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7 光明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微弱自旋-軌道耦合和超精細相互作用,可作為有前途的自旋極化傳輸介質,因此尋找新型有機自旋電子材料、探索其自旋極化傳輸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此前這方面研究大多通過製備有機自旋閥器件來測量攜帶著自旋極化的電子傳輸,但存在鐵磁/半導體界面的電導失配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對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特性定量深入研究。近年來,自旋泵浦激發和探測純自旋流(不伴隨淨電荷電流)由於能克服界面電導失配問題,逐漸成為探索半導體材料本徵自旋傳輸性質的有力手段。

  強磁場中心張發培課題組與研究員童偉合作,採用鐵磁共振(FMR)自旋泵浦技術結合逆自旋Hall效應(ISHE)測量,研究了新型聚合物半導體PBDTTT-C-T的自旋極化傳輸特性。他們通過設計一種適合低噪聲電壓測量的樣品架,在NiFe/聚合物/Pt三明治結構中探測到清晰的ISHE信號,通過測量ISHE電壓隨PBDTTT層厚度的變化,觀察到PBDTTT層中純自旋流傳輸和長的自旋馳豫時間。

  令人吃驚的是,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半導體/絕緣體聚合物共混薄膜作為自旋極化傳輸介質,在低含量PBDTTT與絕緣的聚苯乙烯(PS)形成的共混薄膜中,仍能測量到很強的ISHE電壓信號,並發現共混薄膜的自旋擴散長度和載流子遷移率相對於「純」PBDTTT薄膜有顯著的提高。他們通過綜合性薄膜微結構測量發現,PBDTTT骨架鏈bundle在絕緣的PS基體中形成相互連通的納米細絲網絡,構成貫穿薄膜的快速電荷傳導通路,可以解釋共混薄膜更高的電荷和自旋傳輸能力。此外,還發現PBDTTT的自旋擴散長度具有弱的溫度依存性,與基於自旋-軌道耦合的自旋弛豫機制一致。

  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有機半導體的薄膜結構特性,如分子取向和堆積方式以及薄膜形貌等,對其自旋傳輸性能有關鍵性的影響。該工作對理解有機半導體自旋極化傳輸微觀過程和機制有重要意義,並為尋找低成本、高性能有機自旋電子材料提供新途徑。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

  圖(a) Py/PBDTTT-C-T/Pt三明治結構器件上ISHE效應的產生,(b) 該器件所測的總電壓譜(隨磁場變化)及其退卷積。其中VLorentz對應於ISHE電壓,(c) ISHE電壓分別隨PBDTTT-C-T介質層和PBDTTT/PS共混膜介質層厚度的變化。由此推算出聚合物薄膜不同的自旋擴散長度ls。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博士張國仁與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u·-軌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採用精確的局域密度近似+動力學平均場方法(LDA+DMFT) 確認了該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的庫侖增強效應,闡明了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廣海課題組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測薄膜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件。
  • 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昌錦課題組在5d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Sr2IrO4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為解決二氧化釩相變溫度過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將透明導電材料引入熱致變色研究領域,拓展了透明導電材料的應用範圍。  二氧化釩是一種具有熱致相變特性的過渡金屬氧化物,低於相變溫度具有半導體性質和高的紅外光透過率,而高於相變溫度則具有金屬特性和高的紅外光反射率。
  • 科學家在自旋極化輸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小宏小組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山西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合作,在基於二維垂直異質結獲得完全自旋極化電流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2017-07-0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合肥研究院在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技術,可有效去除環境汙染物,利用該技術進行汙水處理成為當前研究熱點之一。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1888102)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駱軍委研究組與科羅拉多大學
  • 我國科學家在有機半導體磁誘導生長和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發培研究團隊提出強磁場誘導有機材料生長的新策略,實現高性能半導體聚合物薄膜的結構調控並提高其電荷傳輸能力,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和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 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異質結構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不平衡光傳輸示意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因此研究光子晶體中的結構、材料與光子帶隙的相互作用是將其應用於新型納米光子器件、光信息傳輸和光晶片等領域的基礎。  近年來,合肥研究院固體所費廣濤課題組致力於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之前課題組的王彪等人在完整光子晶體的製備、光子帶隙的特性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系列進展。近期,課題組的商國亮等人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光學性質方面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忠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細胞及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下簡稱ROS)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並首次觀測到了新鮮傷口處釋放的羥基自由基。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領域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與林文楚合作,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GQDs)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發展具有特定結構的有機溶劑(雙鍵、苯環或多極性基團)可直接碳化並形成GQDs,相關結果以Direct carbonization of organic solvent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銅銻合金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曉英課題組在Cu3SbSe4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協同調控功率因子和導熱性,提高銅銻合金的熱電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erials Today Energy上。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
  •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  劍橋大學26日稱,該校卡文迪許實驗室與德國、捷克等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隊在有機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為使用有機半導體生產速度更快、能效更高的計算機帶來了希望。這種機制本質上就是將自旋信息從電荷中解耦,這樣,自旋就能在長達1微米的距離內快速傳輸,這個距離對於實驗室中的自旋電子設備來說已經足夠大。下一步,該團隊還將進一步研究化學成分對於有機半導體在原型器件中有效傳輸自旋信息能力所起的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具有長距離自旋傳遞和長自旋壽命的有機半導體,是未來基於自旋、低能耗的控制和通信設備的良好材料,比矽等無機半導體更便宜、更容易生產。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結果分別發表在ACS Appl.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相繼在實現透明性和導電性共存的主要措施是選擇寬禁帶半導體或絕緣體以確保可見光區的高透明性,再通過元素摻雜來引入載流子以實現導電性。按照該方法可實現具有高可見光區透明性和良好導電性共存的一類非常重要的材料體系即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