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獲進展

2020-11-13 中科院之聲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博士研究生何豐、研究員姜玉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美國萊斯大學教授Randy Hulet和浦晗合作,通過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得到一維超冷費米氣體獨特的分數化準粒子和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的精確結果,並給出實驗驗證該一維多體物理現象的具體方案,在低維量子多體普適規律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粒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系統豐富的內部自由度通常給系統物理特性的描述帶來挑戰,尤其是對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低溫下量子液體狀態,這一研究已進行多年,學界發展出近似理論和唯象理論來描述和理解這種普適的低能物理,例如,朗道-費米液體理論描述高維電子體系、重費米子、近藤雜質等體系的低能量子流體特性。在一維量子多體物理中,朝永-拉亭戈液體理論及量子多體的長程關聯通常被用來描述一維多體系統的低能普適行為,一維相互作用費米子的低能激發通常分裂成兩支獨立的朝永-拉亭戈液體,其分別刻畫攜帶自旋和電荷的準粒子,該現象被稱為自旋電荷分離,是一維量子體系所獨有的多體物理現象,儘管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並在一些固體材料中觀測到證據,包括今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Bloch實驗組在Science 367,186(2020)發表的關於自旋-電荷分離的動力學研究,但是該現象仍缺乏令人信服的實驗驗證。自旋電荷分離現象涉及兩個特徵,即自旋-電荷分離的準粒子激發譜、分離的自旋和電荷朝永-拉亭戈液體。已有的固體物理實驗基本上觀測的是前者的特徵,或與分離激發譜相關的輸運特性,這方面的研究是理論和實驗研究難題。

教授楊振寧和Gaudin分別在1967年求解出一維自旋-1/2 delta-函數相互作用的費米氣體(即Yang-Gaudin模型),該模型是量子統計物理中的典範。然而,由於該模型精確解給出的方程較複雜,其中蘊含的物理是數學物理中的挑戰性難題,阻礙該模型在實際實驗中的應用。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楊-Gaudin模型的精確解,首次精確計算出電荷自由度中的粒子-空穴集體激發譜和雙自旋子(分數化準粒子)激發譜,得到零溫和有限溫度下自旋-電荷分離的普適關係及量子臨界現象的普適標度。研究發現,一旦激發涉及反向散射或在臨界區受到熱漲落的強烈幹擾,電荷-自旋分離的朝永-拉亭戈液體特性會失效,在臨界區將湧現出非相干的拉亭戈液體區(COR區),它表現出不同於臨界區(QC)自由費米臨界標度關係。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維超冷費米原子體系的動力學結構因子可用來觀測自旋電荷分離的激發譜和驗證朝永-拉亭戈液體動力學關聯函數,並據此提出實驗驗證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的具體方案。該研究提供了對分數化準粒子、自旋電荷分離、量子臨界性和非相干拉亭戈液體的精確理解,給出了量子多體物理的範例,並為將來可能的基於準粒子的量子精密測量提供了理論基礎。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中科院等的支持。

左圖:一維楊-Gaudin費米氣體的電荷和自旋激發譜--黃色區是電荷自由度中的粒子-空穴連續激發譜,綠色區域是雙自旋子(Spinon)的分數化激發譜。在小動量激發時,電荷與自旋激發均具有聲子色散關係,但以不同的群速度傳播,展現出電荷-自旋分離現象的本質。右圖為該模型的比熱臨界相圖。其中,QC代表量子臨界區,TLL代表朝永-拉亭戈液體,COR是非相干拉亭戈液體區(incoherent Luttinger liquid),那裡電荷自由度是相干的,自旋不再具有聲速

來源: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相關焦點

  • 量子多體物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給自旋電荷分離現象優美的數學解釋
    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量子多體物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不僅從數學上對自旋電荷分離現象進行了精確描述和分析,而且給出了通過實驗驗證這一現象的具體方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團隊(慕林超、李仁貴、李燦等)在太陽能光催化的光生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能源和環境科學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有望幫助我們開啟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電子器件依賴於電荷產生二進位0或者1的計算機數據,然而自旋電子器件依賴於電子的另外一個特性:自旋。自旋電子材料通過「上」或者「下」的電子自旋方向(就像條形磁鐵的南北極一樣)將二進位數據記錄於材料中。
  • 電荷密度波與自旋密度波
    一、一維CDW: Peierls instability之前已經多次提到過一維自由電子氣的Peierls distortion,把奇數位或偶數位的原子整體相對偏移一點點,原來晶胞的晶格常數會由a變成2a,它會在布裡淵區邊界處±π/2a打開一個gap, 且具有更低的能量,意味著低溫下一維的金屬由於這種distortion總是不穩定的,伴隨著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 【中國科學報】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據了解,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
  • 進展|電荷密度波導致的軸子絕緣體研究進展
    由於三維晶體中Weyl(外爾)準粒子是不需要特殊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結構,同時具有特別的表面費米弧和奇特的電輸運行為,單粒子圖像下的拓撲半金屬材料的研究是凝聚態物理中的熱點。隨後,研究人員又逐步考慮外爾半金屬材料中由電子-電子關聯效應導致的新物理和新現象。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如果能利用電子自旋這一新的自由度,便能研製出效率更高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就這樣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並有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全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採用自組裝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一維、二維、三維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這些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對於其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韓克利研究團隊採用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結構二維環狀超分子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仁貴、慕林超  6月2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院士、慕林超、李仁貴等帶領團隊,在太陽能光催化的光生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一維納米材料光學可視化研究獲進展
    納米材料按照其形貌可以分為零維、一維、兩維以及三維納米材料等。其中一維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等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便於構建多級結構等優勢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一維納米材料的研究中,最關鍵而同時又是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在於如何製取、操縱和應用具有完美結構的單根一維納米材料,從而充分展示其優異性能。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些年,為了實現光電探測器的便攜化和可移植化,柔性光電探測器的設計與製備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柔性光探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敏感材料的敏感性與柔韌性要求越來越高。一維無機納米材料具有高的長徑比,各向異性特點明顯。其獨特的電子限域作用有利於電子和空穴能態保持分離,能有效延長載流子壽命,展現出優秀的光電特性。同時,線性的幾何結構,使得其對外力具有很好的彈性,導致在發生形變後,材料表面不會產生裂紋。
  • 電荷不移動也能傳信息?自旋電子傳輸刷新三觀
    gTY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現代計算機技術是以半導體中的電荷傳輸為基礎,另一種可能讓電子組件超越目前微型化限制的替代方案是採用電子的自旋取代其電荷,以進行信息傳輸。由於自旋電子可利用電子的自旋與電荷,從而提升信息密度與組件功能,使其成為熱門的討論主題。
  • 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原標題: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核心提示:只沿著拐角邊緣傳導自旋電流。
  •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高玉英)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範峰滔研究員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二維材料是伴隨著2004年曼切斯特大學Geim 小組成功分離出單原子層的石墨材料——石墨烯(graphene) 而提出的。    納米材料是指材料在某一維、二維或三維方向上的尺度達到納米尺度。納米材料可以分為零維材料、一維材料、二維材料、三維材料。零維材料是指電子無法自由運動的材料,如量子點、納米顆粒與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