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聚合物給體S3製備了17.53%效率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10-11 知研光電材料

三元策略已被證明是進一步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性能的有效方法。最近,北京理工大學安橋石副教授等人合成了一種高效的聚合物給體S3,並將其引入到PM6:Y6體系中,製備了三元OSCs。

S3與PM6相比具有互補的吸收光譜,以及良好的相容性,這有利於微調光子收集和三元共混膜的形貌,從而同時提高短路電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此外,S3的最高佔據分子軌道(HOMO)能級略低於PM6,與基於PM6的二元OSC相比,三元OSC的非輻射能量損失更低,從而導致更高的開路電壓(VOC)。

在三元OSCs的給體中加入20wt%的S3優化,得到的PCE為17.53%,應該是三元OSC的最高值之一。這項工作通過協同作用兩個匹配良好的聚合物給體,為製備高性能三元OSC提供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

相關焦點

  • 效率17.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基於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混合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具有製造柔性和/或半透明器件的多種潛在優勢如今,聚合物供體PM6已廣泛應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OSC)中,並達到了最新的功率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探索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地調節分子結構以進一步優化相關的活性層形態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來自蘇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Angew. Chem. Int.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17.22%
    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張茂傑&葉龍:17.6%效率!聚合物有機太陽能電池
    目前,商品化的聚合物給體PM6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達到了最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為了充分發揮其在OSC中的光伏潛力,精細調節分子結構,進一步優化相關活性層的形貌具有重要意義。
  • 穩定、高效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相比傳統基於無機材料的光伏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明顯,例如成本低、質量輕、易加工、可製成柔性器件等等。儘管問世初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PCE)比較低,但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非富勒烯受體(NFA)材料的研究進展,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節節攀升。例如,中科院化學所近期就報導了效率接近18%的單結有機光伏電池(Adv.
  • 新型受體製備低電壓損耗高效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過去的十年裡,本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單結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疊層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7%。在三元器件中,選擇三個具有互補吸收和適當能級的活性層組分對於獲得良好的器件性能至關重要。 此外,光生載流子的能量損耗也是決定光伏性能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三元器件的損耗,應適當調整吸光活性材料的LUMO和HOMO水平。
  • 效率17.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0-12-14 20:40:13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基於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混合物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該論文採用三元組分規整型共軛聚合物主鏈的設計思路,並引入了氫(H)-氟(F)原子取代的分子改性策略,報導了一種新型的三元組分具有近紅外區域響應的高效聚合物給體材料PBFSF。高規整性的分子主鏈結構保證了材料的高載流子遷移率,通過H-F原子取代可以有效增強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增強材料的結晶性。採用經典的N型共軛聚合物N2200作為電子受體,製備了單節光電轉換效率達到6%的全聚合物非富勒烯電池器件。
  • 效率17.22%!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將成為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年來,三元策略在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已展露出很大的潛力,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福俊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研究三元體系中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理解合金模型的微觀機制。
  • 電子科大陶斯祿AFM:基於分子間氫鍵作用優化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研究成果】電子科技大學陶斯祿教授課題組通過研究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體系中各組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證實分子間的氫鍵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可以改善器件對薄膜厚度及組分比例的敏感度。由形成氫鍵前後分子的ESP分析得知,氫鍵提高了富勒烯分子的靜電勢,進而促進給受體分子間的電荷解離過程。
  • 化學所在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方面取得進展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保持單節電池結構,在二元活性層中引入吸收互補的第三組分,增強光譜吸收。儘管三元電池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核心問題在於對三元共混薄膜難以實現清晰、有效的形貌控制,用以同時保證高效的激子解離和電荷傳輸,因此,已報導三元電池性能提升幅度較低。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all-polymer solar cells)是用高分子半導體材料同時作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兼容度不好會導致嚴重的分子無序和大尺度的相分離,從而降低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相對於兩種小分子,兩種高分子的兼容性通常較差,這是基於兩種高分子給體的三元電池相對於基於兩種小分子受體的三元電池成功機率較低的主要原因。郭旭崗課題組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上的論文介紹了一種高效的高分子給體材料S3的合成,並將其加入到經典的PM6:Y6二元體系中製備了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研究獲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限於有機材料「窄吸收」特性,二元共混薄膜難以實現對太陽能的有效寬光譜利用,並且始終存在相共混(利於激子解離)和相分離(利於電荷傳輸)這對基礎性矛盾,制約了有機光伏器件性能的進一步突破。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保持單節電池結構,在二元活性層中引入吸收互補的第三組分,增強光譜吸收。
  • 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面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和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太陽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新型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具有質量輕、超薄、柔性、易於大面積製備等諸多優點,在可攜式、柔性電池、光伏建築供能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使有機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8.22%的高效OPV材料D18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能源的一員,近些年一直得到重視,發展的是越來越快,效率值不斷在提高,如今在丁黎明教授的帶領下,有了更重大的突破,基於稠環受體單元 DTBT 開發了一種 D-A 共聚物給體D18,這種高效OPV材料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18.22%,這是迄今為止有機太陽能電池達到的最高效率
  • 使有機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8.22%的高效OPV材料D18
    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能源的一員,近些年一直得到重視,發展的是越來越快,效率值不斷在提高,如今在丁黎明教授的帶領下,有了更重大的突破,基於稠環受體單元 DTBT 開發了一種 D-A 共聚物給體D18,這種高效OPV材料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18.22%,這是迄今為止有機太陽能電池達到的最高效率。
  • 17.8%!《Adv Mater》重磅:最高效率之一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本文獲得了17.8%的記錄效率,並獲得了17.3%的認證效率,是目前最高之一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認證效率。對於充分探索有機材料光伏性能、實現高效率器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可調節分子結構,易製備柔性器件等特徵,效率逐年遞增,並可通過低成本的溶液處理法來製備大面積電池,是未來可商業化的優秀材料。優化有機材料的分子結構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高效率的具有特定π-共軛骨架的分子體系中,微調烷基鏈是一種高明而又便捷的方法。
  • 通過促進電荷分離實現超過17.5%效率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三元共混是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高效的有效策略。最近,中國科學院李永舫院士、張佔軍教授合成了一種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C8-DTC),並將其作為第三組分添加到PM6:Y6體系中。在PM6:Y6系統中加入10%的C8-DTC作為第二受體,在提高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密度和填充因子的同時,獲得了17.52%的功率轉換效率。
  • 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於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積印刷製備等優點。目前製備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給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構建活性層。但聚合物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難以精確控制、難提純、材料的批次穩定性差等問題,相應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重複性降低,不利於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中國科學報: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世界之「最」誕生記
    2018年8月,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領銜的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具有高效、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這一最新成果讓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產業化更近一步。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
  • 化學所等製備出迄今效率最高的反向結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共混膜夾在ITO透明正極和金屬負極之間所組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傳統器件結構使用透明導電聚合物PEDOT:PSS修飾ITO電極作為正極、低功函數活潑金屬作為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