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2020-12-03 木木西裡科技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一篇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劉開輝教授等人,他們報導了一種兩步化學氣相沉積法,實現了高度非線性的二維材料MoS2在SiO2光纖內壁的直接生長。一篇來自香港城市大學Alex K.-Y . Jen,朱宗龍,徐政濤等人,他們使用新型二維MOF致力於解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鉛洩露的問題。還有一篇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王浩敏研究員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Jannik C. Meyer等人,他們發展了一種兩步策略,成功實現了嵌入二維h-BN納米溝槽中的單層石墨烯納米帶的手性控制,為納米級電路的設計提供了新的可能。

現做簡要解讀,希望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有所啟發。

1. Nature Nanotechnology:二維材料助力超高非線性光纖

非線性光纖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譬如光頻率轉換,超快雷射和光通信等等領域。目前,非線性的實現,主要通過兩種方式:

1)將非線性材料注入纖維;

2)製造微結構化纖維。

然而,這兩種策略都存在光學非線性低或設計靈活性差的問題。

有鑑於此,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劉開輝教授等人報導了一種兩步化學氣相沉積法,實現了高度非線性的二維材料MoS2在SiO2光纖內壁的直接生長。

1)研究人員預先沉積了固體前體以確保均質的原料,然後在整個纖維壁上實現均勻的MoS2生長。與單層MoS2 /SiO2相比,所製成的25釐米長的光纖的二次諧波和三次諧波的產生都可以提高約300倍。在很寬的頻率範圍內,傳播損耗保持在0.1 dB cm-1。

2)此外,通過將嵌入二維材料的光纖作為可飽和吸收體進行集成,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全光纖鎖模雷射器(輸出功率約為6 mW,脈衝寬度約為500 fs,重複頻率約為41 MHz)。

總之,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非線性光纖的實現方法,初步驗證也適用於其他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這種嵌入式光纖有望拓展應用於多種全光纖非線性光學和光電應用。

參考文獻:

YonggangZuo et al. Optical fibres with embedd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ultrahighnonlinearity.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DOI:10.1038/s41565-020-0770-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770-x

2. Nature Nanotechnology:二維MOF解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鉛洩露的問題

儘管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依然存在諸多挑戰懸而未決,至少包括:1)長期穩定性;2)潛在的鉛洩露降。

如何提高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減少毒性,成為了當前鈣鈦礦產業化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Alex K.-Y . Jen,朱宗龍,徐政濤等人使用具有n型電學性質和合適能級的硫醇功能化的2D共軛金屬有機骨架(MOF)作為鈣鈦礦/正界面的電子提取層以解決上述挑戰。

1)研究人員使用Zr(Iv)離子選擇性地與羧基接合,允許在Zr(Iv)-oxo簇周圍建立緻密的硫醇陣列,以提供空間屏蔽和穩定作用:

(1)MOF上硫醇基團的密集排列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過交聯的二硫鍵使網絡具有剛性,並能捕獲重金屬離子(如鉛、汞等)。

(2)硫醇功能化的MOF還可以與銀電極形成親密接觸,通過降低接觸電阻和在鈣鈦礦/電極界面捕獲可移動的Pb2+離子來有效地從PVSCs中提取電子,從而緩解該器件對環境可持續性的潛在影響。

2)經MOF改性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具有功率轉換效率高達22.02%,同時顯著改善了其長期運行穩定性。在85°C下最大功率點跟蹤1000h的連續光照的加速測試條件下,仍能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0%以上。更重要的是,功能化的MOF可以通過形成水不溶性固體來捕獲從降解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洩漏出來的大部分Pb2+。

總之,該方法同時解決了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運行穩定性和鉛汙染問題,可以大大提高鈣鈦礦型光伏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ShengfanWu et al. 2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minimized lead leakage. Nat. Nanotechnol. (2020)

DOI:10.1038/s41565-020-0765-7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765-7

3. Nature Materials:嵌入六方氮化硼中的石墨烯納米帶的手性控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石墨烯納米結構,可以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行為,而這些行為取決於它們的特定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等等。將石墨烯納米帶(GNR)在六方氮化硼(h-BN)的面內集成生長,為實現原子厚度的集成電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在h-BN晶格中製造具有邊緣特異性的GNR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有鑑於此,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王浩敏研究員,奧地利維也納大學Jannik C. Meyer發展了一種兩步策略,成功實現了嵌入h-BN納米溝槽中的單層GNR的手性控制。

1)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研究表明,在石墨烯和h-BN的界面處實現了平面外延,沿GNR的邊緣手性受控,同時橫向發展。通過方向調節,可以得到寬度小於5 nm的鋸齒形(ZZ) GNRs和手扶椅形(AC)GNRs。

2)電學研究表明,所有窄帶ZGNR的帶隙均大於0.4 eV,而窄帶AGNR的帶隙變化較大。在8~10 nm寬的鋸齒形GNR的傳輸曲線中觀察到明顯的電導峰,而在大多數扶手椅型GNR中沒有電導峰。同時ZGNR的磁導率很小,而AGNR的磁導值要高得多。

3)由具有大帶隙的GNR製成的電晶體在室溫下具有大於105的通斷比,載流子遷移率高於1500 cm2 V-1s-1。

總之,h-BN中邊緣特定GNR的橫向集成生長,為實現複雜的納米級電路帶來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HuiShan Wang et al. Towards chirality control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hexagonal boron nitride. Nat. Mater. (2020)

DOI:10.1038/s41563-020-00806-2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06-2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二維材料,今年第一篇Nature
    Ben-Sasson通訊作者:David Baker、Emmanuel Derivery通訊單位:華盛頓大學,劍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研究亮點:1. 發展了一種計算控制二元蛋白質二維材料組裝的新方法。2. 實現了在無序基底上構建有序二維陣列。二維材料,大有可為。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10少校友)再次連發兩篇《自然》(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兩篇論文中曹原分別作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微博熱門話題 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Nature、Science!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nature:二維磁性材料的磁結構與相關特性研究;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反鐵磁態;二次諧波 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近日,中國與美國的研究團隊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並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 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 時隔2年,曹原再次做出這樣的壯舉。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Tunable correlated states and spin-polarized phases in twisted bilayer–bilayer graphene」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Nature Comm.: 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引領二維材料研究新熱潮
    2020年5月1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報導了中科院物理所周興江研究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季威教授在機械解理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DOI: 10.1038/s41467-020-16266-w)。在該文章中,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金膜輔助的普適性機械解理方法,可以用於獲得大尺寸超薄二維材料。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本文轉自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 QbitAI)中科大少年班校友、96年出生的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文章!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導讀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首次探索出新方法,改善了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二維材料的性能。此外,該校另一個團隊使用摻雜工藝,將外來的錸原子摻雜到二硫化鉬薄膜晶格中,改善其性能。這兩項研究將有利於二維材料在電子、光子和存儲等領域的應用。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她作為主要作者發表了4篇文章,並申請專利一項,曾入選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中國代表團,參與了多個國內外會議,作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鄧雨君所在的研究領域被稱為「二維材料」,主要研究一些薄到只有幾個原子層的新材料。二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早在1884年,英國教師Edwin Abbott就寫了一本小說,叫《平面國》,講述了一個二維世界裡的故事。
  • 單元素二維材料論文合集 | Nature Research
    在過去的15年裡,對石墨烯、單層和多層過渡金屬硫化物等二維材料以及其他原子尺度厚度的層狀材料的研究進展非常迅速二維材料因其奇特的性質和在電子、傳感、能量存儲和採集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被研究者們所廣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