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楠林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於電荷密度波體系紅外和超...
電荷密度波是固體電子系統的一種集體凝聚現象,表現為晶體中電荷密度的周期性調製,一般也同時伴隨著出現新的晶格周期。作為多粒子系統的一種演生現象,電荷密度波一直是凝聚態物理感興趣的前沿課題之一。電荷密度波狀態中不僅可以有單粒子激發同時還存在集體激發。
-
1T-TiSe2電荷密度波相變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他們成功證明該材料電荷密度波相變是從一個半金屬態到另一個半金屬態的相變,同時還研究揭示出相變後新的半金屬狀態在不同波矢方向電子型和空穴型能帶的起源。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 Lett. 99, 027404 (2007))。 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是凝聚態物質兩種重要的集體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基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進展|雷射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動力學
在複雜的物理體系中,各種粒子與準粒子(例如電子、聲子、磁振子、等離激元)之間的相互耦合對理解和調控物理性質起著關鍵作用。雷射激發是一個研究和控制複雜且糾纏在一起的粒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在1T-TaS2的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 CDW)相中,雷射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材料基態與激發態性質,甚至能夠誘發出新物相。在雷射的照射下,1T-TaS2電荷密度波相中的振幅模式會被激發,其晶格體系和電子體系會發生集體的振蕩。超短的雷射束照射能夠關閉電荷密度波相中的CDW帶隙(起源於晶體結構畸變)和Mott帶隙(起源於電子-電子強關聯作用)。
-
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鄒良劍課題組、與北京計算中心研究員林海青、常凱合作,通過對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1T-TaS2
-
與時間賽跑 和光譜同行——BCEIA 2019超快分子光譜高峰論壇在京...
超快分子光譜方法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所涉及的工作波段包括紅外,太赫茲,可見,紫外等;利用多束飛秒雷射脈衝,能實現多種光譜形式測量,如泵浦-探測瞬態光譜,二維紅外光譜,二維可見光譜等;對於物質激發態原處過程、材料中載流子過程、分子超快結構與能量傳遞動力學過程都具有非常高的靈敏性。 清華大學教授孫素琴主持了本次會議。
-
進展|超快電荷序形成的激子-聲子自放大機制
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仍是凝聚態物理的熱點問題,並與超導等量子現象息息相關。材料中的電子是一個關聯體系,有各種複雜的相互作用,其能蘊含著新型的電荷密度波機理。特別是層狀材料二硒化鈦(TiSe2)中,不僅存在由激子誘導的電荷密度波,而且會在摻雜和應力調製時出現超導態,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中國團隊首次實現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成果被《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宣布,由該所詹明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裡德堡態原子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成功實現了一個銣-85 原子和一個銣-87 原子的量子糾纏和基於這兩個原子的量子受控非門。
-
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制之謎
在一維體系中,Peierls機制很好地解釋了電荷密度波的機理。由於電荷密度波這個想法就是Peierls提出的,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實際材料中,討論電荷密度波首先就要考慮這個機制。不過,這個機制的核心並不是電子聲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
-
聚焦光譜分析技術前沿「超快光譜」——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
當入射光脈衝照射在所研究的物理體系上時,會觸發體系內產生一些非平衡的動力學過程,可以通過出射光中的信號來了解這些非平衡過程。「超快」這個形容詞指的是所研究現象的時間尺度,時間尺度可以跨越幾個數量級,從阿秒到納秒;「超快」也可以指光脈衝的寬度或脈衝間隔。 超快光譜的出現,讓人們能通過「慢動作」觀察到處於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
奚嘯翔團隊在二維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奚嘯翔教授課題組與東京大學物理學家M. Saeed Bahramy合作,對一系列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提出了新的理解。研究成果以&34;為題,2020年5月1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240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715-w )。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進展|電荷密度波導致的軸子絕緣體研究進展
由於三維晶體中Weyl(外爾)準粒子是不需要特殊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結構,同時具有特別的表面費米弧和奇特的電輸運行為,單粒子圖像下的拓撲半金屬材料的研究是凝聚態物理中的熱點。隨後,研究人員又逐步考慮外爾半金屬材料中由電子-電子關聯效應導致的新物理和新現象。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徵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
-
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獲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粒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系統豐富的內部自由度通常給系統物理特性的描述帶來挑戰,尤其是對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低溫下量子液體狀態,這一研究已進行多年,學界發展出近似理論和唯象理論來描述和理解這種普適的低能物理,例如,朗道-費米液體理論描述高維電子體系、重費米子、近藤雜質等體系的低能量子流體特性。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相關文章於1954和1955年發表。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巴索夫(Nicolay Gennadiyevich Basov, 1922~2001)和普洛柴諾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1916~2002)在1955年也發表了關於MASER的理論文章。這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受激輻射源。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發現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或將為超導體研究帶來新突破!
在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工作的布魯克海文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限制發現了一種新的,令人驚訝的周期性電荷排列。這種電荷排列與銅酸鹽中的超導電性共存,稱為電荷密度波(CDW),發現當樣品反覆加熱超過電荷密度波消失的溫度時,樣品中特定的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這一發現為研究這些耐人尋味的材料機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使科學家向完整的銅酸鹽中電子行為邁進了一步。
-
南科大學者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合作研究成果
Transitions via Out-of-Time-Ordered Correlators」為題在國際著名雜誌《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是真正的數字量子模擬,可以精確調控和模擬非常複雜的量子物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