。在這個開關中,原子運動的最直接啟動是對分子框架施加機械力,使系統處於電子基態。雖然可用掃描探針顯微鏡的靜態力引起靜態偏移,一個隨時間變化的超快力脈衝F(t),可製備出分子的相干失意旋轉(圖1c、d)。可以看到,這種原子級的超快力可以由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金屬尖端耦合的強太赫茲脈衝的振蕩載波提供。只有進入或離開分子軌道的共振隧穿會導致暫時的電荷和相關的分子開關驅動(圖1f),而在偏差遠低於任何軌道共振的隧穿則不會,這在穩態STM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 圖2:路徑選擇映射的單脈衝開關概率


太赫茲雷射源誘導飛秒電子注入以單次發射方式進行,以一定概率切換單分子開關。穩態成像在低偏置電壓監視吸附幾何圖形顯示在 |l⟩ 和 |r⟩之間沒有轉換(圖2 a, b)。圖2c顯示了Idet的典型時間軌跡,超過0.23 s,而單個太赫茲脈衝重複地將單個電子注入最低未佔分子軌道(LUMO)。從成千上萬的太赫茲誘導的開關時間軌跡中,獲得了局部概率pl-r(x, y)(圖2d)和pr-l(x, y)的單獨映射,揭示了豐富的亞分子特徵和明確的方向依賴性。計算的LUMO密度圖與測量的開關概率圖一致(圖2e),表明開關概率與電子注入效率成線性比例;換句話說,注入的電子觸發開關事件的概率是與位置無關的。

● 圖3:超快力脈衝刺激相干地控制單分子的開關概率


為了證明單個MgPc分子的切換概率可以受到超快力脈衝的影響,該脈衝誘發了分子框架的相干、主要的旋轉運動,作者接下來進行了泵探針實驗。泵作為超快的力脈衝,和一個延時探針注入電子到LUMO,以誘導單分子開關(圖3a),作者利用位於金屬隧道尖端的太赫茲脈衝的振蕩近場來實現超快力,使近場振幅固定在注入電子到分子中所需要的值以下。如圖3b所示,泵脈衝以0.3-THz頻率在開關概率p(應變)上留下一個顯著的振蕩。振蕩頻率與DFT計算的平面內受挫旋轉頻率一致。為了證實這種相互作用純粹是由近場電場作為原子局部力的瞬態介導的,作者改變泵場強度,從而改變貫穿隧穿結的瞬態電壓,從下面到上面的閾值電子注入LUMO(見擴展數據圖3的場電壓校準),同時保持探針脈衝的振幅恆定。


圖3c,揭示了泵脈衝誘導了p(應變)的顯著調製,並增加了一個與延遲無關的正偏移。這兩種效應作為泵的函數規模明顯不同(圖3d, e),可以明確地把p的急劇增加歸因於泵脈衝誘發的電子隧穿。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干調製的幅值在開關概率Ppp(圖3e)在整個電場範圍內,從零開始,隨泵場線性增加。這說明泵脈衝的電場本身對系統有相干性的激發,這進一步證實了泵電場極性的顛倒導致了相同頻率、相反相位的p(差)振蕩。這些結果表明,雖然局部電子注入需要觸發開關事件,但在隧道閾值以下的泵浦脈衝可以通過超快電場刺激在系統中引起相干運動。

圖4:飛秒力刺激的原子空間選擇性


在保持泵場在隧穿閾值以下的不同尖端位置進行的泵探針實驗表明,平均開關率p和調製振幅Ppp都與分子上的位置密切相關,但它們的空間模式明顯不同。作者發現,在小於5Å的地方,力誘導的調製Ppp,要麼缺失(圖4a)),要麼最大化(圖4b),驗證了電場作用於局部,局限於埃尺度。對此進行了DFT計算,在這種計算中,分子和NaCl層的組合體系的幾何結構是放鬆的。圖4c顯示了未施加場的狀態 |l⟩的分子俯視圖。通過加入局部平面外電場來模擬泵脈衝對分子方位角方向的影響,觀察到分子進行小的方位角偏移,該偏移敏感地依賴於局部場的精確位置(見圖4c中的色標)。鬆弛幾何的原子位置(圖4d, e)表明特定氫原子的相互作用(粉色)和下面的氯(綠色)和鈉原子(藍色)支配方位的能量,產生雙阱能量。這裡展示的超快相干原子操作為具有子周期和原子精度的路徑選擇真實空間反應顯微鏡鋪平了道路。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0-2

相關焦點

  •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2 10:08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結果證明,新研製的2P3A-DSLM雙光子光片顯微鏡具有採樣速度快(1毫秒幀頻)、光損傷小以及深層組織成像等優點。特別是與國際同類光片顯微鏡相比,2P3A-DSLM在保持超大視場的同時,具有最薄的一致性的光片(亞微米級),這使得在活體模式動物組織深處定量化觀察和研究亞細胞精細結構和動態過程成為可能。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5月13日,顏寧團隊就在Nature上背靠背,連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AC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參考消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90-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95-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0-2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GaN/NbN epitaxial semiconductor/super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5768)   3、Nature: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中科大物理學院在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但SPRM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限制了其更為廣泛的應用。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超快自由電子和光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引入了一種以前未知的量子物質,量子自由電子波包。03創新研究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是一個飛秒泵浦探針裝置,使用光脈衝激發樣品和電子脈衝探測樣品的瞬態狀態。這些電子脈衝穿透樣品並對其成像。在一個設置中包含多維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以充分表徵納米尺度的對象。這項突破的核心在於,超快自由電子-光相互作用研究的進展已經引入了一種新的量子物質——量子自由電子波包。
  • [特種部隊]打造快準極限領域
    在遊戲裡面,你可以找到真實的自我,可以體驗「快」與「準」的雙重衝擊。快:最直觀的界面,最簡單的操作,讓你一看便會、拿來就玩。不必經過複雜的操作和煩瑣的遊戲設置就可以輕鬆上手,輕鬆體會到親臨戰場的感覺。這個「快」字不但體現於容易上手方面,更體現在《特種部隊》的遊戲節奏上。極快的遊戲節奏能讓玩家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特種部隊》帶來的休閒和放鬆。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很多侵襲性和抗藥性的癌症易受鐵死亡的影響,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讓癌細胞對鐵死亡產生抵抗力的新機制。這就為開發抑制這種新發現機制從而允許鐵死亡在易感的癌細胞中發生的藥物提供了一種新的靶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發現細胞獲得抗藥性的全新方式將使得我們能夠設計靶向這種機制的藥物。
  • 《特種部隊》打造「快、準」極限領域
    在遊戲裡面,你可以找到真實的自我,可以體驗「快」與「準」的雙重衝擊。快:最直觀的界面,最簡單的操作,讓你一看便會、拿來就玩。不必經過複雜的操作和煩瑣的遊戲設置就可以輕鬆上手,輕鬆體會到親臨戰場的感覺。這個「快」字不但體現於容易上手方面,更體現在《特種部隊》的遊戲節奏上。極快的遊戲節奏能讓玩家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特種部隊》帶來的休閒和放鬆。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卡米納團隊這一研究成果或將有助於設計新的量子材料以存儲具有高穩定性的量子比特、提高手機以及其他類型屏幕的解析度和色彩對比度等,卡米納說,「一旦我們研究更先進的納米 / 量子材料,它將產生更大的影響。」「第一次」 總是令人激動且意義非凡的,卡米納團隊的 「第一次看到」 實為量子領域一大突破。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此外,本文還介紹了實現新穎的光與物質作用--光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論和實驗進展。例如,室溫強耦合,原子中的超快「禁止」躍遷和切倫科夫效應的新應用,以及超快電子顯微鏡的突破和緊湊型X射線源的新概念等。例如,我們可以調控波函數來發現與光子對稱性兼容(或不兼容)的對稱性準粒子,從而利用選擇規則來控制可能的相互作用。當受激電子與受雷射場相互作用時,就會產生強光子吸收效應。總而言之,這些效應將會催生出新的高靈敏度粒子探測方案、從紅外到均勻X射線頻率的緊湊型光源,以及具有納米和飛秒解析度的電子顯微鏡的新平臺。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顯微鏡技術經過長期發展,加之近年來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終於,在2008年,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成果——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為科學家所研製出。人們預言,它定會成為生物學家的好幫手。
  • 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獲進展 顯微鏡功不可沒
    作為人類20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顯微鏡的發現,將人們的視野帶入到大自然中的一個全新世界中。通過顯微鏡,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到數以萬計的微生物,而且對於動植物及自身的組織、構造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認知。甚至在現今,一些在生物醫學領域被頻繁使用的顯微鏡,也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徵。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 Plasmons, SPs)作為照明光源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顯微鏡(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SPRM),它被廣泛應用於細胞、細菌、病毒、DNA、蛋白質等生物體的無標記成像研究。
  • 進展|新型手性費米子研究取得進展
    凝聚態物理中,如果包圍能帶簡併點的費米面具有非零的陳數,則該簡併點具有手性,在該費米面上的低能準粒子激發可以被看成是的手性費米子。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EX7組丁洪研究員,孫煜傑副研究員、T03組翁紅明研究員、南京大學李紹春教授課題組和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雷和暢教授課題組多方合作,首先在超高真空中通過氬離子刻蝕和高溫退火的方法(CPB已接收),獲得了原子級平整的單晶表面(見圖1);然後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譜(STM/STS)技術對CoSi單晶的多個表面進行了表面準粒子幹涉的測量
  • 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小組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錯誤摺疊過程的結構演變機制,以及界面蛋白質與水分子間的共振能量傳遞捷徑,研究成果分別以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現做簡要解讀,希望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有所啟發。1. Nature Nanotechnology:二維材料助力超高非線性光纖非線性光纖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譬如光頻率轉換,超快雷射和光通信等等領域。
  • 近期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