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高效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12-05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相比傳統基於無機材料的光伏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明顯,例如成本低、質量輕、易加工、可製成柔性器件等等。儘管問世初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PCE)比較低,但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非富勒烯受體(NFA)材料的研究進展,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節節攀升。例如,中科院化學所近期就報導了效率接近18%的單結有機光伏電池(Adv. Mater.,2020, DOI: 10.1002/adma.201908205)。在提高有機光伏器件PCE的策略中,「三元策略」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即,在原本的給體-受體二元體系中引入第三組分(給體或受體)來拓寬吸收光譜範圍,提升效率的同時還可保持單結器件結構簡單易製備的特點。但是,活性層組分數量的增加也給活性層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貌控制和材料相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穩定性和高效率無法兼顧已經成為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道路上的一大挑戰。

(來源:微信公眾號「X一MOL資訊」ID:X-molNews)

近期,沙烏地阿拉伯阿普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Derya Baran和Nicola Gasparini等研究者以PM6:Y6(結構見圖1a)二元有機光伏器件為基礎考察了三種具有不同電子親和性和結構性質的NFA作為第三組分時的性能。他們發現,其中結晶性最高的O-IDTBR(結構見圖1a)作為第三組分時在受體相中可選擇性混溶,這減少了陷阱輔助複合(trap-assisted recombination),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高達16.6%的PCE(PM6:Y6二元器件PCE為15.2%)和0.76的填充因子(FF)。研究結果表明,O-IDTBR可同時改善供體和受體材料的電荷轉移,從而使電荷傳輸更有序。更重要的是,含O-IDTBR的三元器件對光致陷阱的耐受性更高,光穩定性也就更好。在1 Sun(AM1.5G)條件下的光降解實驗中,含有O-IDTBR的三元器件在工作225 h之後,PCE損失幾可忽略,相比之下二元器件的PCE損失超過了初始值的60%。相關工作發表於ACS Energy Letters。

圖1. 給受體的結構、能級、吸收光譜,以及差示掃描量熱(DSC)圖譜。圖片來源:ACS Energy Lett.

由圖1b可以看出,PM6、O-IDTBR、Y6三者之間形成了合適的能級梯度排布,O-IDTBR的加入也拓寬了吸收光譜(圖1c)。由DSC測試結果(圖1d)可知,O-IDTBR的放熱結晶轉變溫度為115 ℃,熔化峰在225 ℃附近,與先前報導的值相似。在200 ℃附近觀察到Y6弱且寬的吸熱,而沒有觀察到PM6存在任何熱轉變的證據。在Y6:O-IDTBR二元共混物中,O-IDTBR的熔融吸熱仍很明顯,但峰會變寬,並且熔點降低。與PM6混合後,Y6:O-IDTBR二元共混物的熔化峰和結晶峰不受影響,表明在三元共混物中新形成的二元O-IDTBR:Y6相得到了保留。這些結果表明,高結晶性的O-IDTBR傾向於與Y6混合,形成新的混合相。

圖2. 掠射入射廣角X射線散射(GIWAXS)測試結果。圖片來源:ACS Energy Lett.

為研究二元和三元共混物中分子的有序性和取向,作者進行了GIWAXS測試(圖2)。與純O-IDTBR相比,O-IDTBR的環形衍射特徵在PM6:O-IDTBR二元膜中得到保留,表明O-IDTBR傾向於自結晶而不是與PM6混合。然而,PM6:O-IDTBR:Y6三元共混物中,O-IDTBR的獨特散射特徵消失,這表明在三元共混物中O-IDTBR更傾向於與Y6相互作用,而不是自結晶。此外,O-IDTBR的添加不會明顯影響Y6的結晶,而過量的O-IDTBR(25 wt %)會影響Y6的分子π-π相互作用。

圖3. 二元、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研究。圖片來源:ACS Energy Lett.

隨後,作者測試了PM6:Y6二元有機光伏器件和添加了不同量O-IDTBR的三元器件的光伏性能。在1 Sun(AM1.5G)照射下,作為參比的PM6:Y6二元有機光伏器件性能與已報導的相當:PCE為15.21%,開路電壓(Voc)為0.83 V,短路電流密度(Jsc)為25.10 mA cm-2,FF為0.73。在PM6:Y6共混物中添加15 wt% O-IDTBR的三元器件,所有光伏參數都有提高:Voc為0.85 V,Jsc為25.75 mA cm-2,FF為0.76,PCE可達16.63%。不過,進一步提高O-IDTBR的含量(> 25 wt%)會導致性能降低(PCE為15.11%),這主要歸咎於FF的降低(0.69)(表1)。O-IDTBR的加入也會提高從可見光到近紅外所有波長範圍的外量子效率(EQE)(圖3b),這可能是由於給體之間存在理想的能級梯度,O-IDTBR在其中起著空穴轉移和電子轉移「電荷繼電器」的作用。Y6與O-IDTBR之間相互的空穴轉移,也獲得了僅空穴(Hole-only)雙層器件和僅電子(Electron-only)雙層器件進一步的實驗數據支持(圖3c)。而且,作者也確認了三元器件中陷阱輔助複合顯著減少(圖3d)。作者還研究了二元和三元有機光伏器件電荷產生和提取的能力,並計算了載流子遷移率(μ)和雙分子複合係數(β),進一步說明含15 wt% O-IDTBR三元器件出色的光伏性能要歸因於O-IDTBR對供體和受體材料電荷傳輸的改善。

表1. 二元器件和三元器件的關鍵光伏參數。圖片來源:ACS Energy Lett.

高性能有機光伏器件要走向實用,穩定性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作者也進一步測試了二元和三元有機光伏器件在1 Sun(AM1.5G)條件下的光穩定性。含15 wt% O-IDTBR的三元器件的光穩定性要遠優於不含O-IDTBR的二元器件——三元器件工作225 h之後PCE的下降可忽略不計,而二元器件Voc顯著降低、PCE下降了60%以上(圖4)。二元器件中的Voc下降與光致陷阱有關,而添加高結晶性O-IDTBR的三元器件對光致陷阱有著更好的耐受性,光穩定性也就更好。

圖4. 二元、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穩定性研究。圖片來源:ACS Energy Lett.

綜上,KAUST的研究者報導了一種高效、穩定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設計策略。他們選擇了高結晶性的O-IDTBR作為第三組分,在Y6受體相中可選擇性混溶並產生新的混合相,改善供體和受體材料的電荷轉移,使電荷傳輸更加有序,從而提高電池器件性能(PCE 16.63%,FF 0.76)。而且,引入O-IDTBR可以提高三元器件對於光致陷阱的耐受,減少陷阱輔助的複合,使得三元器件在1 Sun(AM1.5G)條件下工作225 h而PCE無明顯降低,光穩定性遠優於不含O-IDTBR的二元器件。這些結果表明,「三元策略」不僅可以用於提高PCE,也可以解決光降解問題,有望進一步推動有機太陽能電池向著實際應用邁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化學所在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方面取得進展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保持單節電池結構,在二元活性層中引入吸收互補的第三組分,增強光譜吸收。儘管三元電池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核心問題在於對三元共混薄膜難以實現清晰、有效的形貌控制,用以同時保證高效的激子解離和電荷傳輸,因此,已報導三元電池性能提升幅度較低。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研究獲進展
    具有帶隙高度可調、質輕、柔性、低成本等顯著特點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是新一代光伏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 高效聚合物給體S3製備了17.53%效率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三元策略已被證明是進一步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性能的有效方法。最近,北京理工大學安橋石副教授等人合成了一種高效的聚合物給體S3,並將其引入到PM6:Y6體系中,製備了三元OSCs。S3與PM6相比具有互補的吸收光譜,以及良好的相容性,這有利於微調光子收集和三元共混膜的形貌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17.22%
    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用於提高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三元共混活性層電荷高效運輸的研究
    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具有高光電轉換效率(PCE),在車載集成和建築一體化光伏發電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雖然不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但其平均可見光透過率(AVT)與集光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阻礙了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STOSCs)PCE值的提高。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鄭慶東團隊開發了一種階梯型二硫代萘基受體(DTNIF),當其與PBDB-T.39的寬隙帶共聚物配對時,其PCE值為8.73%。
  • 使有機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8.22%的高效OPV材料D18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能源的一員,近些年一直得到重視,發展的是越來越快,效率值不斷在提高,如今在丁黎明教授的帶領下,有了更重大的突破,基於稠環受體單元 DTBT 開發了一種 D-A 共聚物給體D18,這種高效OPV材料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18.22%,這是迄今為止有機太陽能電池達到的最高效率
  • 使有機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8.22%的高效OPV材料D18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能源的一員,近些年一直得到重視,發展的是越來越快,效率值不斷在提高,如今在丁黎明教授的帶領下,有了更重大的突破,基於稠環受體單元 DTBT 開發了一種 D-A 共聚物給體D18,這種高效OPV材料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18.22%,這是迄今為止有機太陽能電池達到的最高效率。
  • 新型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既高效又耐用
    導讀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研究人員與國際夥伴們合作,成功創造出一款既高效又耐用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創新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新研究集群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與東京大學、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以及莫納什大學的國際夥伴們展開合作,成功創造出一款既高效又耐用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
  • 通過促進電荷分離實現超過17.5%效率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三元共混是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高效的有效策略。最近,中國科學院李永舫院士、張佔軍教授合成了一種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C8-DTC),並將其作為第三組分添加到PM6:Y6體系中。在PM6:Y6系統中加入10%的C8-DTC作為第二受體,在提高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密度和填充因子的同時,獲得了17.52%的功率轉換效率。
  • 電子科大陶斯祿AFM:基於分子間氫鍵作用優化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研究成果】電子科技大學陶斯祿教授課題組通過研究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體系中各組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證實分子間的氫鍵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可以改善器件對薄膜厚度及組分比例的敏感度。由形成氫鍵前後分子的ESP分析得知,氫鍵提高了富勒烯分子的靜電勢,進而促進給受體分子間的電荷解離過程。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將成為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西交大科研人員實現高效穩定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儘管3D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依然存在長期穩定性困擾,極大地阻礙了其商業化道路。Ruddlesden-Popper(RP)相是二維層狀鈣鈦礦中最常見的一種結構,具有很多重要的應用。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A』)2(A)n−1PbnX3n+1(A』=間隔陽離子,A=籠狀陽離子,X=滷化物陰離子)。
  • 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面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和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太陽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新型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具有質量輕、超薄、柔性、易於大面積製備等諸多優點,在可攜式、柔性電池、光伏建築供能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綜述:基於DTP結構的高效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是通過關鍵有機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實現溶液加工性和性能可行性的新興光伏技術。最近,南京理工大學的唐衛華教授綜述了自2016年以來,基於二硫並[3,2-b:2『,3』-d]吡咯(DTP)的MPM作為對稱/不對稱FREAs和無摻雜空穴傳輸材料(HTMS)的設計進展,以期對材料設計和器件策略提出見解,以獲得更高的功率轉換效率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性能
  • 科學網—揭示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設計思路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1月22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張浩力課題組發現的具有雙吸電子單元的給體分子設計策略,可大幅提升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使用效率
  • 牛津大學最新《Science》: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導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效率和長期穩定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本文報導的在環境大氣全光譜模擬陽光的條件下,未封裝電池和封裝電池在60℃和85℃的條件下,分別在1010和1200小時內保持80%、95%的峰值效率。
  • 牛津大學最新《Science》: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導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效率和長期穩定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本文報導的在環境大氣全光譜模擬陽光的條件下,未封裝電池和封裝電池在60℃和85℃的條件下,分別在1010和1200小時內保持80%、95%的峰值效率。鈣鈦礦矽串聯電池作為最有前途的光伏技術之一,有望在近期實現大規模的商業應用。
  • 上海科大寧志軍課題組開發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上海科技大學寧志軍課題組在Cs0.15FA0.85PbI3晶粒表面製備了CsPbI3富集的準無機殼層結構,該異質結構能夠減少缺陷密度並異質離子遷移,基於該異質結構的反式器件實現了20.7%的效率和1000h的連續工作壽命,為高效穩定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發展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機太陽能材料體系,設計合成了具有確定分子結構和精確分子量的一系列高效有機光伏寡聚物材料,開創了新型高效可溶液加工的光伏活性層材料體系。對陳永勝來說,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一個新目標的開始。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有機太陽能電池到底能達到多高的效率?是否可以媲美矽基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