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大陶斯祿AFM:基於分子間氫鍵作用優化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12-03 測試狗科研服務

本文主要由論文第一作者杜曉揚撰寫。在此,特別感謝電子科技大學陶斯祿教授團隊的大力支持。

【研究成果】

電子科技大學陶斯祿教授課題組通過研究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體系中各組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證實分子間的氫鍵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可以改善器件對薄膜厚度及組分比例的敏感度。由形成氫鍵前後分子的ESP分析得知,氫鍵提高了富勒烯分子的靜電勢,進而促進給受體分子間的電荷解離過程。此外,本課題組通過對共混薄膜的結晶性和組分分子的堆疊性質進行研究,並證明氫鍵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誘導分子排序,提升聚合物的結晶性。該研究成果推動了有機太陽能電池面向產業化的全面發展。

【研究背景】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相對於傳統的二元體系具有材料選擇廣泛、吸收光譜可調節等優點,是發展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對三元體系中組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模式尚不清楚,第三元材料及主體系材料的選擇規則尚不明確,器件的穩定性以及對組分比例和薄膜厚度的過度敏感大大阻礙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全面發展。因此,研究三元體系中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對材料的選擇及器件的製備具有指導性意義。

【圖文解析】

Figure 1. a) Hydrogen-bond-linked DIBC and PC71BM; the inset is atom label of DIBC. b) ESP distribution of hydrogen-bond-linked DIBC and PC71BM. c) Average ESP statistics of each atom on the DIBC model. d) Average ESP statistics of each atom on hydrogen-bond-linked DIBC and PC71BM model.

通常,給/受體分子的靜電勢差異是微觀激子解離的驅動力。如圖1所示,形成分子間氫鍵後,有機小分子DIBC的平均靜電勢降低,而受體分子PC71BM的靜電勢提升,主體系材料間的靜電勢差增大,促進了給受體分子界面的激子解離效率,進而提升器件的短路電流。

Figure 2. a–d) TEM and e–h) AFM images of the control and DIBC containing ternary flms; the image size of AFM is 5 m × 5 m.

第三元材料的引入,可以改善薄膜的微觀形貌。如圖2TEM和AFM分析可知,氫鍵的引入很好地改善了富勒烯分子的聚集效率,當摻雜量達到15%時,給/受體分離的域尺寸很好地控制在10-20nm,有效地抑制了電荷傳輸中的雙分子複合過程。進而提高了器件的填充因子,改善了器件的環境穩定性。

Figure 3. 2D GIWAXS patterns of a) PTB7-Th:PC71BM, b) PTB7-Th:15% DIBC:PC71BM, c) PTB7-Th:30% DIBC:PC71BM, and d) PTB7-Th:15%DOBC:PC71BM. e) Out of plane 1D GIWAXS profles for the control and DIBC-doped flms.

共混薄膜中組分分子的結晶性及堆疊性由掠入射廣角X射線衍射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第三元材料的引入提升聚合物給體分子的結晶性,增強了器件的空穴傳輸能力。同時,分子的堆疊間隙由3.81埃降低到3.65埃,說明在分子間氫鍵作用的誘導下,組分分子的堆疊變得更為有序,從而提高了器件薄膜形貌的穩定性。在失去氫鍵誘導作用的情況下(圖3d),組分分子排布變得雜亂無章,對應器件的性能大幅度的降低。

【研究小結】

本工作中,我們首先通過FT-IR和2D-1HNMR測試來證實有機小分子DIBC和PC71BM在固態薄膜狀態下形成了分子間氫鍵作用。其次,將該氫鍵體系引入到三元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高達12.17%的光電轉換效率。於此同時,氫鍵的存在提升了器件的環境穩定性以及對溶質及薄膜厚度的容忍度。此外,通過TEM和GI-WAXS測試證明氫鍵的引入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結晶性以及有序堆疊性,誘導有機分子形成納米級網絡互穿結構,提升分子間的電荷傳輸能力。該系列研究結果證實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分子間的氫鍵相互作用在實現高效率、高穩定性、低成本及良好的容忍度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團隊介紹】

陶斯祿團隊一直致力於有機小分子材料的開發以及高性能器件的製備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有機電致發光二級管(OLED)、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有機薄膜電晶體(OFET)及納米材料及器件等。近年來,在基於熱激發延遲螢光OLED方面和基於有機小分子OSC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7, 29, 1701476;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480;Adv. Funct. Mater. 2019, 1902078;Adv. Sci. 2019, 1801938;Adv. Sci. 2018, 5, 1800436;Mater. Horiz. DOI: 10.1039/c9mh00373h等)

相關焦點

  • 北化:基於「氫鍵」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PDINN,分子結構見圖1),研究發現通過適當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界面兼容性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可行途徑。但是在這些陰極有機界面修飾層通常具有較大的表面能,嚴重影響到其與活性層材料之間的界面相容性,進而損害器件效率。因此,如何在陰極界面工程中使用空氣穩定的高功函金屬提高器件穩定性並且保持高的器件效率,成為有機太陽能電池設計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17.22%
    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穩定、高效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相比傳統基於無機材料的光伏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明顯,例如成本低、質量輕、易加工、可製成柔性器件等等。儘管問世初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PCE)比較低,但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非富勒烯受體(NFA)材料的研究進展,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節節攀升。例如,中科院化學所近期就報導了效率接近18%的單結有機光伏電池(Adv.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將成為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化學所在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方面取得進展
    經器件優化製備,上述三元器件在300nm最佳膜厚下取得最高13.63%(平均 13.20%)光電轉換效率,相對二元器件性能提升幅度高達51%和100%,這不僅是全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性能記錄,也是性能最優的厚膜 (>200 nm) 有機太陽能電池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研究獲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限於有機材料「窄吸收」特性,二元共混薄膜難以實現對太陽能的有效寬光譜利用,並且始終存在相共混(利於激子解離)和相分離(利於電荷傳輸)這對基礎性矛盾,制約了有機光伏器件性能的進一步突破。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保持單節電池結構,在二元活性層中引入吸收互補的第三組分,增強光譜吸收。
  • 科學網—揭示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設計思路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1月22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張浩力課題組發現的具有雙吸電子單元的給體分子設計策略
  • 高效聚合物給體S3製備了17.53%效率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三元策略已被證明是進一步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性能的有效方法。最近,北京理工大學安橋石副教授等人合成了一種高效的聚合物給體S3,並將其引入到PM6:Y6體系中,製備了三元OSCs。此外,S3的最高佔據分子軌道(HOMO)能級略低於PM6,與基於PM6的二元OSC相比,三元OSC的非輻射能量損失更低,從而導致更高的開路電壓(VOC)。
  • 效率17.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基於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混合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具有製造柔性和/或半透明器件的多種潛在優勢如今,聚合物供體PM6已廣泛應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OSC)中,並達到了最新的功率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探索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地調節分子結構以進一步優化相關的活性層形態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來自蘇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Angew. Chem. Int.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鳳課題組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Joul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團隊合成的一種定位三氟甲基取代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該材料可通過H/J聚集的協同作用形成具有更多電子跳躍傳輸結點的三維網絡結構,可極大改善電荷在分子間的傳輸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all-polymer solar cells)是用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同時作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因此,儘管L14與高分子給體PM6間能極差相對L11與PM6增大,但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VOC)並沒有更大的損失。基於L14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獲得了14.3%的能量轉換效率,是該類電池的最高值之一。課題組研究助理教授孫會靚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郭旭崗為通訊作者。
  • 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結構與製作技術
    高分子系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最大特點是:相當於p型半導體的π共軛高分子與相當於n型半導體的電子受體分子混合,藉助這一混合物的相分離,構建了接合界面的整塊異質結。引入這一相分離結構,是因為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經過了激勵子(exciter)的擴散。OTFSC首先是由π共軛高分子或者電子受體分子的光吸收,產生激勵子。
  • 效率17.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12-14 20:40:13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基於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混合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異質結分子摻雜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機理闡明
    記者2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材料及界面課題組提出了分子摻雜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活性層優化模型,揭示了摻雜劑在其中的作用機理並提出了一種可控的高效摻雜器件製備工藝。其相關研究成果以《異質結分子摻雜高效激子解離及長載流子壽命提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量子效率》為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類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上。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荷過程包括光子吸收、激子解離、電荷傳輸與電荷收集四個基本步驟。目前針對這一光電轉化過程仍然缺少有效、直接的電學性能優化手段。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是分子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作用力,不是化學鍵。氫原子與吸引電子能力很強(或電負性很大)、原子半徑很小且含有孤對電子的原子化合時,由於鍵的極性很強,共用電子對強烈地偏離氫原子,而偏向另一個原子,致使氫原子幾乎裸露出來,被另一個分子中電負性很大的原子吸引,形成氫鍵。如H2O、NH3、HF等都含有氫鍵。由於氫鍵的存在,使H2O、NH3、HF等物質的分子間的作用力較大,因此熔沸點較高。
  • 分子振動會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可達到的最大光電壓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和比利時哈塞爾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限制有機分子材料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物理原因。目前,此類電池的電壓仍然過低,這也是其效率較低的原因之一。基於有機材料(即碳基材料)的有機光伏(OPV)有望成為「可再生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支柱,因為與常規的矽基光伏材料相比,它們具有更好的生態性能,僅需少量材料即可生產薄膜。但是,必須進一步提高效率。它基於各種特性值,例如開路電壓,其值太低目前是OPV效率仍然不高的主要原因。該研究調查了造成這種情況的物理原因,包括薄膜中分子的振動。
  • 南京理工大學唐衛華教授團隊《AFM》:氮功能化二維側鏈實現高效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質量輕,成本低和可大面積印刷等特點被廣泛關注。而近些年受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極大地提升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在分子設計中,延長受體稠環核的共軛長度是獲得高性能受體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味地延長核的共軛長度容易帶來合成難度增加、分子過度聚集等缺陷。此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也一直是領域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 綜述:基於DTP結構的高效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是通過關鍵有機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實現溶液加工性和性能可行性的新興光伏技術。[3,2-b:2『,3』-d]吡咯(DTP)的MPM作為對稱/不對稱FREAs和無摻雜空穴傳輸材料(HTMS)的設計進展,以期對材料設計和器件策略提出見解,以獲得更高的功率轉換效率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