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學者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合作研究成果

2020-08-27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俊、助理研究員辛濤,物理系副教授魯大為以及合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魏勃勃聯合,在基於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平臺的四量子比特自旋系統上實現用非時序關聯函數探測平衡態量子相變和動力學量子相變,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Equilibrium and Dynamical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via Out-of-Time-Ordered Correlators」為題在國際著名雜誌《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是真正的數字量子模擬,可以精確調控和模擬非常複雜的量子物理問題。量子相變是多體物理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平衡態量子相變通常伴隨著序參量在相變臨界點附近的不連續變化,一般可以用重整化群理論來解釋。儘管科學家對平衡態量子相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何去理解發生在遠離平衡態的量子相變仍然是個國際難題。近年來,隨著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孤立量子多體系統動力學中出現的動態量子相變在理論和實驗方面引起了很多的關注和興趣。最近的理論研究提出可以用非時序關聯函數(OTOC)來探測動力學量子相變的新方法。非時序關聯函數(OTOC)是定量描述量子信息無序擴散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之前的實驗研究中,該課題組曾第一次實現了OTOC的實驗測量工作,並且發表在國際著名物理刊物Physical Review X上(Phys. Rev. X 7, 031011 2017)。


圖(a) 在周期性橫場伊新模型中存在的兩種量子淬火行為:從鐵磁相到鐵磁相,以及從鐵磁相到順磁相的量子淬火行為。(b)利用OTOC在量子淬火行為之後的時間演化來區分系統中有無動態量子相變發生。(c)利用OTOC在較長時間尺度上的平均值來探測平衡態量子相變的臨界點。

研究團隊用四比特核磁共振量子模擬器觀測了四比特可積和不可積橫場伊辛模型上發生的平衡態量子相變和動力學量子相變。如圖(a)所示,他們先把系統製備到所有自旋朝上的完全極化態,即鐵磁相。然後迅速改變外場大小,即進行量子淬火過程,使其越過相變臨界點或者保持在鐵磁相。通過觀察此後OTOC的動力學演化過程可以判斷系統中有無動力學量子相變發生,OTOC對時間的平均值給出平衡態量子相變的臨界點,實驗結果分別如圖(b)和(c)所示。另外,還實驗比較了OTOC和兩體關聯函數作為序參量探測量子相變的優劣:雖然由於需要時間反演化操作的原因,實驗測量OTOC要更加困難,但是OTOC比兩體關聯函數在探測相變臨界點的時候能獲得的精度更高,同時對量子系統的退相干有更強的魯棒性。

該創新成果在實驗上首次通過OTOC探測平衡和動力學量子相變實驗揭示了OTOC和量子相變之間的深刻關係,開拓了用非平衡動力學的方法研究量子多體系統平衡態性質的新思路。

在該研究成果中,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物理系博士後聶新芳為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魏勃勃為共同第一作者,辛濤、李俊、魯大為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科技廳、深圳市科創委和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250601

相關焦點

  •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中科大絕熱量子計算成果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28日出版的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審稿人認為,這一研究是量子計算的重要進展。    絕熱量子計算是量子計算領域的新模式,傳統的量子計算模式基於離散的量子邏輯門來實現,而絕熱量子計算通過連續變化的哈密頓量來驅使系統演化到特定的狀態,從而得到問題的答案。
  • 中國團隊首次實現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成果被《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宣布,由該所詹明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裡德堡態原子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成功實現了一個銣-85 原子和一個銣-87 原子的量子糾纏和基於這兩個原子的量子受控非門。
  • 頂級刊物《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北大俞大鵬和張家森團隊合作研究新...
    對表面等離激元納米共振腔中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光與金屬納米結構相互作用機理,同時為納米尺度的全光調製器、濾波器和納米雷射器等提供新原理和新方法。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教授和張家森教授團隊合作研究,團隊博士生朱新利等對圍欄形的表面等離激元納米共振腔中的模式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南科大學者合作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另外這項研究對於理解自然界中的相關物理過程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磁光拉曼效應研究成果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黃明遠與副教授黃麗課題組聯合在二維磁性材料磁光拉曼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納米快報》(Nano
  • 《物理評論快報》封面論文發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研究小組...
    7月14日,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副教授研究小組在國際頂級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發表了題為「Shape deformation and drag variation of a coupled rigid-flexible system in a flowing soap
  • 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通過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現有的小直徑(小於6毫米)組織工程血管(TEBV)尚未滿足臨床需求。
  • 《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論文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狄拉克半金屬中量子...
    狄拉克半金屬在動量空間的三個方向都具有線性的能帶色散關係和受拓撲保護的費米弧狀表面態,呈現出許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在未來電子學器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狄拉克半金屬的體態電導很高,輸運上很難探測到表面態的性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院士領導的「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實驗上測量了800nm和400nm圓偏振雷射與Xe原子相互作用的多光子電離過程,通過冷靶電子離子動量譜儀,實現光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的高精度測量。實驗上,他們發現在400nm波長條件下,測量到可分辨多光子特徵的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結構,如圖1(a)。
  • 南科大學者合作發表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中科院團隊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成果登上《物理學評論快報》
    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實驗技術,結合原位拉曼光譜實驗技術、原位X射線衍射實驗技術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一種新型氫水合物的形成過程以及結構性質。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物理期刊PRL發表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1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程珺)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寬禁帶半導體重點實驗室馬海蛟副教授在國際頂級物理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發表了「Non-Ohmic Variable-Range Hopping and
  •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於電荷密度波體系紅外和超快光譜研究工作
    作為多粒子系統的一種演生現象,電荷密度波一直是凝聚態物理感興趣的前沿課題之一。電荷密度波狀態中不僅可以有單粒子激發同時還存在集體激發。單粒子激發最重要的特徵是存在能隙,反映出凝聚後的電子系統具有更低的基態能量,這與超導凝聚的單粒子激發非常類似。集體激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相位子激發,表現為電荷密度波的橫向集體運動;另外一種是振幅子激發,表現為電荷密度的縱向振動。
  • 1916年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預言引力波,究竟哪本期刊發表成果
    引力波的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愛因斯坦在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引力波,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這一偉大發現最終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RL)雜誌和《天文期刊》雜誌上。並且這一偉大發現在《物理評論快報》(PRL)平臺採用了開放獲取的模式,極大的便利全世界人民共享知識,這也是《物理評論快報》(PRL)為數不多的開放獲取的論文,確實值得大家去稱讚這一無私的做法。
  • 《物理評論快報》:新方法可實時控制微波光子與磁振子相互作用
    《物理評論快報》:新方法可實時控制微波光子與磁振子相互作用  CHEN • 2021-01-14 14:00:43 來源:前瞻網 E1114G0
  • 王楠林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於電荷密度波體系紅外和超...
    作為多粒子系統的一種演生現象,電荷密度波一直是凝聚態物理感興趣的前沿課題之一。電荷密度波狀態中不僅可以有單粒子激發同時還存在集體激發。單粒子激發最重要的特徵是存在能隙,反映出凝聚後的電子系統具有更低的基態能量,這與超導凝聚的單粒子激發非常類似。集體激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相位子激發,表現為電荷密度波的橫向集體運動;另外一種是振幅子激發,表現為電荷密度的縱向振動。
  • 南大張利劍團隊發表關於量子探測器相干性的研究成果
    Plenio教授課題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劉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34;發表於 《物理評論快報》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