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VS 原子力顯微鏡(AFM)

2021-01-20 易科學


1 STM


1.1 STM工作原理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通常小於1nm)時,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

尖銳金屬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利用針尖-樣品間納米間隙的量子隧道效應引起隧道電流與間隙大小呈指數關係,獲得原子級樣品表面形貌特徵圖象。

圖1 STM的基本原理圖

1.2 STM工作模式


根據針尖與樣品間相對運動方式的不同,STM有兩種工作模式:恆電流模式(a)和恆高模式(b)。

(a)恆電流模式 

(b)恆高度模式

圖2 STM掃描模式示意圖

恆電流模式:掃描時,在偏壓不變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隧道電流恆定。

恆高模式:始終控制針尖在樣品表面某一水平高度上掃描,隨樣品表面高低起伏,隧道電流不斷變化。所得到的STM圖像不僅勾畫出樣品表面原子的幾何結構,而且還反映了原子的電子結構特徵。

恆電流模式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最常用的一種工作模式。以恆電流模式工作時,由於STM的針尖是隨著樣品表面的起伏而上下運動,因此不會因表面起伏太大而碰撞到樣品表面,所以恆電流模式適於觀察表面起伏較大的樣品。

恆高模式工作時,由於針尖的高度恆定不變,所以僅適用於觀察表面起伏不大的樣品。但在恆高模式下工作,獲取STM圖像快,且能有效地減少噪音和熱漂移對隧道電流的幹擾,提高解析度。

1.3 STM特點

 


圖3 STM與TEM、SEM、FIM及AES的特性比較

與TEM、SEM等分析技術相比,掃描隧道顯微鏡具有如下特點:

1)STM結構簡單。

2)其實驗可在多種環境中進行:如大氣、超高真空或液體(包括在絕緣液體和電解液中)。

3)工作溫度範圍較寬,可在mK到1100K範圍內變化。這是目前任何一種顯微技術都不能同時做到的。

4)解析度高,掃描隧道顯微鏡在水平和垂直解析度可以分別達到0.1nm和0.01nm。因此可直接觀察到材料表面的單個原子和原子在材料表面上的三維結構圖像。

5)在觀測材料表面結構的同時,可得到材料表面的掃描隧道譜(STS),從而可以研究材料表面化學結構和電子狀態。

6)不能探測深層信息,無法直接觀察絕緣體。

1.4 STM應用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直接觀測材料表面原子是否具有周期性的表面結構特徵,表面的重構和結構缺陷等。

圖4 在電解液中得到的硫酸根離子吸附在銅單晶(111)表面的STM圖像

圖5 利用納米加工技術在石墨表面通過搬遷碳原子而繪製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國地圖

(a)Si(100)-2×1表面 表面尺寸為6.0nm×6.0nm 

(b)Si(100)-2×1表面 尺寸為10.6nm×10.6nm

圖6 矽表面的原子圖像

圖(a)中可看到Si(100)-2×1表面上有兩個Si原子組成的二聚體結構以及由這些二聚體形成的二聚體列。圖(b)中可觀察到Si(100)-2×1表面上的單原子臺階和不同種類的單原子缺陷。


2 AFM


2.1 AFM工作原理

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類似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顯微技術,它們的主要不同點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檢測的是針尖和樣品間的隧道電流,而原子力顯微鏡檢測的是針尖和樣品間的力。

AFM可以研究絕緣體樣品的表面結構。AFM解析度:橫向0.15nm,縱向0.05nm。STM解析度:橫向0.1nm,縱向0.01nm。

AFM不但可測樣品的表面形貌,達到接近原子解析度,還可測量表面原子間的力,測量表面的彈性,塑性,硬度,粘著力,摩擦力等性質。

圖7 AFM的工作原理

2.2 AFM工作模式

在原子力顯微鏡成像模式中,根據針尖與樣品間作用力的不同性質可分為:接觸模式,非接觸模式,輕敲模式。

1) 接觸成像模式:針尖在掃描過程中始終同樣品表面接觸。針尖和樣品間的相互作用力為接觸原子間電子的庫侖排斥力(其力大小為10-8~10-6N)。優點為圖像穩定,解析度高,缺點為由於針尖和樣品間粘附力的作用等因素影響,可影響成像質量。

2) 非接觸成像模式:當針尖在樣品表面掃描時,始終保持不與樣品表面接觸(一般保持5~20nm的距離)。在非接觸模式中, 針尖與樣品間的作用力是長程力——範德華吸引力。由於針尖始終不與樣品表面接觸,因而避免了接觸模式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缺點是由於範德華力非常小,因此比接觸模式的解析度較低,並且不適合於液體中成像。

3) 輕敲成像模式:同非接觸模式相似, 在針尖掃描過程中,微懸臂也是振蕩的,其振幅比非接觸模式更大,同時針尖在振蕩時間斷地與樣品接觸。優點是解析度高(近乎等同接觸模式);可應用於柔軟、易碎和粘附性樣品;由於作用力是垂直的,材料表面受橫向摩擦力、壓縮力、剪切力的影響較小。

2.3 AFM應用舉例

由於原子力顯微鏡對所分析樣品的導電性無要求,因此使其在諸多材料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圖8 ITO薄膜

透明導電的ITO薄膜,隨著成膜方法、膜厚、基底溫度等成膜條件變化, 而表面形貌不同。將膜厚120nm(左)與450nm(右)的ITO薄膜進行比較時,隨著膜厚的增加,每個結晶顆粒明顯地長大。另外,明顯地觀察到濺射生長法特有的晶粒-亞晶粒結構。

圖9 牙齒的蜂窩狀結構

觀察被酸腐蝕的牙齒釉質表面。由於釉質的磷灰石結晶的差別,腐蝕出粗糙的蜂窩狀表面。在與口腔內中類似的水溶液中觀察。(使用培養皿型的液體池)


圖10 力-距離曲線

原子力顯微鏡可作為納米級的「壓痕器」,用來測量材料的彈性、塑性、硬度等性質。


做分析測試要排隊?

不要著急,找易科學幫你解決,告別排隊煩惱!

更有神秘禮包相送!

快快點擊閱讀原文吧!


投稿、授權、合作事宜請聯繫market@yikexue.com


或微信ID: yikexue2018

虛位以待,易科學等你來!

(詳情點擊圖文)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AFM
    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縮寫為STM),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
  • 深度解析AFM(原子力顯微鏡)—上
    1983年,IBM公 司蘇黎世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GerdB inni g和Heinr ich Rohrer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它是繼掃描隧道顯微鏡之後發明的一種具有原子級高分辨的新型儀器,可以在大氣和液體環境下對各種材料和樣品進行納米區域的物理性質包括形貌進行探測,或者直接進行納米操縱。
  • 一文看懂原子力顯微鏡(AFM)
    一、 什麼是AFMAFM全稱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顯微鏡,它是繼掃描隧道顯微鏡
  • 陝西師範大學超高真空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及非接觸式原子力...
    「超高真空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及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項目(項目編號:JX190088)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JX190088項目名稱:超高真空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及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
  • 功能全面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AFM
    設備信息:Ntegra Solaris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平臺2.技術參數:(1)在大氣環境下: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接觸+半接觸+非接觸)/橫向力顯微鏡/相位成像/力調製/力譜線/粘附力成像/磁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掃描電容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擴展電阻成像/納米壓痕/刻蝕: 原子力顯微鏡(電壓+力)/壓電力模式/超聲原子力/外加磁場/溫度控制/氣氛控制等功能。
  • 原子力顯微鏡/AFM各種成像模式的原理
    利用光學檢測法或隧道電流檢測法,可測得微懸臂對應於掃描各點的位置變化,從而可以獲得樣品表面形貌的信息。下面,我們以雷射檢測原子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 Employing LaserBeam Deflection for Force Detection, Laser-AFM)——掃描探針顯微鏡家族中最常用的一種為例,來詳細說明其工作原理。
  • 顯微鏡的STM原理與AFM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STM概述1982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G..Binnig和HeinrichRohrer及其同事們共同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新型的表面分析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簡稱STM)。
  • 掃描隧道顯微鏡應用前景丨WALINOVA顯微鏡丨北京永盛華遠商貿中心
    原子力顯微鏡可應用於研究的領域,包括高分子材料、光電材料、奈米材料、生物材料等,除此之外,其探針還可作為操縱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工具,提供了更寬廣的科學研究及想像空間。WALINOVA顯微鏡據報導,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基思·斯瓦伯利用現在納米電子學的一種測量方法,製造出了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拍攝表面單個原子圖像,它速度至少比現有顯微鏡的速度快100倍。
  • 掃描隧道顯微鏡
    它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4K)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納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 【原子力顯微鏡知識匯總】全網最精選的AFM知識都在這了...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簡稱AFM)是一種納米級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通過檢測待測樣品表面和一個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間的極微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來研究物質的表面結構及性質。將一對微弱力極端敏感的微懸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針尖接近樣品,這時它將與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將使得微懸臂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掃描樣品時,利用傳感器檢測這些變化,就可獲得作用力分布信息,從而以納米級解析度獲得表面形貌結構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
  • 【通知公告】校分析測試中心原子力顯微鏡(AFM)開放運行通知
    校分析測試中心原子力顯微鏡(AFM)開放運行通知 校分析測試中心是我校2016年設立的校級公共分析測試平臺,是獨立建制的二級單位,為方便廣大師生了解和使用該AFM,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一、AFM設備建設概況 原子力顯微鏡(AFM
  •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模塊/型號 ZL STM-II 型 掃描隧道顯微鏡 ZLAFM-II型 原子力顯微鏡 ZLAFM-III型 掃描探針顯微鏡 ZL3000型掃 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隧道 顯微鏡模塊         原子力顯微鏡 基礎模塊         原子力 顯微鏡 專業模塊         摩擦力
  • 原子力顯微鏡(AFM)的使用和成像技巧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一種可用來研究包括絕緣體在內的固體材料表面結構的分析儀器。它通過檢測待測樣品表面和一個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間的極微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來研究物質的表面結構及性質。具體可參照昨天的推送從原理到應用,關於AFM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裡面有很詳細的AFM在材料、化工等領域的應用,這裡不再贅述。
  • IBM百年回顧:掃描式隧道顯微鏡
    概述  自從第一臺顯微鏡被發明以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力求進一步加深對於微觀世界的了解。1981年,IBM 公司的兩位研究人員Gerd Binnig 和Heinrich Rohrer 發明了掃描式隧道顯微鏡 (STM),開闢了微觀科學的新天地。
  • 用原子力顯微鏡當鏟子?科學家發現了什麼金礦?
    原子力顯微鏡(AFM)拖動一個超鋒利的尖端穿過材料,非常接近但從未觸及表面。尖端可以感覺到表面的位置,檢測材料產生的電磁力。通過有條不紊地來回傳遞,研究人員可以繪製出一種材料的表面屬性,就像測量員有條不紊地在一塊土地上踱步以繪製該領土的地圖一樣。原子力顯微鏡可以在比一粒鹽小几千倍的尺度上描繪出一種材料的孔、突起和特性。
  • 原子力顯微鏡
    是德科技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納米級解析度的成像技術,通過探針與樣品表面接觸進行研究。
  • 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介紹_冉盛網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新型的探針顯微鏡,是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它是近年來世界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表面分析儀器。
  • 我國研發全球首例無液氦乾式超導磁體插杆式掃描隧道顯微鏡
    隧道針尖的結構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針尖的宏觀結構應使得針尖具有高的彎曲共振頻率,從而可以減少相位滯後,提高採集速度。如果針尖的尖端只有一個穩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針尖,那麼隧道電流就會很穩定,而且能夠獲得原子級分辨的圖像。針尖的化學純度高,就不會涉及系列勢壘。
  • 原子力顯微鏡的原理
    (2)利用原子吸引力的變化而產生表面輪廓為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non-contact AFM ),探針與試片的距離約數十個? 到數百個?。  二、原子力顯微鏡的硬體架構:  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統中,可分成三個部分:力檢測部分、位置檢測部分、反饋系統。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