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介紹_冉盛網

2020-12-05 冉盛網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新型的探針顯微鏡,是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它是近年來世界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表面分析儀器。

掃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

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探針與樣品表面原子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當探針與樣品表面接近納米尺度時,形成各種相互作用的物理場,通過檢測相應的物理量,得到樣品的表面形貌。掃描探針顯微鏡由探頭、掃描儀、位移傳感器、控制器、檢測系統和圖像系統組成。

控制器通過掃描器沿垂直方向移動樣品,使探頭與樣品之間的距離(或物理量的相互作用)穩定在一個固定的值上;同時,控制器在X-Y水平面移動樣品,使探頭按照掃描路徑掃描樣品表面。掃描探針顯微鏡在穩定探針與樣品之間的距離的條件下,檢測探針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相關物理信號,在穩定的相互作用物理量的情況下,通過位移傳感器在垂直方向上檢測探針與樣品之間的距離。圖像系統可以根據檢測信號(或探頭與樣品之間的距離)對樣品表面進行成像。

根據探針與樣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理場,將掃描探針顯微鏡分成不同系列的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是兩種掃描探針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通過測量探針和樣品之間的隧道電流來檢測樣品的表面結構。AFM通過光電位移傳感器檢測探針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吸引力或排斥力)引起的微懸臂梁變形。

掃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特點:

除了場離子顯微鏡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外,掃描探針顯微鏡是在場離子顯微鏡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後,在原子尺度上觀察物質結構的第三類顯微鏡。以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例,其橫向解析度為0.1~0.2nm,縱向深度解析度為0.01nm,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分布在樣品表面的單個原子或分子。同時,在空氣、其他氣體或液體環境中也可以觀察到掃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探針顯微鏡具有原子解析度、原子輸運、納米微加工等特點,但由於各種掃描顯微鏡的工作原理不同,其結果反映了樣品表面的不同信息。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測量樣品表面的電子工位的分布信息,該信息具有原子解析度,但仍不能獲得樣品的真實結構。原子顯微鏡檢測原子間相互作用的信息,從而獲得原子在樣品表面排列的信息,這是樣品的真實結構。另一方面,原子力顯微鏡無法測量與理論相比較的電子狀態信息,因此它們各自具有較短的長度。

掃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技術:

SPM的控制需要克服壓電驅動器的遲滯、蠕變和振動特性,實現水平面掃描軌跡的跟蹤和垂直面上探針與樣品表面距離的精確控制。

1、水平方向控制

水平方向控制使得探頭能夠通過控制壓電致動器在樣品表面上完成重複的光柵掃描,即,在X軸上重複地和快速地跟蹤三角波軌跡,並且在Y軸上相對緩慢地跟蹤斜率軌跡。水平方向控制使SPM探頭能夠在樣品表面快速準確地跟蹤掃描軌跡,從而實現SPM的高速掃描精度和掃描速度。

2、豎直方向控制

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垂直方向由壓電致動器控制,以控制探針和樣品表面之間的距離,使得探針和樣品表面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是最穩定的(或者探針和樣品表面之間的距離以固定值穩定)。垂直定向精度直接影響SPM和納米操作的成像精度,定位速度影響SPM的成像速度。

樣品的表面輪廓是unknown。探針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敏感,相互作用非常複雜,這使得難以在垂直方向上實現快速而準確的定位。掃描探針顯微鏡垂直方向控制的功能是在克服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實現探針在垂直方向上的準確、快速定位。

3、MIMO控制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需要同時控制水平掃描和垂直定位。水平平面x軸的高速運動會引起軸向振動,水平高速掃描也會引起探頭與樣品之間的垂直振動。耦合引起的定位誤差嚴重影響SPM的成像質量,甚至損壞探針和掃描樣品。更多儀器介紹請關注冉盛網。

相關焦點

  •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掃描隧道顯微鏡模塊:   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簡稱)的工作原理來源於量子力學中的隧道效應原理。 當金屬探針在與導電樣品非常接近時(小於1nm),控制探針在樣品表面進行逐行掃描,檢測探針與樣 品間隧道電流的變化來獲取樣品表面形貌、I-Z、I-V曲線等其它特性。
  •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結構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結構 下圖為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 掃描探針加拉曼 強強聯合重構單分子化學結構
    拉曼光譜的原理——拉曼散射效應來源於分子分子振動與轉動,因此從拉曼散射光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分子振動結構的信息。而且不同的分子化學基團擁有不同的拉曼光譜特徵,這讓拉曼光譜可以明顯區分分子的種類和結構。然而拉曼光譜在空間解析度上的不足使其很難滿足科學家在納米與亞納米尺度上研究分子結構的要求,而且也缺少空間信息,無法確定化學基團的位置和連通性。
  • 【JMAT作者介紹】李江宇:掃描探針顯微方法
    基於應變的掃描探針顯微 (s-SPM)技術,尤其是壓電力顯微鏡 (PFM)和電化學應變顯微鏡 (ESM), 已成為在納米尺度探究和操控材料、結構和體系的一種有力的工具。本綜述將介紹s-SPM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種操作模式,介紹其在科學或技術上極具重要性的功能材料、電化學體系和生物結構中的應用,並討論這種技術面臨的挑戰和潛在機遇。
  • 功能全面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AFM
    設備信息:Ntegra Solaris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平臺2.技術參數:(1)在大氣環境下: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接觸+半接觸+非接觸)/橫向力顯微鏡/相位成像/力調製/力譜線/粘附力成像/磁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掃描電容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擴展電阻成像/納米壓痕/刻蝕: 原子力顯微鏡(電壓+力)/壓電力模式/超聲原子力/外加磁場/溫度控制/氣氛控制等功能。
  • 掃描電子顯微鏡探針原位電學特性測量裝置
    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的探針原位電學特性測量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原位電學特性分測量器、電子源、電學性質測試儀器和內裝加熱器的樣品臺;所述多個原位電學特性分測器以樣品臺為中心環繞樣品臺均勻分布,其結構分別為:一鎢探針固定在金屬測量杆的一端,金屬測量杆另一端套裝絕緣套並與三維調節杆相連,一測量導線一端與金屬測量杆相連
  • 「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國際標準發布
    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黃文浩教授主持制訂的國際標準「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ISO11039:2012)」已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自20世紀80年代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probe microscopy,SPM)發明以來,由於其具有原子量級的分辨能力,極大地促進了納米科學技術的發展,並已逐步形成了一種高新技術產業。SPM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微小探針在樣品表面進行掃描,將探針與樣品表面間的相互作用轉換為表面形貌和特性圖像。
  • 掃描隧道顯微鏡
    它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4K)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納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美國RHK公司所提供的先進R9plus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可以有效結合課題組自主研發的掃描探針設備,同時給予高效率的掃描控制,從而可以針對二維磁性材料應用領域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文重點介紹國內優秀課題組靈活運用RHK公司掃描探針控制器,配合自主研發設計的掃描探針設備所開展的一系列國際前沿性二維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其中各研究工作當前已在國際SCI核心學術期刊發表。
  •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本文主要介紹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想知道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如何工作的童鞋們快來看一下吧。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1346.htm  掃描電子顯微鏡,英文名稱為SEM,是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的簡寫。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是利用二次電子信號成像來觀察樣品的表面形態,即用極狹窄的電子束去掃描樣品,通過電子束與樣品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效應,其中主要是樣品的二次電子發射。
  • 島津推出掃描探針顯微鏡在新能源及高分子材料中的應用文集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SPM)是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
  • 一文看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AFM
    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縮寫為STM),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
  • 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粒子|原子力|顯微|顯微鏡|探針_網易訂閱
    賓寧、羅勒發明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簡稱STM)(也稱為掃描探針顯微鏡)用一個細小的探針掃描一個原子,可細緻地描繪出該原子的輪廓,並依據測得的電流波動值繪出清晰的單個原子圖像,解析度達0.01納米(病毒的大小為20~300納米)。
  • 第六分會場--掃描探針顯微鏡(STM/AFM)報告安排--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中國電鏡網官方微信電鏡網為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旨在促進顯微學領域學術交流,發布電鏡學會官方通知與信息,並選擇性發布與學科相關的人文風情,地區發展介紹。        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3.功能材料;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6.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8. 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9. 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10.
  •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VS 原子力顯微鏡(AFM)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通常小於1nm)時,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尖銳金屬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利用針尖-樣品間納米間隙的量子隧道效應引起隧道電流與間隙大小呈指數關係,獲得原子級樣品表面形貌特徵圖象。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三) - 荷電效應
    >幫助廣大電鏡工作者深入了解電鏡相關技術的原理、結構以及最新發展狀況,將電鏡在材料研究中發揮出更加優秀的性能!荷電的形成根據前面介紹的掃描電鏡原理,電子束源源不斷的轟擊到試樣上,根據圖2-6,只有原始電子束能量在v1和v2時,二次電子產額δ才為1,即入射電子和二次電子數量相等,試樣沒有增加也沒減少電子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為了從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結構,必須另闢蹊徑,創造出功能更強的顯微鏡。有人設想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X射線,這種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分辨本領一定會大大提高,但是找不到適用於X射線的透鏡。但是,受電子顯微鏡本身的設計原理和現代加工技術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領已經接近極限。要進一步研究比原子尺度更小的微觀世界,必須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1978年一種新的物理探測系統??
  • 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推出新一代革命性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平臺...
    繼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推出的革命性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平臺R9取得極大成功之後,其研發團隊通過升級軟硬體及功能隆重發布新一代R9plus控制器。基於獨特的單箱集成,R9plus將無限的靈活性,精心設計的實用功能和極高的設備穩定性巧妙結合在一起。
  • 金屬科研「神器」: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及應用
    掃描電子顯微鏡是我們金屬科研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神器」,可以說幾乎伴隨著每一位研究生度過自己最重要的科研經歷,時常「愛也掃描」「恨也掃描」,今天就系統地為新老同學們和需要應用掃描的科技工作者介紹一下掃描電鏡的原理及應用
  •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和應用2.4.1 掃描電鏡的特點與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具有以下特點: (一) 能夠直接觀察樣品表面的結構,樣品的尺寸可大至120mm×80mm×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