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等《Nature》發文!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2020-12-05 孜然學術

近日,湖南大學段曦東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導了一種可利用金屬性過渡金屬硫化物和半導體性過渡金屬硫化物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合成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的文章在線發表在《Nature》上。湖南大學二維材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段曦東課題組的博士生李佳、楊向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劉暘,香港理工大學生物科技應用系的黃勃龍教授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2017年,正是段鑲鋒教授、段曦東兩人合作,為湖南大學帶來第一篇《Science》,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突破:湖南大學第一篇《Science》誕生!)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98-y

相關焦點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2012-2015年,中國內地僅有32所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其中的1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文90篇,9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文10篇,4所非雙一流高校發文8篇。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2012-2019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N&S,Nature和Science,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被譽為科研領域的皇冠,以成果質量高、發表難度大、影響力廣泛著稱。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 青暮 今天,Science正式發文,撤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共同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N&S論文統計本月1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2020年7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74篇,其中Nature刊出99篇,Science刊出75篇。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發表研究論文後的又一力作。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石景明博士,通訊作者為李印威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固體研究所王賢龍教授。壓力是獨立於溫度和化學組分的物理學變量,高壓會引發眾多常壓下難以觀察到的新奇物理現象,對於豐富和發展凝聚態物理具有特殊的優勢;高壓下物質呈現眾多的新結構和新性質,是發現和截獲具有新穎性質的新型材料的重要源泉。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9篇NSC論文中,北京大學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2篇Science,此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合作發表一篇Cell。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各發表一篇Science,西北大學和中山大學各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表一篇Cell。
  • 4月內地高校新增11篇Nature & Science論文,你的母校上榜了嗎?
    一、4所高校今年首次發表Nature & Science論文2020年4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27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46篇。
  •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11月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截至11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今年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57篇,首度突破了單年度150篇的大關。目前共有6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大學單月再增3篇發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以27篇的總發文數在內地高校中獨居榜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以17篇的總發文數並列全國第3位。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題目分別為「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 Resolution」和「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 Resolution」。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國內同一天發表四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編者按:從2017年元旦到現在,國內已經發表了約十多篇非常不錯的文章(Mol Cell+PNAS+Cell Res+eLife+NC等),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NC上已經發表了不少於8篇國內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文章了,僅僅在1月9號就有4篇同時online,分別是中科院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南京大學
  • 雙非大學!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信息學院李曉明-楊仝課題組發表北京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首篇...
    這是北京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在該會議的首篇論文。楊仝為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信息學院一名碩士研究生和三名本科生、李曉明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黃群副研究員、南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繆睿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Steve Uhlig教授。
  • 4篇頂級論文!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0年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