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碳溶劑熱浸泡」優化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3-04 Nature Portfolio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輕薄、柔性和可高通量溶液加工等獨特優勢,作為新一代光伏技術而受到廣泛關注。為了實現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和契合產業化需求,獲得理想的本體異質結(BHJ)形貌仍是關鍵。在BHJ中,如果給/受體分子能夠通過微相分離形成雙連續的網狀結構,並且自富集域維持在20-30 nm的尺度,這樣的結構將有利於激子分離和載流子傳輸,從而提升光伏器件的性能。但是,目前對BHJ形貌精準調控的手段比較有限,已有方法的普適性和優化效果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針對這個挑戰,作者開發了一種基於氟碳溶劑的後處理方法。氟碳溶劑具有雙疏特性,對有機光伏材料和界面材料的溶解性較低。因此,氟碳溶劑作為熱導率更高的液體介質,在浸泡過程中提供快速和均一的熱量傳遞,既可加速給/受體分子的重組運動,又能保證已沉積的功能層和活性層不被破壞。更為重要的是,氟碳溶劑與有機溶劑具有溫度依賴的互溶性,達到臨界溫度後,氟碳溶劑與旋塗加工的殘留溶劑融合成一相,在活性層內部滲透,能夠快速和選擇性地重新排列給/受體分子。最終,在熱和氟碳/有機混合溶劑的協同作用下,該方法可以在較低的溫度和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調控有機分子在共混膜中的重新排布,獲得微納尺度的相分離和雙連續網狀結構。

以PM6:Y6體系為例,經過10分鐘90 °C的熱退火之後,器件的效率可達15.96%。而將活性層浸泡在全氟甲基環己烷(PFMCH)中,當達到PFMCH與與殘留的氯仿和氯萘的共混溫度(>50 °C)後,1分鐘的浸泡就使得器件的光電轉化效率迅速升高。為了進一步發揮氟碳溶劑的優勢,作者選用了與殘留溶劑互溶性更好,處理溫度窗口更大的全氟甲苯(PFT)進行探索,通過80 °C下30秒的浸泡,獲得了16.52%的光電轉化效率,優於無後處理(15.21%)和傳統熱退火處理(15.96%)的器件性能。通過AFM,nano-IR,TEM和GIWAXS等測試可知,由PFT處理後的BHJ形貌更加理想,主要表現為:混合膜吸光範圍小幅紅移,受體小分子Y6通過重組運動獲得更高的排列有序度,給體聚合物PM6組裝為尺寸適中的纖維網狀,從而器件的載流子遷移率更高,自由電荷的複合減少,最終在光伏器件中表現為更高的填充因子和短路電流密度。

此外,作者還將氟碳溶劑熱浸泡方法應用於包括全小分子和全聚合物體系在內的其他材料體系,均可以優化形貌和提升器件性能,說明該方法具有優秀的普適性。特別是在一些體系中,傳統的熱退火方法無法提升甚至會破壞器件性能,但氟碳溶劑熱浸泡方法仍然展現了良好的器件優化效果。這項工作發展了一種全新的用於BHJ形貌調控的新策略,相較於傳統的熱褪火方法,該方法具有溫度低、處理時間短、普適性好等優勢,為有機薄膜光電器件的性能優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為鍾洪亮課題組博士生單通,共同通訊作者為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陳琪,上海交通大學劉烽,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上海交通大學陳立桅,上海交通大學鍾洪亮。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方面取得進展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保持單節電池結構,在二元活性層中引入吸收互補的第三組分,增強光譜吸收。儘管三元電池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核心問題在於對三元共混薄膜難以實現清晰、有效的形貌控制,用以同時保證高效的激子解離和電荷傳輸,因此,已報導三元電池性能提升幅度較低。
  • 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控制研究獲進展
    具有帶隙高度可調、質輕、柔性、低成本等顯著特點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是新一代光伏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在有機材料的溶液加工過程中,使用高沸點溶劑添加劑是優化活性層形貌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但是,殘留的高沸點溶劑會嚴重影響器件的穩定性以及重現性,使這種方法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中面臨嚴重的問題。
  • 對聚合物批次不敏感的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輕質、半透明、可溶液加工等優點受到了科研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調控活性層形貌使其形成理想的雙連續互穿網絡結構是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關鍵。而在活性層的成膜過程中,成膜動力學影響著薄膜的最終形貌。混合溶液旋塗法是實驗室製備太陽能電池活性層的最常用方法,其成膜速度快;與旋塗法相比,工業印刷法成膜速度相對較慢。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 科研人員在大面積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因為其柔性、質輕、可以溶液法加工等特點長期以來受到廣泛的關注。得益於非富勒烯受體的快速發展,有機太陽能電池單節效率已經突破18%。然而目前高性能的器件大多通過實驗室中小面積旋塗成膜製備得到,為了進一步適應商業化應用的要求,發展大面積印刷加工技術迫在眉睫。
  • 科學網—揭示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設計思路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1月22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張浩力課題組發現的具有雙吸電子單元的給體分子設計策略,可大幅提升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使用效率
  • 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課題組:單結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新紀錄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19300327相關進展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課題組: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機太陽電池效率超過10%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和張志國副研究員:為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構建強吸收窄帶隙聚合物受體
  •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大面積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因為其柔性、質輕、可以溶液法加工等特點長期以來受到廣泛的關注。得益於非富勒烯受體的快速發展,有機太陽能電池單節效率已經突破18%。然而目前高性能的器件大多通過實驗室中小面積旋塗成膜製備得到,為了進一步適應商業化應用的要求,發展大面積印刷加工技術迫在眉睫。狹縫擠出成膜結合卷對卷加工是最有望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大面積印刷的技術。
  • 葛子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領跑者
    目前,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而成,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缺點。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有機材料的光電器件,是未來電子器件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目標。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可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成本低,重量輕、柔性好、顏色可調、易於製備大面積、半透明電池板等獨特的優點而成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導讀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解決與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光學活性層厚度相關的問題。這種新方法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更進一步說,即使最大測量厚度在300納米的範圍內,這種新的光學活性層仍保持了其初始的光電轉化效率。這項研究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Yang 教授表示:「現有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光學活性層非常薄(100納米),因此根本沒有可能通過大面積印刷工藝處理。即使最大測量厚度在300納米的範圍內,這種新的光學活性層仍保持了其初始的效率。」
  • 科學:利用維生素B12衍生物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
    【科學:利用維生素B12衍生物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所(IISER)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使用維生素B12的合成衍生物開發出更便宜,更靈活的有機太陽能電池。「Corroles具有非常好的光物理特性。
  • 化學所李永舫課題組在有機小分子給體光伏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在製備柔性、半透明以及室內光伏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相比於聚合物半導體光伏材料,有機小分子半導體光伏材料具有結構確定、易於純化等優點。然而,由於基於小分子給體和小分子受體的全小分子體系活性層形貌調控方面的困難,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SM-OSC)的光電轉換效率落後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
  • 南開團隊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重大突破 光電轉化效率達12.7%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憑藉對該領域敏銳的洞察力和審慎分析,陳永勝果斷選擇了在當時具有重大風險和挑戰的新型可溶液加工處理的有機小分子和寡聚物活性材料,作為其團隊開展太陽能發電研究的主要突破點。從分子材料設計到光伏器件的製備優化,陳永勝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展開科研攻關。
  • 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創新高,室內弱光環境下達25%
    經研究發現,在室內或弱光環境下,有機太陽能電池將是最佳選擇。由有機高分子材料作為光敏活性層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無機太陽能電池技術所不具備的許多優良特性,如材料結構多樣性、可大面積低成本印刷製備、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除了作為正常的發電裝置外,在其他領域如節能建築一體化、可穿戴設備等方面也都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諸多優勢引起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關注。
  • 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達12.7%
    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紀錄。近日,該成果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有機太陽能電池以具有光敏性質的有機(包括高分子)材料作為半導體材料,通過光伏效應產生電壓,進而形成電流, 實現太陽能發電。
  • 研發出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以環保方式,研製出一種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輸出效率創新紀錄。
  • 用活性炭回收揮發性有機溶劑的研究進展
    溶劑是指能夠溶解其他液態、氣態或固態物質的有機或無機液體物質,有機溶劑在工業生產中使用最為廣泛,其特點是相對分子質量小、易揮發、常溫常壓下一般以液態存在等。工業常用的有機溶劑主要有烴類、醛、醇、酯、苯、胺、醚等,廣泛應用於造紙、印刷、織物、塗料、防腐等工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