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材料,今年第一篇Nature

2021-01-19 納米人


第一作者:Ariel J. Ben-Sasson

通訊作者:David Baker、Emmanuel Derivery

通訊單位:華盛頓大學,劍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


研究亮點:

1. 發展了一種計算控制二元蛋白質二維材料組裝的新方法。

2. 實現了在無序基底上構建有序二維陣列。


二維材料,大有可為。連生物學家,都開始對二維材料產生了興趣。


有序二維蛋白材料由柔性連結形成單個晶格,這些連結往往只由一種蛋白質成分構成。很自然地,科學家覺得由兩個蛋白質成分組成的材料更具優勢。


與兩種或多種成分組成的材料相比,在兩種或多種成分混合後自發共組裝為有序結構的可遺傳編程材料更容易控制。科學家更容易調控組裝動力學,對零件進行嚴格表徵和操作,實現更複雜的功能,從而使系統可以用於各種應用。


二元組分的二維有序陣列已被證實,但是由於組分的靈活性,設計材料的結構無法事先完全確定,並且構築單元具有二面角對稱性,陣列具有相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通過廣泛的非共價相互作用穩定的剛性結構域之間的從頭設計將提供對原子結構的更多控制,並為進一步的結構和功能調節提供可靠的起點。


有鑑於此,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和劍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Emmanuel Derivery等人報導了一種計算方法,通過設計成對的二面體蛋白質構築單元之間的剛性界面,可以生成共組裝的二元層從而實現二元蛋白二維超晶格。

圖1. 設計策略


研究人員設計的陣列元件在毫摩爾濃度下會發生溶解,有趣的是,當它們以納摩爾濃度組合時,就會快速組裝成幾乎晶態的微米級陣列,而無需二維材料支撐,這幾乎與體外和細胞內計算設計的模型保持一致。

圖2. 組裝結構


由於該材料是從頭開始設計的,因此可以輕鬆地對構築單元進行功能化,並重新構造它們的對稱性,從而能夠形成具有可區分表面的配體陣列。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和定量顯微鏡,研究人員發現,在膜上組裝的陣列具有與體外形成的陣列相似的化學計量和結構。這表明,在細胞膜這種無序基底上實現有序組裝,是可能的。

圖3. 動力學


之前的研究發現,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元件(例如抗體和納米籠)迅速被內吞。相比之下,這次在細胞表面組裝的大陣列可以以可調的方式抑制內吞作用,具有擴大受體參與和逃避免疫的潛在治療意義。

圖4. 大規模組裝陣列


總之,這項研究為合成細胞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也為二維材料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



參考文獻:

Ariel J. Ben-Sasson et al. Desig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binary protein 2D materials.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120-8


(實名制-僅限老師和部分優秀博士後),在招生招聘、學生培養、儀器共享、材料互用、科研課題通力合作等方面科學交流。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二維材料,三篇子刊!TMD、石墨烯、2D-MOF
    二維材料用於非線性光纖的優勢在於:(1)原子薄層不會破壞光纖中的高質量波導模式;(2)光纖內增強的光-二維材料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超高的非線性光學響應。在現有的製造技術中,非線性是通過將非線性材料注入光纖或製造微結構光纖來實現的,前者因為非線性二維材料主要通過直接轉移技術附著在光纖上,存在傳播失真,光-材料相互作用長度較短,難以批量生產的缺點,後者則存在設計靈活性差的問題。
  • 單元素二維材料論文合集 | Nature Research
    二維材料因其奇特的性質和在電子、傳感、能量存儲和採集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被研究者們所廣泛研究。顧名思義,「單元素二維材料」是由單一化學元素組成的二位層狀材料自石墨烯最早被發現並廣泛研究以來,「單元素二維材料」家族的成員不斷發展壯大,包括了一些新奇的材料,如矽(Si)、鍺(Ge)、錫(Sn)、磷(P)、碲(Se)、鉍(Bi)和硼(B)等元素的二維材料形態,也就是所謂的矽烯、鍺烯、錫烯、磷烯、碲烯、鉍烯和硼烯。這些材料大多具有半導體帶隙和高遷移率,使它們在電子學和光電子學中的應用非常有趣。
  • 湖南大學等《Nature》發文!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湖南大學二維材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段曦東課題組的博士生李佳、楊向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劉暘,香港理工大學生物科技應用系的黃勃龍教授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2017年,正是段鑲鋒教授、段曦東兩人合作,為湖南大學帶來第一篇《Science》,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突破:湖南大學第一篇《Science》誕生!)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二維材料產業化,路還有多遠?
    人們希望利用這一新型的二維結構,開發出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時給行將終結的「摩爾定律」注入新的希望。15年來,二維材料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發展,學術界和工業界一直在尋求商業應用的方法。前不久,Nature Materials 雜誌連用7篇文章,一同討論二維材料通往產業化之路。
  • Nature、Science!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nature:二維磁性材料的磁結構與相關特性研究關鍵詞:二維鐵磁材料;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反鐵磁態;二次諧波 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Nature:光學魔角,二維材料轉角遇見光
    ,包括雙層過渡金屬硫化物中的層間激子激元,雙層旋轉的磁學二維材料中的層間磁學性質等。然而,類似的雙層旋轉的低維材料系統裡,其光學波函數及能帶的層間耦合卻鮮為人知。圖1 雙層旋轉的光學二維材料體系示意圖與樣品圖有鑑於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和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報導了一種基於天然範德瓦爾斯材料的光學魔角(photonic magic angles)。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湖南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通信作者單位在NSC系列雜誌(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科研論文,可謂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篇論文有兩位通信作者,其中之一是段曦東,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 北大《Nature Materials》: 二維導電MOF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該研究得到了世界首例二維配位聚合物(金屬有機框架、MOF)的單晶結構,清晰揭示了二維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晶體下的排列。基於此類材料構築出單晶器件,並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一系列電子學性質和磁性起源,首次觀察到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Moiré Pattern,為該類全新的電子學材料基礎研究及後續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這篇Science,把二維材料扭到極致!
    該合成方法的實現將大力促進二維扭角結構材料的物理、化學、量子學性能的研究。基底構建在SiO2/Si平坦界面上擔載納米粒子(粒徑<100 nm WO3納米粒子或200 nm SiO2納米球),通過水蒸氣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方法(金屬硫化物作為反應物,H2O作為傳輸試劑)從而在在基底上生長二維材料。通過控制圓錐狀納米粒子結構,能夠控制生長過程中二維材料扭轉角度和方向。
  • 今年最火課題之一!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
    這一轟動性的發現由中國少年曹原作為第一作者背靠背發表了兩篇《Nature》,而那神奇的1.1°也被命名為「magic-angle」,即所謂的「魔角」。而在今年7月,魔角石墨烯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上。這是魔角石墨烯近三個月內的第5篇《Nature》,當之無愧地成為今年最熱門的研究之一!【今年成果回顧】連發兩篇《Nature》似乎成了魔角石墨烯的標籤。
  • 西安建大Nature子刊:通道尺寸可控,二維薄膜實現有效離子篩分
    自2010年英國科學家安德烈蓋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教授因在石墨烯材料相關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以來,以石墨烯為代表的各類二維材料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在多個重要領域展現了極大的應用潛力。其中,利用二維納米材料進行分離膜製備,並實現不同尺寸量級的物質更加精確、快速的篩分與傳質,成為膜分離技術領域的熱門課題。
  • 雙層石墨烯加電可調材料特性,二維材料進入2.0時代
    石墨烯作為人類成功製備出的第一款二維材料,被科學家們廣泛譽為是改變 21 世紀的材料之王,吸引了各國物理學家對此展開深入科研。它不僅是目前人類已知強度最高、最薄的納米材料,而且具備超導電性、極好的熱傳導性和光學特性等。一種新材料的應用邊界有多廣,取決於對其物理特性的了解有多深,在過去超過 15 年的時間裡,科學家對石墨烯的研究已然走向深水區,但關於石墨烯的特性我們了解透徹了麼?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這兩項研究將有利於二維材料在電子、光子和存儲等領域的應用。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1-100nm)上自由運動(平面運動)的材料,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典型的二維材料包括:石墨烯、氮化硼、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二硫化鉬、二硫化鎢、二硒化鎢)、黑磷等。時下,二維材料已成為熱門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科學家們開始探索替換材料,希望可以克服石墨烯的缺陷,並提出了幾種可能的替換材料,如silicene(單層矽)、germanene(單層鍺),但是這些材料在空氣中都不穩定,不利於實際應用。進一步探索和表徵具有新型功能且可實際應用的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