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光伏電池中的超快電荷轉移過程|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12-05 科學網
有機光伏電池中的超快電荷轉移過程|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標題:Sub-picosecond charge-transfer at near-zero driving force in polymer:non-fullerene acceptor blends and bilayers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Yufei Zhong, Martina Causa』 et.al

發表時間:2020/02/11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467-020-14549-w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連結

近日,瑞士伯爾尼大學的Natalie Banerji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周二軍研究員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ub-Picosecond Charge-Transfer at Near-Zero Driving Force in Polymer:Non-Fullerene Acceptor Blends and Bilaye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針對非富勒烯受體體系中電荷驅動力大小對本徵電荷轉移速率的影響進行了精細的探究,證實了本徵電荷轉移過程不論在何種形貌下都保持在亞皮秒(< 10^-12 秒)的超快速率。

不同異質結體系中電荷轉移速率與電荷驅動力大小的關係

有機半導體異質結是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柔性儲能電池和有機光伏電池(Organic Photovoltaic, OPV)等光電子器件領域的關鍵組成部分。合理地選擇給體(Donor, D): 受體(Acceptor, A)異質結,來調控其界面處的動力學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器件的性能。對於OPV來說,光生激子在D/A界面處由於靜電驅動力的作用而發生電荷轉移,隨之分離為自由電荷,進而產生光生電流。迄今為止,人們普遍認為D/A界面處驅動力的大小是決定電荷轉移快慢的關鍵因素,例如,一些報導稱在一些聚合物: 非富勒烯受體(Nonfullerene acceptor, NFA)體系中觀測到電荷轉移過程減慢(皮秒級別),作者將其歸因於驅動力較低。然而,由於條件制約,這些研究中都存在兩點不足:一是由於複雜的納米尺度的共混薄膜形貌的存在,激子擴散行為對測量有幹擾,導致實驗測得的電荷轉移速率無法準確地反映D/A界面處的過程;二是研究人員沒有對NFA體系中共存的電子轉移(Electron transfer)和空穴轉移(Hole transfer)兩種電荷產生渠道進行區分,而不同的驅動力對應不同的速率。因此,排除共混薄膜形貌影響,得到本徵的電荷轉移速率和驅動力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近年來得益於NFA的發展,人們發現在越來越多的聚合物: NFA體系中即便驅動力很小甚至接近零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發生高效的電荷產生,這對同時提高OPV的開路電壓(Open-circuit voltage, VOC)和短路電流(Short-circuit current, JSC),進而進一步提升器件的能量轉換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至關重要。那麼,非富勒烯體系中低驅動力對電荷轉移過程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一個無法避開的研究課題。

Natalie Banerji教授與周二軍研究員通過仔細篩選,選取了驅動力僅有0.12 eV且能製備高效率器件的J61:m-ITIC材料組合,設計了三種器件結構(給受體質量比為1:1的本體異質結結構(Bulk heterojunction, BHJ),5:1的稀釋本體異質結結構和雙層結構)以排除形貌依賴的激子擴散對本徵電荷轉移速率的影響,通過瞬態吸收光譜(Transient absorption)的表徵和分析,證實了本徵電荷轉移過程不論在何種形貌下都保持在亞皮秒的超快速率。此外,進一步研究多種具有不同驅動力的聚合物:m-ITIC體系發現,電子轉移速率都保持在<60 fs(1fs = 10^-15s)量級,但空穴轉移速率與驅動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但是,在驅動力低至0.05 eV的體系中,空穴轉移過程雖然比電子轉移慢的多,卻仍然保持在亞皮秒的超快速率。該結果對於理解並打破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之間的制約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也表明,在後續的OPV研究中,對新材料的開發可能比形貌調控更為重要。

摘要:Organic photovoltaics based on non-fullerene acceptors (NFAs) show record efficiency of 16 to 17% and increased photovoltage owing to the low driving force for interfacial charge-transfer. However, the low driving force potentially slows down charge generation, leading to a tradeoff between voltage and current. Here, we disentangle the intrinsic charge-transfer rates from morphology-dependent exciton diffusion for a series of polymer:NFA systems. Moreover, we establish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facial energetics on the electron and hole transfer rates separately. We demonstrate that charge-transfer timescales remain at a few hundred femtoseconds even at near-zero driving forc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tes predicted by Marcus theory in the normal region, at moderate electronic coupling and at low re-organization energy. Thus, in the design of highly efficient devices, the energy offset at the donor:acceptor interface can be minimized without jeopardizing the charge-transfer rate and without concerns about a current-voltage tradeoff.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化學所有機太陽能電池中電荷轉移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OPV)領域取得了迅猛發展,其光電轉化效率已經突破了15%,展現了光明的應用前景。從光活性材料的化學結構特點理解OPV中電荷轉移機理,特別是低能量損失下激子解離的驅動力來源,對於設計新穎材料提高電池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超快相機」揭秘未知原理,南大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太陽能是綠色環保可持續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已成為新興產業。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發電造價昂貴,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
  • Nature Energy:寬間隙非富勒烯受體實現室內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研究背景1、低功耗電子設備需要大量的離網能源,能夠有效地將室內環境中的低強度光轉換成兆瓦級到微瓦級電力的光伏電池是驅動低功耗裝置的理想能量來源方式。3、有機光伏(OPV)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在標準太陽能照明下效率不如晶體矽電池,但高度可調的光吸收特性使其有希望應用於室內光電轉化;而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比,OPV電池能通過溶液印刷和塗覆技術製備而降低成本,在大面積模塊中居於更好的優勢,從而更具商業前景。
  • 韓國大面積有機光伏電池與自旋塗層
    它被用於有機光電研究,在成膜過程中加速溶劑蒸發。臺灣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一個有效面積為216平方釐米的有機光伏組件。據說該面板的開路電壓為10.6V。它也具有同類面板的最高效率,該面板的有效面積超過100平方釐米。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基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伏組件,他們聲稱這種組件的活性面積超過100平方釐米,是同類面板中效率最高的。
  • 「氟碳溶劑熱浸泡」優化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Nature Communications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輕薄、柔性和可高通量溶液加工等獨特優勢,作為新一代光伏技術而受到廣泛關注。為了實現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和契合產業化需求,獲得理想的本體異質結(BHJ)形貌仍是關鍵。在BHJ中,如果給/受體分子能夠通過微相分離形成雙連續的網狀結構,並且自富集域維持在20-30 nm的尺度,這樣的結構將有利於激子分離和載流子傳輸,從而提升光伏器件的性能。
  • 用「超快相機」,南大團隊「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太陽能發電是一種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如今已成為新興產業。由於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造價昂貴,科學家們逐步把目光轉向了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
  • 用"超快相機"揭秘未知原理,江蘇團隊最新成果登上《新華日報》!
    太陽能是綠色環保可持續清潔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已成為新興產業。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發電造價昂貴,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
  • 韓國:大面積有機光伏電池與自旋塗層結合
    導讀: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光電混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自旋塗層應用於大面積有機光伏電池的製造。韓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這一過程來提高大面積有機細胞的性能和可複製性。該方法在成膜過程中用於加速溶劑的蒸發。
  • 探索 | 南大團隊用「超快相機」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發電造價昂貴,科學家便把目光轉向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 什麼是有機光伏材料?
  • 上海交通大學在有機光伏領域取得新突破!
    利用掠入射廣角X射線散射(GIWAXS),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超快光譜動力學研究(TAs),瞬態電壓(TPV)等表徵手段,通過研究發現四元共混中形成了一種雙級聯式的載流子傳輸通道。在空穴端,PM7可以很好地與PM6共混,在不破壞原有形貌框架的基礎上調節Y6的結晶來更好地適配載流子縱向輸運。同時PM7居中的HOMO能級重新定向了空穴的超快轉移,增加了電流輸出。
  • 穩定、高效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相比傳統基於無機材料的光伏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明顯,例如成本低、質量輕、易加工、可製成柔性器件等等。儘管問世初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PCE)比較低,但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非富勒烯受體(NFA)材料的研究進展,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節節攀升。例如,中科院化學所近期就報導了效率接近18%的單結有機光伏電池(Adv.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自2019年9月以來,布拉貝克教授的工作組保持了12.6%的有機光伏模塊效率的世界紀錄。在紐倫堡Energie Campus(EnCN)開發的多電池模塊的表面積為26cm 。Brabec教授說:「如果我們在實驗室中能達到20%以上,那麼在實踐中我們可能會達到15%,並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真正競爭者。」
  • 異質結分子摻雜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機理闡明
    記者2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材料及界面課題組提出了分子摻雜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活性層優化模型,揭示了摻雜劑在其中的作用機理並提出了一種可控的高效摻雜器件製備工藝。其相關研究成果以《異質結分子摻雜高效激子解離及長載流子壽命提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量子效率》為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類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上。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荷過程包括光子吸收、激子解離、電荷傳輸與電荷收集四個基本步驟。目前針對這一光電轉化過程仍然缺少有效、直接的電學性能優化手段。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了解粒子是如何穿過器件的,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關重要。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制定了一套提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設計指南。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
  • 飛秒激發拉曼光譜幫助理解光伏電池發電機理
    Solarbe(索比)光伏太陽能網訊:不管你是否相信,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特別是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但最近加拿大、倫敦和賽普勒斯的科學家使用雷射器,將一些光線引入來幫助製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近十年,溶液加工製備本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發展迅速,能量轉換效率(PCE)已超18%,但是仍落後於矽基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光伏(OPV)電池是一項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綠色能源技術。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對光合反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光合系統只是通過調控色素分子間的聚集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距離,就能夠讓相同的色素分子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光合反應中一對起著電荷分離作用的葉綠素特殊對,其分子平面間距為4埃,而其他分子間距大於6埃的色素分子只能參與捕光和傳能過程。可見光合過程的法則是距離決定角色。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
    對光合反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光合系統只是通過調控色素分子間的聚集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距離,就能夠讓相同的色素分子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光合反應中一對起著電荷分離作用的葉綠素特殊對,其分子平面間距為4埃,而其他分子間距大於6埃的色素分子只能參與捕光和傳能過程。可見光合過程的法則是距離決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