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量子技術如何能夠實現?

2021-01-09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

由於量子易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外部信號的影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外部信號可能包括測量電路中的熱噪聲和反向散射信號。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開發能夠實現非互易信號傳播的技術,這可以幫助阻止反向噪聲的不良影響。在新的一項研究中,加拿大馬尼託巴大學動態自旋電子學小組的成員提出了一種在混合量子系統中產生耗散耦合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這使非互易信號傳播具有相當大的隔離率和靈活的可控性。

參與這項研究的馬尼託巴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王義普(音譯)說:我們在腔磁子中的非互易性方面研究,是基於腔自旋電子學和混合量子系統相結合的研究領域,這為構建新的量子信息處理平臺帶來了希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量子技術領域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子系統之間的相干耦合機制,因為耗散耦合機制還沒有在混合量子系統中得到廣泛的考慮和利用。然而,去年馬尼託巴大學的同一組研究人員揭開了一種有趣的、新型耗散磁子-光子耦合的面紗。這一發現立即給出了很多啟發,因為耗散耦合可以用來打破時間反轉對稱,因為它固有的耗散特性。

這促使研究人員創建將耗散耦合效應和相干耦合效應相結合的系統,以實現非互易特性。在新研究中著手開發一種線性狀態下具有高隔離和低插入損耗的設備,因為這些特性可以幫助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創造的裝置有兩個關鍵部件:一個平面十字形微波電路和一個小的釔鐵石榴石(YIG)球體。參與這項研究的馬尼託巴大學博士生拉金偉(Jinwei Rao)說:設備的工作原理相當於微波二極體,它能讓某些設計工作頻率的微波只向一個方向傳播。平面交叉電路是專門設計的,以支持駐波的形成,並允許行波在其上流動。

將YIG球體放置在微波電路的頂部,研究人員能夠促進行波、駐波和磁自旋之間的合作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允許相干和耗散耦合效應隨時間持續。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些耦合效應之間的相對相位取決於輸入微波信號的傳播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開發的腔磁子系統中,這種微波信號產生了非互易性和單向不可見性。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模型,該模型概述並捕獲了相干耦合和耗散耦合之間幹擾背後的一般物理原理。發現,這個模型準確地描述了在廣泛的參數範圍內收集的觀測結果。

模型是由一個非厄米特哈密頓量描述,其中光子和磁振子激發之間的耦合強度是一個複數。這種耦合強度的實部表示相干耦合效應,虛部表示耗散耦合效應。研究人員提出的模型表明,相干耦合有點類似於由彈性彈簧連接兩個機械擺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耗散耦合類似於由減震器連接的兩個鐘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引入了摩擦力,從而導致能量的耗散所開發的這個非互易器件中,相干耦合和耗散耦合效應之間的相對相位被描述為相位項。這個相位項與輸入微波信號的加載配置密切相關,幹擾效應總是與交叉術語的作用相對應。

通常A和B之間的幹涉效應反映在A乘以B的數學項中,它可以來自(A±B)的平方。相干和耗散耦合的交叉項源於復耦合強度的平方項,出現在透射係數中。這項研究是最先介紹一種在腔磁系統中產生耗散耦合的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新方法,研究人員能夠在耦合系統中實現非互易性,其方式也可以擴展到其他物理系統或不同頻率範圍的耦合。由於相干耦合和耗散耦合之間的相互作用被認為是耦合系統中相當普遍的現象,該方法可以啟發其他物理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此外,儘管開發的設備非常簡單,但發現它包含並展示了新的物理效果。

在此之前,相干耦合是研究的熱點領域,儘管一些物理學家也在選擇領域研究耗散耦合。然而,這些形式的耦合通常是獨立研究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控制著它們自己獨特的物理規律。研究發現,當這兩種形式的耦合在同一系統中組合時,就會發生不尋常的反應,實驗首次系統地演示了腔磁系統中出現的特殊物理現象。馬尼託巴大學動態自旋電子學團隊新開展的工作,通過概述混合量子系統中耗散光子-磁振子耦合的動力學,為量子技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模型所勾勒出的非互易物理動力學最終可以為不同功能微波器件的設計提供信息,這些器件具有許多可能的應用,包括隔離器、環行器、傳感器和切換器。馬尼託巴大學動態自旋電子學研究組負責人胡康明博士(Dr.Can-ming Hu)說:作為第一步,研究小組現在專注於發明一種小型化的可攜式微波隔離器,其技術性能可能超過市面上可買到的產品。發展量子信息技術的國際社會對這種裝置的需求很高,很多國家正在投入巨資,繼續研究這種新腔體自旋電子學的道路,前景非常光明。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Ingrid Fadelli,Phys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DOI: 10.1103/PhysRevLett.123.127202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量子技術如何能夠實現?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由於量子易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外部信號的影響,量子相干性和量子態很容易被破壞,外部信號可能包括測量電路中的熱噪聲和反向散射信號。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開發能夠實現非互易信號傳播的技術,這可以幫助阻止反向噪聲的不良影響。
  • 中國科大實驗實現量子相干性蒸餾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相干性實驗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實驗室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輔助比特的量子相干性蒸餾
  • 科學家玩「旋轉木馬」,把量子態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
    8月13發表在《Science》[1]的一篇文章,使用了一個簡便的方法,讓量子態的相干性提高了上萬倍。相干時間是「魂」所謂相干時間,指的是量子比特保持其疊加狀態的持續時間的長短。在進行量子計算實驗室,所有的量子操作要在量子退相干之前完成,才能保證量子操作的保真度。
  • 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對量子相干性的直接測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相干性的實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唐建順等人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了對量子相干性這一最基本量子資源的直接測度
  • 中科大首次實現量子晶片新型編碼 量子相干性提高10倍
    「量子晶片」是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大腦」。 據新華社3月2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國平教授研究組近期在量子晶片開發領域取得一項重要進展,他們首次在砷化鎵半導體量子晶片中實現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強的電控新型編碼量子比特。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自然界量子的演變,可能會改變量子技術
    該測試識別了量子相干性的一個特徵,對與真實環境相互作用的量子態粒子的性質進行了分類。這項測試應該能讓科學家利用實驗室實驗量化和追蹤自然界的量子相干性。發表在《物理評論A》(Physical Review A)上的這項理論工作研究,可能會帶來一些實驗,幫助解決生物過程是否利用量子力學為其優勢,以及演變是否能為計算機、傳感器和能源等量子技術提供模板的爭論。
  • 量子資源理論進展:確定性量子相干提純
    量子態的相干性是量子物理區別於經典物理的重要性質,也是實現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訊、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重要資源。將量子態的相干性視作一種可用的量子資源進行定量的刻畫,加深了人們對量子態的相干性在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處理任務中作用的認識,為更好地應用量子態的相干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李傳鋒等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我實驗室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
  • 量子通信技術核心——量子計算算法
    量子計算和量子計算機是現代通信科學的重大議題,量子的疊加性、糾纏性和相干性為量子計算提供一種創新的計算方法,在對信息的運算、保存和處理方面遠超過經典運算。Shor算法通過量子傅立葉變換,有效地在多項式時間內解決大數質因子分解問題;以Grover算法為代表的量子搜索算法,極大地提高搜索效率;量子通信技術利用量子的糾纏態實現信息傳遞;量子並行計算可以彌補智能算法中的某些不足,量子智能算法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中國科學報】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學者合作,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以及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巨大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很好地同時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難題。李傳鋒、柳必恆等人另闢蹊徑,於2016年開始採用光子的路逕自由度進行編碼,並取得一系列成果。
  • 植物的光合作用具用量子相干性嗎?
    在一項頗具爭議的2007年實驗發現,一種稱為量子相干性的東西似乎在植物產生能量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之後,這一研究領域開始迅速發展。但是對實驗的新審查表明,光合作用可能不像科學家們認為的那樣量子。格拉斯哥大學教授,《新評論》的作者理察·科格德爾(Richard Cogdell)對我們表示:「生物學中有許多成熟且廣為人知的量子效應——人們多年來一直理解和看到的正常效應。例如,有意想不到的、奇怪的量子效應類似於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實在沒有證據。」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IT之家9月3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最新消息,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IT之家9月3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最新消息,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OAM與偏振組成的混合糾纏光子的頻率上轉換,證明了在頻率變換過程中單光子的量子相干性和光子對的糾纏特性保持不變。能夠實現該功能的轉換器可稱為量子頻率變換器,其基本要求是除了能夠按照需要變換光子的頻率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壞原有量子態的量子關聯與相干特性。儘管人們已經實現了高斯單光子以及糾纏光子的頻率轉換,然而迄今為止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OAM光子以及OAM糾纏光子的頻率轉換仍然是一個"open question"。
  • 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因果律的夢魘:延遲選擇實驗光的本質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這一點在科學史上有過長時間的爭論。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同時很好的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困難。
  • 半導體所等在量子點光子相干物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未來量子信息應用最具挑戰性問題是單量子態的檢測和操縱,這是因為量子態很脆弱,一旦融入外在環境,其量子性質很容易被破壞。S. Haroche和D. Wineland通過微波腔囚禁單個原子、電勢阱俘獲帶電離子等實驗手段,在單個光子態的測量和操縱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獲得了201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採用的量子幹涉實驗技術成為量子光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 Google「快一億倍」背後:量子計算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所謂量子位就是一個具有兩個量子態的物理系統,如光子的兩個偏振態、電子的兩個自旋態、離子(原子)的兩個能級等都可構成量子位的兩個狀態——電晶體只有開/關狀態,也就是要麼是0狀態,要麼是1狀態;而基於量子疊加性原理,一個量子位可以同時處於0狀態和1狀態,當量子系統的狀態變化時,疊加的各個狀態都可以發生變化。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