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Nature子刊:通道尺寸可控,二維薄膜實現有效離子篩分

2020-08-17 材料material

自2010年英國科學家安德烈蓋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教授因在石墨烯材料相關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以來,以石墨烯為代表的各類二維材料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在多個重要領域展現了極大的應用潛力。其中,利用二維納米材料進行分離膜製備,並實現不同尺寸量級的物質更加精確、快速的篩分與傳質,成為膜分離技術領域的熱門課題。


在離子篩分方面,由於目前報導的二維薄膜在水環境中容易由於水分子及離子的自發插層,從而引發膜內納米通道的尺寸發生變化,導致其在艾米級級別的離子分離效果遠低於理論預測。近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學院,陝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王磊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綜合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Ion sieving by atwo-dimensional Ti3C2Txalginate lamellar membrane with stable interlayer spacing 「的研究工作,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璡。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73-4


該工作利用新型二維納米材料MXene Ti3C2Tx納米片表面豐富的官能團,在其與海藻酸鈉(alginate sodium,SA)分子混合時,在氫鍵作用下獲得了Ti3C2Tx-SA複合納米片;在納米片堆疊成膜後,利用海藻酸鈉分子易與多價金屬離子發生交聯反應而生成凝膠的特性,最終可在相鄰納米片之間形成海藻酸凝膠支柱結構。


圖1. 二維Ti3C2Tx-SA層狀膜的製備示意圖


通過對二維Ti3C2Tx膜在不同水環境中的結構穩定性測試發現,與原始Ti3C2Tx薄膜在不同溶液中發生了明顯結構變化不同;在層間引入海藻酸凝膠的支柱結構,抑制了因離子插層而產生的膜結構不穩定現象(圖2 a-d)。考慮到海藻酸鈉與不同的多價離子均易發生交聯形成水凝膠,研究中嘗試了利用Ca2+、Ba2+以及Mn2+等與薄膜進行反應,發現不同海藻酸凝膠均可穩定薄膜的納米通道,而且三種薄膜的納米通道直徑均被控制在7.4 ± 0.2 Å左右,穩定的受限通道為精確的離子篩分提供了可能。


圖2. Ti3C2Tx-SA層狀膜薄膜納米通道穩定性(a)(b)原始Ti3C2Tx層狀膜的層間距在不同溶液中的變化,(c)(d)柱撐結構Ti3C2Tx-SA層狀膜的層間距在不同溶液中的變化,(e)SA摻入量對薄膜層間距穩定性的影響,(f)不同交聯離子對薄膜層間距的影響。


通過對比Na+在原始Ti3C2Tx薄膜與Ca2+交聯薄膜(簡稱為Ca-SAT)的跨膜傳輸情況發現,相對於原始Ti3C2Tx膜,單價離子在Ca-SAT膜內的傳輸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而隨著價態的增加,離子的傳輸速度的增加變得不顯著,甚至對於Al3+離子,其在Ca-SAT膜中的傳輸速度反而要小於在原始膜的速度。上述不同價態陽離子擴散速度的不同變化,使得Ca-SAT膜具備了其對不同價態陽離子進行精確篩分的能力。通過進行實際Na+/Al3+混合溶液的分離實驗發現,相對於單離子實驗,薄膜在實際混合離子體現的效果表現更為出色。雖然Mn-SAT膜具有與Ca-SAT膜相當的納米通道尺寸,但是離子在其中的跨膜傳輸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徵,相對於Na+,Mg2+的傳輸速度反而更快。進一步研究發現,Mn-SAT膜對於陰離子表現出一定分離特性,且隨著薄膜中海藻酸鹽含量的增加,該分離特性變得更為明顯。


圖3. Ti3C2Tx-SA層狀膜的離子篩分特性(a)Na+在原始與Ca-SAT薄膜中傳輸特點,(b)(c)不同離子在原始與Ca-SAT薄膜中傳輸速度的對比,(d)Ca-SAT層狀膜對不同價態陽離子的篩分作用,(e)不同離子在原始與Mn-SAT薄膜中傳輸速度的對比,(f)SA摻量對不同離子過濾速度的影響。


該工作利用海藻酸鈉與多價金屬之間交聯特性及Ti3C2Tx納米材料的表面特性,提出了一種可以簡單的控制二維Ti3C2Tx層狀膜內通道尺寸的方法,並提升了薄膜對離子的篩分特性。作者指出一方面,其他具有與海藻酸鈉類似特性的分子,例如核聚糖、明膠及纖維素等均可能與Ti3C2Tx材料複合形成結構穩定的薄膜;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嶄新的、在快速增長的二維材料家族,目前已報導有30餘種MXene材料被成功製備,本文提到的方法亦可以嘗試應用在其他MXene材料去構築功能薄膜。作者相信上述不同的組合將會引發更多奇特有趣的離子篩分特性,進而幫助我們更深入的學習離子在極度受限空間內的運動行為。


通訊作者簡介

王磊教授:http://emes.xauat.edu.cn/info/1199/1486.htm

王璡,博士畢業於日本九州工業大學,主要研究領域(1)功能分離薄膜理論與應用研究,(2)材料界面與表面研究;(3)鹽湖貴稀金屬回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基金項目。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AM:平面異質的二維層狀材料:電場誘導的離子篩分與海水淡化
    原生的和經化學修飾的GOM可以有效地過濾小分子染料和納米粒子,但是對於小得多的,水合尺寸在9 以下的無機鹽離子卻顯得無能為力。為了實現更為精確的離子篩分,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例如毛細壓縮 [Science 2013, 341, 534]、部分還原 [Nat.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可行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需要新的材料和工藝來有效地從汙染源中淨化水,其中包括清除碎屑,生物物質,有機和無機雜質以及各種鹽。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雜質是鹽和小的中性有機分子,因為它們的流體動力學尺寸可與水分子媲美,從而使基於尺寸的分離變得複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低成本的膜是需要選擇性的阻隔離子和中性物質,但仍然允許水快速運輸。
  • 《Nature Communications》高滲透性亞納米層狀MoS2薄膜
    可行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需要新的材料和工藝來有效地從汙染源中淨化水,其中包括清除碎屑,生物物質,有機和無機雜質以及各種鹽。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雜質是鹽和小的中性有機分子,因為它們的流體動力學尺寸可與水分子媲美,從而使基於尺寸的分離變得複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低成本的膜是需要選擇性的阻隔離子和中性物質,但仍然允許水快速運輸。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二維材料,三篇子刊!TMD、石墨烯、2D-MOF
    二維材料用於非線性光纖的優勢在於:(1)原子薄層不會破壞光纖中的高質量波導模式;(2)光纖內增強的光-二維材料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超高的非線性光學響應。在現有的製造技術中,非線性是通過將非線性材料注入光纖或製造微結構光纖來實現的,前者因為非線性二維材料主要通過直接轉移技術附著在光纖上,存在傳播失真,光-材料相互作用長度較短,難以批量生產的缺點,後者則存在設計靈活性差的問題。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一篇來自北京大學劉開輝教授課題組與成都電子科大熊杰老師等團隊,報導了氟的添加極大地加快了二維材料的生長速度;一篇來自中山大學張杰鵬團隊,報導了一種可選擇性分離,中等尺寸分子的MOF材料,更大或更小的分子均無法通過MOF孔道;第三篇來自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吳學邦及其合作者,為氫導致材料損傷的物理過程建立了可靠的模型方程。以下是研之成理小編帶來的快速解讀。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磊教授《自然·通訊》:Ti3C2Tx新用途!實現100%硫酸鈉截留率和高水滲透性
    近十年來,超薄二維(2D)材料得到飛速發展,助力離子篩分、分子分離和脫鹽等多種應用領域的發展。由於原子厚的薄膜使傳輸阻力最小化,使滲透通量最大化,因此由單層2D材料製成的分離薄膜具有優異的分子分離性能。然而,製造具有Å級精確孔的大面積集成納米片,和將原子厚薄膜構成適用器件的有效方法,仍然面臨巨大挑戰。
  • 基於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薄膜的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目前,基於液相法製備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層狀鈣鈦礦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multiple quantum wells, MQWs)組成,即目標量子阱結構與實際獲得的相結構有很大不同。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的方式配置,也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薄膜中夾雜的其他多相鈣鈦礦成分對鈣鈦礦器件的性能和穩定性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基於離子液體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力,首次實現了有序取向的、結晶性能良好的二維純相鈣鈦礦薄膜,揭示了純相鈣鈦礦薄膜的形成機制、光學特徵、物相分布以及器件性能。 近年來,二維層狀鈣鈦礦材料由於優越的穩定性和光電性能而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
  • 能源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多孔碳骨架提供了連續的電子傳輸途徑和離子擴散通道。結果,a- V2O5@C複合材料顯示出非凡的電化學性能。這項工作將為設計具有優異倍率性能的鋅離子電池負極鋪平道路。最後,對最終工作效率為23.32%的全工作太陽能電池中的鈣鈦礦薄膜進行了驗證,並實現了0.39 V的最小電壓差。
  • 中國科學家在氧化石墨烯薄膜淡化海水領域獲突破
    10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題目為「通過陽離子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層間距實現離子篩分」(「Ion sieving in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via cationic control of interlayer spacing」)的研究論文。
  •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由此而構建的微納米管或彈簧結構已在光學、電學和生物醫藥領域展現出其獨特的應用潛力。因此,如何按照我們的需求製備結構可控的捲曲三維微納結構就成為了進一步實現應用和探索的重中之重。當下,研究者們已經發展出了各種方式去實現薄膜的定向剝離和捲曲,包括設計非對稱的材料體系、應力結構和平面圖形。然而這些方法對於材料和形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限制,也難以實現對捲曲行為的精確控制。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聯合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西北大學Nature子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近期,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於遊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合成與應用方面實現突破。該研究從基本化學合成反應入手,提出以秒級正交化學反應為手段實現多重聚合物網絡凝膠快速製備策略,並展示了材料在柔性電子製造方面的潛在應用,解決了長期存在於該領域內凝膠合成與結構設計/調控不能有效結合的問題。
  • 天津大學課題組:大尺寸二維單晶材料在銅基底上的可控成長
    近年來,大尺寸單晶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這些製備方法中,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方法因其可控性高,可大面積製備及成本低廉等優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CVD製備二維材料過程中,催化劑可以直接影響樣品的尺寸、形貌及質量等參數,因此尋求合適的催化劑體系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在75.3 J/L的SIE下,實現了將NOx全部選擇性氧化為NO2-和NO3-。副產物O3被MnO2有效地降解和利用,促進了NOx的深度氧化。輕鬆實現單個原子將是生產具有所需性能的MOF基催化劑的理想方法。將等離子體與單原子修飾的MOF催化劑有效結合可以為等離子體催化系統提供更多的前景。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然而,傳統的矽基材料組成單一,難以實現多種功能的集成;缺乏柔性,難以集成到柔性基底上。因此,鑑於電子元器件多功能化的需求與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非矽基材料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在長期研究的積累上,趙星博士所在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到無帶隙的非半導體材料金屬納米顆粒體系中,通過器件結構的創新,實現了金屬納米顆粒二極體的構建。
  • 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雷射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和基於新型雷射場的非線性調控是當前非線性物理研究的兩大前沿方向。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因此,Ru/TiOx上這種與尺寸有關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會導致Ru還原度的變化,從而具有可變的CHx轉化能力。結果,小尺寸的Ru/TiOx催化劑通過抑制Ru/TiOx上競爭性甲烷化作用而表現出對鏈增長的偏好。因此,尺寸依賴性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對確定FTS中Ru/TiOx的催化性能起著重要作用,可作為調節金屬納米顆粒在催化過程中反應性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