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2020-08-27 南方科技大學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化學》(Chem)各1篇。郭旭崗為這5篇論文的通訊作者。

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可溶液化加工及柔性等特點,受到學術界以及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圖1 n型聚合物半導體粘合劑提升基於n型小分子半導體的多晶薄膜電晶體的機械性能的工作原理示意圖。(J. Am. Chem. Soc. 2020, 142, 5487[2] )

課題組在塑化晶界提升結晶小分子半導體在n型有機薄膜電晶體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志》封面發表。該研究提出了聚合物粘合劑的新型策略,通過合成一個柔性的共軛n型聚合物,使其能夠作為一種粘合劑粘合小分半導體的晶界,提升其機械性能,實現了柔性有機電晶體器件(圖 1)。這種聚合物能有效地抑制小分子和聚合物之間的相分離,進一步實現了晶粒間的粘合作用。得益於這種獨特的材料設計,基於n型小分子半導體的多晶薄膜在彎折過程中產生的應力可被有效地釋放,從而實現了穩定、柔性的高性能有機薄膜電晶體器件。

圖2 (a)基於雙噻吩醯亞胺的高穩定的導電雙自由基化合物BTICN和QTICN及其半衰期和不摻雜條件下的電導率;(b)以QTICN為例的閉殼醌式分子與其兩種開殼雙自由基結構(由交叉共軛造成)之間的共振示意圖。(J. Am. Chem. Soc. 2020, 142, 4329[3] )

課題組在基於稠環雙噻吩醯亞胺和雙並噻吩醯亞胺的穩定n型有機醌式雙自由基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具有開殼結構的自由基有著獨特的光學、電學和磁學性質,在有機電子學、自旋磁電子學、非線性光學和儲能器件等眾多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和順磁共振結果證明BTICN和QTICN具有雙自由基特性,其中具有更大分子骨架的QTICN的雙自由基特徵指數達到0.67(圖 2)。同時,基於BTICN和QTICN的雙自由基在空氣和光照下表現出極高的穩定性,半衰期分別為79和62天。此外,在不摻雜的情況下,基於QTICN的雙自由基可通過自摻雜的方式實現高達0.34 S/cm的電導率,這是文獻中基於雙自由基類化合物取得的最高非摻雜電導率值。受益於其高穩定性和高電導率,作為n型熱電材料時,QTICN實現了較高的功率因子(1.52 μW/mK2)。

圖3 (a) 錫化雙噻吩醯亞胺受體單體(BTI-Tin)及具有受體-受體結構的均聚物PBTI和共聚物P(BTI-BTI2)的合成路線;(b) 通過溴化雙噻吩醯亞胺受體單體(BTI-Br和BTI2-Br)合成的均聚物PBTI*和PBTI2*。(Angew. Chem. 2020, DOI: 0.1002/anie.202002292[4] )。

課題組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的論文介紹了課題組在構建具有受體-受體主鏈結構的高性能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受體-受體型高分子半導體相對於給體-受體型高分子在實現n型器件性能上具有更優異的電子結構,但由於受體-受體型高分子半導體通常難以合成,因此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通常具有交替的給體-受體主鏈結構。而給體單元的引入使得給體-受體型高分子同時呈現p型性能,因此這類聚合物難以實現單一n型性能而具有雙極性性能。郭旭崗課題組通過對高對缺電子的雙噻吩醯亞胺單體進行錫化,得到了單體BTI-Tin(圖 3), 該單體具有很高的純度、很小的空間位阻、很高的聚合活性。基於該錫化單體BTI-Tin合成的聚合物相比於基於傳統溴化單體BTI-Br合成的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同時還能獲得傳統溴化單體難以合成的共聚物。研究表明,更高分子量的均聚物半導體及共聚物半導體在n型有機薄膜電晶體和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優異的器件性能。BTI-Tin單體的合成豐富了聚合物結構的多樣性,尤其有利於受體-受體型共聚物的開發,這類共聚物用傳統的溴化單體很難實現。

圖4 基於雙氰基苯並噻二唑的新穎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分子結構、薄膜吸收和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電壓-電流特徵曲線。(Adv. Mater. 2020, 32, 2001476[5]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在多種有機電子器件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性能,但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醯亞胺基高分子在長波區域的吸收存在明顯的瓶頸,很少能超過800 nm,而且在該區域的吸光係數偏低。以最具代表性的萘二醯亞胺n型高分子半導體高分子N2200為例,該高分子膜的吸收峰在700 nm左右,吸光係數小於4 x 104 cm-1,從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N2200的效率。儘管全聚合物電池相比其他類型有機太陽能電池在機械性能和器件穩定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偏低的效率制約了全聚合物電池的競爭力。課題組在基於雙氰基苯並噻二唑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方面開展科研攻關(圖 4),取得了具備超窄帶隙(1.28 eV)的高分子半導體材料,該半導體在長波區域具有很強的吸收,打破了長期以來限制高分子受體材料在全聚合物電池中性能的瓶頸。該高分子半導體在電晶體中獲得了1.72 cm2 V-1 s-1的遷移率,在全聚合物電池中取得了高達10.22%的效率,光譜響應接近950 nm。這表明氰基可以用來構建超窄帶隙高分子受體材料,並能取得優異的器件性能,也反映了氰基作為強拉電子基團能明顯提升高分子的n型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

圖5 n型高分子半導體在有機電子器件中的主要應用。(Chem 2020, 6, 1310[6] )

從第一個萘二醯亞胺n型高分子半導體到近期的梯型多醯亞胺n型高分子半導體,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高分子半導體領域取得了兼具創新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因而受邀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化學》撰寫展望文章(圖 5),總結近年來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器件應用及所面臨的挑戰,並對該領域的發展做了展望。

以上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參與者為:郭旭崗課題組研究學者陳建華、楊坤,研究助理史永強,博士後馮奎,研究助理教授孫會靚、郭晗,南科大-哈工大2018級聯培碩士生張顯鶴,南科大-港科大2017級聯培博士生黃嘉琛,材料系2017級本科生蘇夢瑤、2016級本科生王俊瑋。 研究得到了南方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大力支持。

加入南科大以來,郭旭崗課題組已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Energy、Chemical Reviews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Nature Photonics和Chemical Reviews論文已分別被引用800和600餘次。基於其在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的創新性和系統性工作,受Chemical Reviews、Nature Materials、Nature Energy、Chem、高分子學報等期刊約稿撰寫專論、展望及綜述。

相關焦點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
  •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
  • 裴堅團隊在高性能n型分子摻雜劑/導電高分子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n型摻雜是一種調節有機半導體界面和體相中電子載流子濃度以增強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手段。相比眾多成熟的p摻雜方法,有機半導體的n型摻雜非常具有挑戰性。n摻雜劑作為還原性物質,其穩定性和摻雜能力往往很難兼顧。n摻雜劑完成摻雜之後形成的正離子往往與有機半導體的混溶性較差,使得難以獲得均一、穩定的n摻雜。因此,高效、均一、穩定的n摻雜方法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難點。
  • 上海有機所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有機薄膜場效應電晶體(OTFT)因其在輕薄、可彎折、個性時尚的有機電子產品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有機電子學中的研究熱點。p型和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對於OTFT的發展同等重要,因為由p型和n型OTFT共同構築的有機互補電路具有功耗低、操作速度快、噪音容限大等優點,可廣泛用於各種有機數字電路,是實現有機電子器件應用的基礎。
  • 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進展
    有機半導體是各類光電設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材料。然而n型有機半導體(電子傳輸)的開發遠遠落後與p型(孔穴傳輸)有機半導體。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而項目組中的王春明、何洪濤等人都長期從事拓撲物性研究,南科大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此次,共有9個項目獲得了自然科學類二等獎,其中4個花落南科大,顯示了南科大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近年來,譚斌教授課題組在有機催化構建軸手性化合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軸手性分子存在於許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中,在不對稱催化領域作為手性配體或催化劑也被普遍使用,但直接構建軸手性化合物的催化不對稱合成方法仍然有限。以前,合成軸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金屬參與的不對稱催化和手性拆分,而不對稱有機催化直到近年來才引起大家的重視。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Chem綜述:高性能n型聚合物半導體: 應用、最新進展和挑戰
    n型有機半導體是幾種有機光電子器件所必需的,因為p-n結、互補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和電子傳輸中間層在這些器件中無處不在。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具有螢光的非經典噻吩醯亞胺類n-型半導體材料
    n-型半導體材料,該化合物表現出了較為優異的n-型半導體性能,並顯示出了較強的螢光。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由於具有可溶液加工、柔性可摺疊、大面積製備等優點,在柔性顯示、可穿戴設備、電子皮膚和生物醫用等領域內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與p-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相比,n-型場效應電晶體在遷移率和空氣穩定性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距,並且目前具有高遷移率的有機發光材料也大都是p-型半導體,關於n-型的有機半導體發光材料報導還比較少。
  • 南科大郭旭崗《Nat. Mater.》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Mater.》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34;的社論。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Conducting polymers forward」的社論。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N型有機半導體研究中取得...
    同時,場效應電晶體也為研究有機光電材料的構效關係以及有機光電材料內部電荷傳輸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器件平臺,這些科學問題的研究對於其他光電器件,如有機電致發光二極體和太陽能電池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空氣下電子遷移率超過1 cm2 V−1 s−1的有機材料卻極少報導,嚴重阻礙了n-型材料的進一步應用。因此,開發新型的缺電子骨架以實現空氣穩定的電子傳輸性能是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材料的研究難點。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A 2015, 3, 11194-11198),在場效應電晶體和太陽能電池等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比於p-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空氣穩定的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發展顯著滯後。醌式寡聚噻吩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材料,但在過去十多年研究中,其電子遷移率未能突破1.0 cm2 V-1 s-1,這可能是由於其一維分子結構限制了pi-pi堆積。
  • 穩健的高性能n型有機半導體
    穩健的高性能n型有機半導體Robust, High-performance N-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s
  • 南開團隊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重大突破 光電轉化效率達12.7%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 :有機半導體n-型摻雜的光活化突破熱力學極限
    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開發出了多種穩定的分子p-型摻雜劑並且已經成功地部署在器件中,分子n-摻雜劑的研究也很活躍。然而,由於某些原因,適用於低電子親和力(EA)材料的空氣穩定的分子n-型摻雜劑仍然是研究的難點。n-型摻雜涉及到通過還原劑向半導體材料的電子傳輸軌道提供電子。