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張利劍團隊發表關於量子探測器相干性的研究成果

2020-09-11 量子之聲

近日,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張利劍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烏爾姆大學 (Universität Ulm)Martin B. Plenio教授課題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劉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34;發表於 《物理評論快報》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該工作從量子資源理論的角度出發,對量子探測器利用量子資源的能力進行了研究,首次在實驗中量化了一類量子探測器--可調弱場零差探測器—在不同配置下對相干性這一量子資源的利用能力。

圖1. 量化探測器相干性的實驗原理圖

量子探測器的結構和應用場景比經典探測器更為複雜,因而用來量化經典探測器性能的參數,如探測效率、噪聲強度等,無法全面描述量子探測器的性能,而應該從量子資源的角度出發,提出量化量子探測器性能的新方法。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技術超越傳統設備性能的基本資源,而實現此優勢的先決條件是測量設備可以有效提取量子態和量子操作中的相干性。基於最近發表的量子操作相干性的資源理論,研究團隊將其推廣並用來定量研究量子探測器提取相干性的能力,並針對一類重要的量子探測器—可調弱場零差探測器—探測量子相干性的能力進行研究,利用量子探測器層析(quantum detector tomography)實驗重構該探測器的測量算符,進而計算探測器的相干性。通過對可調弱場零差探測器在不同配置下相干性的實驗標定,研究團隊得到導致該量子探測器探測相干性能力變化的因素,對將來進一步使用這類探測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同時該工作首次以資源理論的角度對量子測量進行了實驗研究,為準確評估量子測量設備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2. 不同本地振蕩器和幹涉對比度下可調弱場零差探測器的相干值變化趨勢。

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計量學和量子生物學等量子技術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量子相干性作為一種資源的定量評估引起了廣泛興趣,並有大量工作針對相干性的產生和調控展開研究。但是要將量子相干性應用到更加廣闊的領域,僅僅產生和調控相干性是不足夠的,我們還必須能夠探測相干性,而本工作正是填補了這一空白,從而完善了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框架,將量子相干性的應用進一步推廣。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徐慧超,許飛翔和烏爾姆大學博士研究生Thomas Theurer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Dario Egloff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張利劍教授和Martin B. Plenio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該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A0306202,2017YFA03037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以及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

相關焦點

  • 南大張利劍團隊發表利用弱測量實現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成果
    8月17日,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張利劍教授課題組與陸延青教授課題組,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Animesh Datta教授課題組,加拿大渥太華(University of Ottawa)大學的Jeff S. Lundeen教授課題組合作的成果&34;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中國科大實驗實現量子相干性蒸餾
    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國光學協會(OSA)旗下雜誌Optica上。   量子相干性(quantum coherence)作為一種對量子疊加性的量化,是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的核心所在,在各種量子任務(如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中具有重要應用。近年來,隨著對量子相干性度量的嚴格定義的提出,量子相干性已經被看作一種量子資源,對它的蒸餾提取與操控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 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量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一個由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典、奧地利、荷蘭、加拿大、新加坡、捷克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大型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就當前量子生物學的研究水平、動態與研究進展發表論文,他們的合作研究成果刊登在昨天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對量子相干性的直接測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相干性的實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唐建順等人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了對量子相干性這一最基本量子資源的直接測度
  • 澳大利亞研究證明:雷射器的相干性可以大幅提高
    雷射器的相干性可以大幅提高澳大利亞量子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更具體來說,雷射光束的相干性是指以這種方式發射的光子數量,它是決定雷射在量子計算等精密任務中性能的關鍵屬性。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瑟·肖洛和查爾斯·湯斯在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中確定了雷射相干性的量子極限。
  • 物理所層狀量子材料的電子相干性研究取得進展
    量子材料電子相干性的產生對於多體相互作用及關聯調控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這並非易事,許多先進精密的電學實驗方法是非相干的,不能誘導和測量集體激發態。相干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可以自然地將光場所固有的相干性傳遞給量子材料,可用於調控電子的相干性。這種相干性的傳遞是否能實現,取決於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形式,以及物質的電子結構。
  • 植物的光合作用具用量子相干性嗎?
    在一項頗具爭議的2007年實驗發現,一種稱為量子相干性的東西似乎在植物產生能量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之後,這一研究領域開始迅速發展。但是對實驗的新審查表明,光合作用可能不像科學家們認為的那樣量子。該團隊將複合物冷卻至-196攝氏度,並測量了其對雷射脈衝的反應。他們發現了一種振蕩模式,他們認為這是複雜的結合了量子相干性的證據,本質上是一次疊加多個電子態,從而找到了最有效的能量轉移途徑。這項工作引發了一系列量子生物學研究,試圖了解量子怪異出現在生物學中的位置以及這些影響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表現出來。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權威期刊《Phys. Rev. Lett.》和《Nano Lett.》上。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
  • 中國團隊首次實現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成果被《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宣布,由該所詹明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裡德堡態原子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成功實現了一個銣-85 原子和一個銣-87 原子的量子糾纏和基於這兩個原子的量子受控非門。
  • 南大專家在國內率先研發超級探測器能捕捉到紫外單光子
    原標題:南大專家在國內率先研發超級探測器能捕捉到紫外單光子   本報訊(記者毛慶實習生趙修麗)一根燃燒的蠟燭1秒鐘可以發射出100億億個以上的光子,探測到其中能量最小的單個紫外光子一直是世界技術難題。
  •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的本質就是利用量子的相干性,而在現實中由於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量子系統發生耦合幹擾,使量子相干性隨時間衰減發生消相干,計算任務無法完成。因此為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首要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克服消相干。杜江峰教授介紹說,以分解五百位的自然整數為例,目前最快的計算機需要用幾十億年才能完成,而用量子計算機,同樣的重複頻度,一分鐘就可以解決。但量子計算如同人類思考問題需要一定時間。
  • 寬量子阱雙勢壘磁性隧道結中長程相位相干性研究獲進展
    2006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研究員韓秀峰領導的研究團隊,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張曉光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盧仲毅合作,首次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研究和預測了Fe(001)/MgO/Fe/MgO/Fe雙勢壘磁性隧道結(DBMTJ)中存在的量子阱態和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Y. Wang, Z. Y. Lu, X.
  • 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量子技術如何能夠實現?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由於量子易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外部信號的影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外部信號可能包括測量電路中的熱噪聲和反向散射信號。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開發能夠實現非互易信號傳播的技術,這可以幫助阻止反向噪聲的不良影響。在新的一項研究中,加拿大馬尼託巴大學動態自旋電子學小組的成員提出了一種在混合量子系統中產生耗散耦合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這使非互易信號傳播具有相當大的隔離率和靈活的可控性。
  • 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量子技術如何能夠實現?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由於量子易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外部信號的影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外部信號可能包括測量電路中的熱噪聲和反向散射信號。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開發能夠實現非互易信號傳播的技術,這可以幫助阻止反向噪聲的不良影響。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突破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打破壟斷 我國成為第二個掌握固體紫外單光子探測器技術的國家
    記者昨天獲悉,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江特聘教授陸海為首的研究團隊近來獲得突破,在國內首先研製出超靈敏度的固體紫外單光子探測器,從而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這一核心技術的國家。   「自然界中波長小於280納米的紫外光幾乎為零,所以我們探測它相當於在暗室中探測光,只要發現一個小光點就一定是目標。」
  • 中科大首次實現量子晶片新型編碼 量子相干性提高10倍
    「量子晶片」是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大腦」。 據新華社3月2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國平教授研究組近期在量子晶片開發領域取得一項重要進展,他們首次在砷化鎵半導體量子晶片中實現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強的電控新型編碼量子比特。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
    據介紹,將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併實現量子計算是人類的一大夢想。量子計算的本質就是利用量子的相干性,而在現實中由於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量子系統發生耦合幹擾,使量子相干性隨時間衰減發生消相干,計算任務無法完成。因此為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首要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克服消相干。
  • 科學家玩「旋轉木馬」,把量子態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
    8月13發表在《Science》[1]的一篇文章,使用了一個簡便的方法,讓量子態的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相干時間是「魂」所謂相干時間,指的是量子比特保持其疊加狀態的持續時間的長短。在進行量子計算實驗室,所有的量子操作要在量子退相干之前完成,才能保證量子操作的保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